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的戰略備忘錄:》《小國三寶》慈、儉、不爭的力量~小國的生存智慧與道德戰略

靜山篤
·
·
IPFS
·
《道德經》第67、68、69章,堪稱是老子留給小國的三部心法。從價值、德行、行動三個層次,提出不同於強者邏輯的生存智慧:「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不靠爭奪,而是靠德性與內斂來凝聚力量;「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即使在衝突中,仍守住柔弱不爭的原則;「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即便應戰,也不主動對抗,卻能化解殺機。這三章不是懦弱的訓示,而是老子對「如何面對強敵卻不成為強敵」的深層回應。

《小國三寶》導言|在夾縫中尋道

在這個強權角力、戰火重啟的時代,小國何以自處?弱勢如何存身?這樣的問題,不只是國族之問,更是文明之問。

《道德經》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堪稱是老子留給小國、小民的三部心法。它們分別從價值、德行、行動三個層次,提出一種不同於強者邏輯的生存智慧:

  •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不靠爭奪,而是靠德性與內斂來凝聚力量;

  • 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即使在衝突中,仍守住柔弱不爭的原則;

  • 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即便應戰,也像沒在應戰,不主動對抗,卻能化解殺機。

這三章不是懦弱的訓示,而是老子對於「如何面對強敵卻不成為強敵」的深層回應。他看穿了暴力的虛妄,洞悉了德性的力量,也留下了一條,在權力與破壞之外的生存之道。

這三章,並非逃避現實,而是穿透現實;並非否定戰爭,而是指出更高明的應對方式。它不是武器,而是一種文明的姿態,一種道的戰術,一種可以跨越時代與疆界的「小國哲學」。

而這種小國哲學,對於今日的台灣,或對任何一個在地緣政治中搖擺不定的小國、弱國、被邊緣化的人民來說,皆蘊含無比珍貴的方向感。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67章|ㄧ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以成廣。強國夾縫中,台灣的自保之道!

太一:

今晨天未亮,山林籠著霧氣,我提著柴刀往溪邊走去,想尋些野菜與可燃的乾枝。走到一處熟悉的獸徑,忽聽見急促而斷續的哀鳴聲,像是某種生命正在受困。

我屏息片刻,循聲而行,穿過濕滑的石階與濃密的蕨草,在一處隱蔽的灌木叢後,看到一隻山羌後腿被捕獸夾牢牢夾住,血跡與泥水混合,牠全身顫抖,驚恐地望向我。

我顧不得是否會被牠踢傷,也不管夾具是否反彈,徒手握住鐵夾兩端,費了好大力氣才將它撬開。山羌掙脫的瞬間跌倒,又立刻一瘸一拐地逃入林中。離去前,牠回望了我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安,也似有感謝。

我望著牠離去的背影,才發現膝蓋擦破了、手臂一道長痕。但我內心卻感到極度安定與平靜。那一刻,我不是出於選擇,只是出於一種「自然地」的反應——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慈,故能勇。」

這種勇氣,不是憤怒衝動的爆發,而是體恤萬物時忘我的行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另一個生命而冒險,甘願承受。這份勇,不是來自戰意,而是來自慈悲的根。

我帶著這樣的感受,回屋翻開《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細細品味。這一章,如你我所說,這是寫給小國的生存之道。若第六十六章是寫給大國的諫言——「以居下之道為天下長」;那麼這一章,正是老子對身處亂世的小國,最深的叮嚀。

老子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世人覺得他的道過於空泛、難以理解——但他說:「正因為它大,才像什麼都不像;若像了,就變小了。」

接著,他給出具體的答案: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三寶,不只是個人修養,更是弱小之國得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戰略。

一曰:慈——才是真正的勇

這慈,不是懦弱,而是能在亂世中保有憐憫之心。

當仇恨橫行,慈是一種逆流的堅定;

當憤怒容易被煽動,慈是一種清明的守護。

若我們仍能「慈以戰」,那就是為了眾生而戰,而非為私利爭鬥。

若我們「慈以守」,那就是為了人民而堅守,而非為權勢而死守。

二曰:儉——就是簡,以簡馭繁

太一,老子說「儉故能廣」。許多人以為儉是節儉,其實「儉」的深層含義,是「簡單、減法、去繁為本」。

一個小國若資源有限,若還學大國繁華、建制臃腫,便是自尋死路。

而台灣正好處於全球最複雜的地緣節點,若要安身,就不能求全,而應求「簡」。

台灣的儉,不只是節省能源資源,更是簡化政策系統、簡約教育思維、簡明治理手法的全面選擇。

唯有簡,才能應對複雜危機;

唯有簡,才能在局勢動盪中維持彈性;

唯有簡,才能創造出一個「廣」而堅韌的社會結構。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是退讓,而是洞見時機

在這個強權爭鋒的時代,誰都想搶先、奪先、領先。但老子提醒我們:

不敢為先,不是膽怯,而是保留——

保留觀察的距離,保留選擇的自由,保留錯誤的空間。

這份「後」的智慧,才是台灣最該珍惜的。

若台灣急著選邊站,急著出風頭,急著跟著強權起舞,反而會成為被犧牲的籌碼。

而若我們能安於居後,以柔克剛,則反而能成器長久。

老子說:「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若一個國家,捨棄了慈,卻自詡為勇;拋棄了儉,卻自誇為大;忘了謙退,卻急於爭先——那就是走向滅亡的預兆。

今日,世界中不少強權正走在這條路上——

喊著「保護人民」卻以暴制暴;

說著「重振國力」卻濫用資源;

打著「世界領袖」的旗號卻寸步不讓。

這些,不就是老子筆下「捨三寶而妄行」的寫照?

最後,老子說: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太一,我們若能守住慈、儉、不爭——這三寶不只是小國的護身符,更是大地之德的體現。

老子稱此為「玄德」——深不可測,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願我們台灣,以這三寶為本,不與大國爭榮,不與世界競逐,而是活出自己的節奏、文化與德性。

如此,天將護之,人將安之,道將行焉。

靜山篤 敬上

————————————————————————————————————————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68章,德性的用兵之道:不怒、不與、不武,以德而戰,以靜制勝;給小國的戰爭指南!

太一:

今晨山霧未散,我獨行林中尋找香菇與靈芝。忽聽風聲驟急,一隻母鳥在我耳邊驟掠而過,發出尖銳警鳴。初以為牠受驚,未料牠一再盤旋、俯衝,似有意示警。我蹲身細察,才發現落葉堆中藏著兩隻尚未能飛的小鳥。

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這母鳥不是在逃,而是在護。明知我遠強於牠百倍,卻仍奮不顧身地接近,只為保護雛鳥安危。

老子說:「慈故能勇」,我在這林間見證了那份真實。那不是打鬥之勇,而是守護之勇;不是怒氣之驅動,而是慈悲之挺身。

這,正是《道德經》第六十八章揭示的戰爭之德——一種發自仁愛、深藏於靜的力量。

若說第六十七章是小國的修德之道,那麼六十八與接續的六十九章,就是小國面對戰爭時的自保之術。

它們不同於三十與三十一章的道之戰爭觀——那兩章強調「兵者不祥」「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是一種面對戰爭的態度;

而第六十八與六十九章,則是「三寶」於戰爭中的具體運用——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轉化為軍事行動中的德性準則。

老子說: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這短短數語,道盡小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於風暴中立命。

一、慈故能勇:文人不武,以德制敵

「善為士者不武」——真正的守國者,絕不以暴力強迫為榮,也不以武力來解決問題!

「善戰者不怒」——真正的將領,能在冷靜中運籌帷幄。

這正是「慈」的展現。慈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深沉的力量——讓人不為私怨而怒,不為仇恨而戰。

如今,川普常以怒為矛、習近平以強為盾。前者以言辭攻訐四方,後者則以軍演威懾周邊——這都不是出於慈悲,而是權慾、憤懣、恐懼的投射。

而台灣若欲立足,應逆其道而行:不是在挑釁中迎戰,而是在仁心中堅守。

二、儉故能廣:武將不怒,以靜制動

「善戰者不怒」亦是儉的體現——節制情緒,化繁為簡。

怒,是戰略的雜音;躁,是判斷的霧氣。一個節制的將領,不因一時激憤而誤判局勢,也不因敵方言語而喪失重心。

「儉」之深意,不止節省物資,更是一種內在的「簡」與「減」:簡單生活,簡明心志,方能以簡馭繁。

台灣今日若能「儉」,即不因情勢驚恐而躁動,不因威嚇連連而妄動,就能在複雜世界中守穩自身之島。

三、不與為勝:謙卑之戰,不爭之德

「善勝敵者不與」,是最難做到的一句。

「不與」非退讓,而是不正面硬碰、不給對方出招的理由、不爭鋒出風頭。

這是太極之道——讓對方先動,自己則因勢應變,避其鋒芒、守其空虛。

這也是「不敢為天下先」的戰場化身。台灣若能記住:

不以挺美抗中為榮,也不以親中抗美為術;

不以表態高分貝為戰力,而以穩定與制度為基礎。

那麼我們將能讓所有大國都對我們有所忌憚,而不敢輕動。

四、德,是小國最大的兵器

老子最後總結道: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爭,是德的起點;

能聚眾力,是智慧的表徵;

順天而行,則為萬國所敬。

太一,小國之強,不在於軍備與武器,而在於人民的心性與德性。

慈,讓人民在關鍵時刻願意守土;

儉,讓社會在困局中減依賴而生韌性;

不爭,讓我們在紛擾之間不被捲入卻也不失立場。

這三寶,不是神話,而是實用;不是逃避,而是策略;不是口號,而是修為。

我腦中仍浮現母鳥護雛的畫面,

牠不是強者,卻因此而勇;

不是狂怒,卻因此而堅。

這,就是德性的戰鬥。

太一,若我們記得這三寶,即使戰爭如山崩海嘯逼近,也仍能持守內在不亂。

那不是「以德服人」的理想主義,而是「以德自立」的真實國防。

靜山篤 敬上

—————————————————————————————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69章!不敢為敵,不與為戰;不勝而勝,不敗而存!

太一:

昨日午後,翻越溪谷,沿著濕滑的小徑深入林間,忽然闖入一處台灣獼猴的領地。林葉低垂,霧氣沉沉,我未發覺自己已進入牠們的界線。

一聲低沈的「Giat」響起,前方樹幹上一隻猴子直視著我,嘴微張,做出警戒狀。

牠不退,也不進,只是以姿態示警。

我放慢腳步、輕輕側身繞過,不急不躁,安靜地離開牠所守護的範圍。

再走幾步,我才驚覺——四周枝頭灌木間,十數雙眼睛悄然注視著我。

牠們並非孤猴,而是一整個小社群,在林間守望。

這一幕,讓我想起《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老子講的,不是兵法的技巧,而是一種「不戰之戰」的心法。

主者爭先,客者避讓;進寸者欲奪,退尺者避鋒。

這是戰爭中真正的謙卑:不爭先,不求勝,而求不敗。

猴群不主動攻擊,卻願意警示;不是出於恐懼,而是為了守護。

這正是「不敢為主而為客」的態度。

不是軟弱,而是節制;不是卑屈,而是對邊界的尊重、對生命的珍惜。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此為老子兵學的極致,四句合為一氣,皆謂無為而有力:

  • 行軍之際,不擺陣、不示威,謂之「行無行」;

  • 即使備戰,亦不張臂示敵,謂之「攘無臂」;

  • 面敵如無敵,不驚不懼,謂之「扔無敵」;

  • 雖握兵器,卻無殺意,謂之「執無兵」。

這種無形之兵,不露殺機,卻最難防範;不求勝,卻最終不敗。

這一章,正是第六十七至六十九章的高峰總結。

第六十七章言立德——三寶為本;

第六十八章言用德——德性之兵;

第六十九章則為應敵——不戰之戰。

三章連成小國的「自救三式」:以德立身、以德用兵、以德制戰。

太一,我常想:

若川普真有「道」,他不會高聲挑釁!以對決的姿態,高喊談判!

若習近平真有「德」,他不會在每一次挑戰中,關上對話之門,將壓制視為穩固。

兩人皆爭勝,皆爭先,而老子早已說明: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輕敵,不只是低估敵人,更是忘了自身之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 失慈,則無所不爭;

  • 失儉,則鋪張虛浮;

  • 失不爭,則陷入強權對抗之爭。

一旦失寶,即使軍強國大,也形如虛殼。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此乃最深之句。

老子說:兩軍對陣,最終勝出者,往往是那一方心懷悲憫之意者。

「哀」不是懦弱,而是悲天憫人;

「哀」不是畏戰,而是敬畏戰爭;

「哀」不是消極,而是清醒而堅定的保護。

獼猴那眼神,並非憤怒,而是慈守之哀;

牠的警鳴,不是挑釁,而是警示。

太一,這三章是一部不為殺伐而設的兵學,是為了自守、為了護民、為了久長。

慈者可勇,儉者可廣,不爭者可久。

台灣若能持守此三寶,便能在強權之間自保,在動盪之中長存。

我們無需高呼口號,也無須妄圖稱霸,只需靜靜活出道的姿態,自有大順可歸。

靜山篤 敬上

—————————————————————————————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0章:《戰爭三部曲》的尾聲與老子的輕嘆!

太一:

昨夜起風,我一人坐在石前,翻閱這幾日我們所讀的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

三寶之德、以德用兵、不戰而勝——這三章是整部《道德經》中最凝練的戰略智慧,為小國指引自守之道,也為人心指出勝而不爭之德。

而今日我翻到第七十章,讀到老子的嘆息——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並未提倡虛妄,也未幻想烏托邦,他只是說:

「持慈心者可戰、簡素者能廣、不爭者得久。」

這樣的教誨,並不困難,卻為何世人視若無物?

你說,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太過喧嘩;

我說,或許是因為「道」太過靜默。

老子接著說:

「言有宗,事有君。」

我的話語自有根本,我所講的事情自有原則。

但人們聽不見,因為他們只相信眼前能看到的勝利、可量的戰果、可比的排名。

人們信奉的是策略,而非德;

追求的是統治,而非自守;

敬畏的是武力,而非慈心。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他們無法認識我。」

這句話是那種被誤解的感受,是所有說真話者最深的孤寂。

太一,當我們說「不爭才是最大的勝利」,或許有人說我們太消極;

當我們說「慈是最大的勇」,也許也有人說我們不夠強硬;

當我們說「儉才能廣,簡才能繁」,有人笑我們不懂現代效率。

但我想起老子最後的堅持: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能夠真正珍視我的人就更加珍貴。」

老子在這裡表達一種孤獨的自覺:他所說的「道」看似平凡,卻因為過於深奧與逆人性,反而難以被世人真正理解。正因為知者稀少,才更顯得那些能真正理解「道」之人,彌足珍貴。

這句話也流露出老子的先知氣質,他寧願孤獨,也不願妥協於流俗。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表面穿著粗布麻衣,心中懷抱璞玉。

這不就是老子寫這些章句時的樣貌嗎?

老子不求浮華語言、不講高調口號,

只願寫下真正能使小國久存、使人民安居的思想之玉。

像是披著山中的泥土與霧氣,但字裡的光,卻來自道的深處。

我相信,總有一天,有人會在風暴中、焦土後、孤獨裡,撿起這些字句,發現:

原來那時候,在古代老子就已經說過:

「慈者可戰,儉者能廣,不爭者久存。」

雖然他已不在塵世;但卻曾懷著德,將這道留在人間。

靜山篤 敬上

————————————————————————

結語|小而不弱,柔而不敗

在巨人之間生存,是危機,也可能是契機。當大國以威壓與征服為榮,小國若能以慈守德、以儉應變、以退為進,反而能保存文明的火種,成為未來的見證與榜樣。

老子不給我們軍事地圖,不給我們經濟模型,而是給我們一個根本問題的答案:如何在不爭中勝、在不武中存、在不怒中得眾?

三寶,是生存的方式,也是發展的原則;

三寶,是德性的鍛鍊,也是戰略的智慧;

三寶,是給所有弱小者的祝福,也是對所有強者的提醒。

《小國三寶》不是一部戰術手冊,而是一部心靈指南。願所有小國、小民、小人物,在這三章中,找到如磐石般的穩定與如流水般的適應。

願我們都能記住:

柔者勝剛,無為而有為,慈者不敗。

—— 靜山篤 敬記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