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看见》出版十年

LaurenTaylor
·
·
IPFS
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柴静的《看见》出版十年了。这本书跟我蛮有缘的,出版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每个阶段我都至少读一遍《看见》,每次都是拿起就放不下了,每次都带来不一样的触动。如今,书上有每个阶段阅读后留下的痕迹,丰富了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初二的时候,我第一次读《看见》。在别的同学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翻着感觉不错,就买了一本。记得春节去爸爸亲戚家的路上,我翻着这本书。这个时候,我读到的是讲故事的人柴静。初三的时候,英语老师给全年级的同学放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后来,这部片子引起了一些争议,据说从国内互联网上消失了。

初中阅读的痕迹

高一的时候,我沉浸在这本书中难以自拔,真实的原因是柴静和我喜欢的女孩长的有点像。我望着书页上柴静的正面照出神。那时候柴静是我的偶像,我搜罗了网上几乎所有她的节目,其中同性恋的那期,我看了特别触动。那时候,我看到的是温柔秀美、才华横溢的柴静。

高中、大学阅读的痕迹

大一的时候,我在选课目录上看到了“法拉奇”的名字,想起来柴静的书里也出现过好几次这个名字,我就买了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录》,译林出版的,影印本。买来我就忘了,两年后才开始看,一读就停不下来了,极为精彩,那时候我才明白柴静提她的深意。随着我对新闻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我从做新闻的角度再一次读了《看见》,看到一个重情感的正义的柴静。

柴静书中提到的书名人名歌名,最近几年我几乎都了解到了,好像冥冥中暗示了我要走过的路

如今,我读到的是一个启蒙者和理想主义者柴静。她书中提到的那些书名人名歌名,也从陌生变成了熟悉,我更能理解她了。她的一些想法也正是我所想的,还有一些给我很大启发。她十来年的记者生涯积淀成就了这本书,又是十年后,我再读这些文章。那些新闻明明成了历史,可细读仿佛就是眼前的新闻,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报道了。《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中的情形不是再次出现在新冠疫情中吗;《双城的创伤》中男孩女孩的绝望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胡鑫宇的自杀;十年后,《沉默在尖叫》中的家暴问题有了一个更残酷的版本:丰县八孩母亲。可是我们连基本事实都弄不清了,更别说央视级别的报道了,柴静的“表演性主持”争议更是可以搁置一旁了。钱刚说的对:“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第2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

2003年非典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少男少女多人自杀

去看西北的天空,那是永恒的安慰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同性恋、“精神病人”、吸毒者、三陪女。。。弱势群体

那些我知道,但从没感到他们存在的人。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谢《看见》陪伴了我十年,也祝福柴静生活安康。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aurenTaylor信仰是思考的起点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写在《看见》出版十年

LaurenTaylor
·
·
IPFS
·
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柴静的《看见》出版十年了。这本书跟我蛮有缘的,出版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每个阶段我都至少读一遍《看见》,每次都是拿起就放不下了,每次都带来不一样的触动。如今,书上有每个阶段阅读后留下的痕迹,丰富了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初二的时候,我第一次读《看见》。在别的同学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翻着感觉不错,就买了一本。记得春节去爸爸亲戚家的路上,我翻着这本书。这个时候,我读到的是讲故事的人柴静。初三的时候,英语老师给全年级的同学放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后来,这部片子引起了一些争议,据说从国内互联网上消失了。

初中阅读的痕迹

高一的时候,我沉浸在这本书中难以自拔,真实的原因是柴静和我喜欢的女孩长的有点像。我望着书页上柴静的正面照出神。那时候柴静是我的偶像,我搜罗了网上几乎所有她的节目,其中同性恋的那期,我看了特别触动。那时候,我看到的是温柔秀美、才华横溢的柴静。

高中、大学阅读的痕迹

大一的时候,我在选课目录上看到了“法拉奇”的名字,想起来柴静的书里也出现过好几次这个名字,我就买了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录》,译林出版的,影印本。买来我就忘了,两年后才开始看,一读就停不下来了,极为精彩,那时候我才明白柴静提她的深意。随着我对新闻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我从做新闻的角度再一次读了《看见》,看到一个重情感的正义的柴静。

柴静书中提到的书名人名歌名,最近几年我几乎都了解到了,好像冥冥中暗示了我要走过的路

如今,我读到的是一个启蒙者和理想主义者柴静。她书中提到的那些书名人名歌名,也从陌生变成了熟悉,我更能理解她了。她的一些想法也正是我所想的,还有一些给我很大启发。她十来年的记者生涯积淀成就了这本书,又是十年后,我再读这些文章。那些新闻明明成了历史,可细读仿佛就是眼前的新闻,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报道了。《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中的情形不是再次出现在新冠疫情中吗;《双城的创伤》中男孩女孩的绝望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胡鑫宇的自杀;十年后,《沉默在尖叫》中的家暴问题有了一个更残酷的版本:丰县八孩母亲。可是我们连基本事实都弄不清了,更别说央视级别的报道了,柴静的“表演性主持”争议更是可以搁置一旁了。钱刚说的对:“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第2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

2003年非典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少男少女多人自杀

去看西北的天空,那是永恒的安慰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同性恋、“精神病人”、吸毒者、三陪女。。。弱势群体

那些我知道,但从没感到他们存在的人。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谢《看见》陪伴了我十年,也祝福柴静生活安康。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