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节日与洋节PK:笑看北辰秀
导语
孔子在《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只要以德治国,领导就像北极星那样,不必乱动,自然会有无数“众星”围着你转。只是,孔子没告诉你,节日就是检查“众星”是否到齐的最佳日子——谁排队送礼、谁低头鞠躬、谁敢缺席,北辰一眼全看在心里。
今天有人嗜洋节,有人恋土节。洋节的粉丝说它自由平等,土节的粉丝说它古色古香。吵来吵去,其实输赢早定:
——喜欢洋节的,多半没坐过衙门台阶。
——喜欢华夏节日的,多半懂得权力的甜味。
一、华夏节日的真味:权力加香料
1. 祭祀是骨架
华夏的节日生来就带着庙味。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祭得越大,德显得越浓。上位者欢庆,民众献贡,牲口哀嚎,才是节日的三件套。
2. 节日是隐形考场
别被鞭炮和灯笼骗了——节日是上下级年度巡礼,也是一次“治国人才”的筛选。谁送礼,谁不送,谁送得多,谁送得巧,全在节日见分晓。以德治国最怕什么?最怕不排队的“流星”——一眼看穿,必须提前锁定。
3. 北辰秀
节日一到,十里长街排得水泄不通。前头送山珍海味,后头抬美酒佳酿,中间夹着几辆黑色马车——懂行的知道,那是送“活礼”的。官员稳立台阶,慈眉善目地笑着看众星拱来。鞠躬的,匍匐的,哭着喊“感恩”的,拼成一幅“德政全景图”。
4. 收礼到手麻
节日是领导最忙的时候——五更起,半夜歇。左手礼单,右手礼金,间或接一接“活的祝福”。收得腰酸背痛、手指抽筋,比玩女人还累。累,是因为德太大;麻,是因为德太深——这才叫“北辰星”的品德。
二、“无德”的洋节:太尊重人性
洋节的问题很简单——它竟敢无视尊卑,把节日分给母亲、孩子、女人。这在儒家逻辑里,就是礼崩乐坏的公告。
1. 母亲节
在孔孟的世界,母亲是伺候全家的低位角色。山东老传统里,母亲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蹲在灶台边啃剩饭。你还给她过节?这是挑衅父权。匡章宁可让母亲尸骨躺马棚,也不敢得罪死去的父亲;子思的母亲死在卫国,他连问都不问。这就是圣人教育下的“母亲待遇”。
2. 儿童节
洋人宠小孩、送礼物、带出去玩。华夏的逻辑是:孩子听话是本分,不听话就多跪会儿。节日是长辈的,不是小鬼的——父为子纲,纲常才能稳。
3. 妇女节
更是离谱。孔子依《易经》说“男为天,女为地”——妇人无庙、无节、无席,为男人的奴隶是天经地义。你还给她封节?那是往天朝上国的“传统美德”脸上抹泥。
三、结语:节日是舞台,不是假期
传统节日,是上下位互换眼神、彼此心照的仪式:
——上位者累出优雅的微笑;
——下位者跪出顺从的节奏。
洋节?太松软了。平等自由的糖水,哪里比得上十里长街的权力交响?
我们华夏的节日,要的就是那句——“看北辰笑而不语,看众星拱手如潮。”
那些倡导洋节的人,恐怕一生连舔腚都赶不上热乎的,还美其名曰平等自由——那是给外国人玩的。我们要的,是礼仪之邦的安乐窝,是为政以德的北辰秀。
作为华夏儿孙,我必须看清,我们的节日从来就不是无辜的假期,它承载着权力的笑与跪。知道这一点,我才配说自己懂得“传统文化”。
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