你必须真正地忍受事物本身
龙湖奇石园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都很有特色,而我绕了一圈,注意力都没在石头上。我看到小水洼倒映的天空,便想起《苔丝》里的句子:
苔丝跨过这些小小的水塘,倒映在里面的星星便从她眼前迅速地一掠而过。要不是在水里看见星星——宇宙间最广大的物体映在如此卑微的东西里面——她也就不知道它们在她头顶上方的天空中闪烁。
——托马斯·哈代
我又在某个地方蹲下来,放低视平线,一小片草地就变成了广袤的草原。因为这一点点的短暂停留,还弄得许多蚂蚁爬到左脚的鞋子上,有一只还到了脚踝,狠狠地咬了我几口,直到我把它弹走。

最终,我选择一个树桩,它大约30——40厘米高,被檵木覆盖了近半,可能死了太久,经过日晒雨淋,韧皮部腐化,碎开,韧皮部已腐坏,造成树皮与木质部的空隙,树的横切面上也有霉霉的感觉。
它看起来并不是一棵树,而是像很多棵树紧紧挤在一起,我不知道在植物学上对这样的情况是否有专门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形态。这种紧紧挤在一起,甚至我想说,紧紧依偎着,紧紧抱着,贴着,共同站在一起的形态,在此刻,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想到的是纪念碑,不是纪念一棵树,而是纪念一种生命力,证明我曾如此用尽力气地活过。我知道这并非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Ernst Heinrich Haeckel 绘制过一系列的植物根系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的根到底能生长得多么肆意:


一棵普通的植物,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只是在土地以上的部分,而藏在土地之下的根是长成了什么样,人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我们都拔过草,有些草拔出来时,能感受到根须断开;有些草即使卯足了劲也拨不动,这些草的根扎在土里,比我们以为的更广更深。这些植物如此苦心生长,不仅能抵御外力,也能在干旱时期里吸收更多土壤里的水分。
这些植物埋在地下的部分比露出来的还要多,在人类看来,它们就像同时活在两个世界中。这样的画面,似乎用来描述人类心灵也未尝不可。意识之下的无意识藏着更多内容。而人们对心灵的感受,也往往和对植物的感受一样,都是留意到土地以上的部分。
对描述的觉察
从树桩的形态写到人类心灵,我的心飞得太远,回到这个树桩,我只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树皮表面粗糙,有一点一点的白色疙瘩,让我想起蟾蜍。——我已经尽我所能来描述了,但发现很难,几乎所有树皮都是粗糙的,至于想起蟾蜍,如果没见过蟾蜍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样。这里稍为有用一点的信息就是那些白色疙瘩,很小,直径大约1-1.5毫米。
在《如何观察一棵树:探索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里,作者南茜·罗斯·胡格说很难去准确描述树皮,当她用“鳄鱼皮状”来描述时,对于没见过鳄鱼或鳄鱼皮制品的人来说是没有概念的。即使她上网找到某种比较好的描述,依然不确定一个不认识某种树木的人是否能凭着描述而认出那种树木。
以致于她说我们可能需要一套全新的语言来描述树皮及其他树木的特征,但更重要的还是观察。因为,重要的并非通过某个部位的特征来确认物种,而是通过更大范围的观察,把搜集到的线索串连起来共同感受。
即使你发现你无法单单通过树皮、树枝结构或其他冬季特征辨认某种树木,你还可以把这些线索与其他特征综合起来——如后来长出的春叶——来感知它的形象或灵魂,总有一天,你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清楚无误地认出这种树。
从上面我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到,我只是略微写了一下客观上的细节,很快地就转到主观意象上了,我甚至都没有描述这些树干是怎样生长在一起的,而是直接用了拟人的写法——”像很多棵树紧紧挤在一起“,这或许是很多人的习惯。为了让这树桩变得有意义,需要某种拟人或比喻的描述。
我在之前的自然笔记里也向自己提问,如果没有这种联想,那棵看起来像接吻的树会不会被我们注意到呢?
为了弥补这种习惯带来的缺点,美国诗人玛丽·豪给她的学生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记录本周对现实世界的10次观察。是观察,然后直接描述记录,而不能说像这样像那样。
在罗伯·沃克的《观察的艺术》中记载了玛丽·豪的话:
不知何故,仅仅记录和描述一杯水是不够的。有一种感觉是,为了让我们的观察值得记录,我们必须把它提升到更有意义的形式。抵制隐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真正地忍受事物本身。
我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分享活动,主题是“自然笔记中的书写与诗歌创作”,和参与者交流时,就听到有人说,她在写诗时总得寻找某些意义。这或许正是玛丽·豪上面指出的困难,难以忍受事物本身。
因此,我在这里想分享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名诗《红色手推车》:
那么多东西
依靠
一辆红色
手推车
晶莹闪亮于
雨水中
旁边有几只
白鸡
这首诗只是直接描述了一些东西,你说它有没有意义呢?至少它没有直接表达出某种意义。你会不会觉得它毫无诗意可言呢?请再仔细品一品,这首诗里有白有红、有动有静、有多有少、有清晰(晶莹闪亮)有模糊(那么多东西,没有点明是什么),简单的几行,包含了如此多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互相形成对比,这就是我们认为难以忍受的事物本身吗?但诗意就这么简单显现了,不需要再刻意赋予它什么意义。(类似的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有不少,美国意象派也是由此学来的,但我故意避开了不找来举例,因为古典诗词的形式已自带美感,反而会容易掩盖其白描的特点。)
试试玛丽·豪的练习吧,这个练习不仅适用于自然笔记或诗歌写作,也可以作为聚集某个主题的正念练习,觉察在描述事物时使用比喻的频率,再看看,能不能只是单纯地观察与客观地描述。
最后我还想告诉你,在这个树桩的旁边,长着一棵檵木,覆盖了小半个树桩,它的的叶子很小,很多,有些嫩绿,有些深绿,有些则处于嫩绿转深绿的过程中,我看到它们是从叶脉旁边开始,逐渐变深色的。我想到了好几个比喻来描述这棵檵木,但还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