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便替孩子做決定,也不要隨意評論孩子
我確實衣食無缺的長大,我也很感恩我的父母把我扶養成人,但感恩並不代表沒有成長的缺憾,也不代表父母可以不尊重自己孩子的思想、行為或是情緒。我有個強勢充滿優越感的父親,以及事事要求完美的挑剔母親,我可以理解在以前物質不豐盛的時代,光是溫飽就是值得頭疼的問題,沒有心思討論其他人生成長議題,當父母有能力提供孩子溫飽,被灌輸乖乖念書就成了回饋父母最大的回報。然而,我沒有體會過和家人好好討論溝通”感受”心情交流是什麼感覺,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我父母好好討論心情是什麼時候…辛勤工作不擅言詞的父母,六日總是盡量會帶我們三姊妹出門踏青,看似家庭美滿、健康幸福的孩子,直到我認識了家庭教育完全和我不同的伴侶,直到我自己當了媽媽,做了很多的功課,才知道缺乏的親情交流是我一直都嚮往的也在努力學習的。我在產後一年半的時間,有了輕微的憂鬱症,除了賀爾蒙的作用、睡眠不足導致身心異常,最重要的是長年影響我的人生議題讓我不堪負荷。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慢慢走出來,我不能說完全好了,至少我更認識自己以及在學習的道路上前進。以下是我的心理諮商師告訴我的:要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是由自己決定!即使你很感激別人的付出及照顧,並不代表別人可以隨意對你的人生指指點點,也不能不尊重你的所有包含言論。
我努力提醒著自己: 觀點與事實,舉例當別人說你長得很醜,這只是他的觀點,不代表事實;我們無法禁止別人擁有不同的觀點,也無法避免人生被他人評論,我們能做的就是對自己的自我認知和價值感提升,如果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其實不需要特別在意別人的言語。更重要的是,學會為自我辯護,勇敢的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情緒或是感受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不用透過激烈的方式才能表達。我想告訴有孩子的父母:一張白紙上,通常大家只會注意到上面的黑點,忽略了大部分都是白紙。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更好,你應該…你可以改一下…你這裡做的不夠…,有沒有注意過,你一整天、一年、一輩子希望孩子調整行為的次數,和你稱讚孩子的次數比例? 從小到大我已經不記得,我父母肯定過我是什麼時候的事了,大概只有考試成績不錯和找到世俗認定不錯工作或買房子符合父母眼中期待五子登科時候。當然,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要學著其實不需要透過別人的稱讚或認同,才能達到正向的心理感受,自我肯定也是很重要的!套句前面說過的話:往往對孩子最嚴厲的不是這個社會,而是對孩子充滿期許的大人。當孩子努力滿足大人的期待,卻不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時候的情緒反撲,是大人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