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靜山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道德經第28章:篇末補章・延伸版:樸之根,器之用——從山林到城市的回聲

靜山篤
·
·

太一:

當老子說:「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我看見的不只是器物的用途,更看見了人心的侷限與天地的寬廣。

樸,像是山林初霧,未曾雕琢,卻自有深遠的寧靜;器,像是石上的苔蘚,雖各有其功用,卻終究離不開整體的潮濕與光影。聖人之治,不是執著於一片苔蘚的形狀,而是看見它與整個林間共生的秩序。真正的治理,並非將「樸」分解為無數零件,而是讓所有的器物彼此呼應,回到「一」的脈絡。

我想起孔子說的:「君子不器。」君子不困於技藝或一時的巧能,因為他明白,人若自限於器,便失去與天地對話的可能。君子修身,如老松盤根,或如山泉潺潺,⋯不為炫耀,卻能涵養無盡的生機。

然而,當我回望現代的城市,卻見到無數人甘於成為一件「器」:

在教育裡,孩子被分配進無數競賽與考試,像流水線上等待分級的產品。教育從養德育心,變成了專業證照與職場配件的訓練場。

在職場裡,人被看作生產力的指標:能否獲利?能否達標?沒有人再問:你的心,是否安然?你的靈魂,是否還在歌唱?

在國家治理裡,政策被分割成碎片的部門,每個部門自掃門前雪,卻失去了與天地之間「大制不割」的流動與互養。

我曾在台灣的課堂上,看到老師們為孩子拼命塞入各種「有用」的技能,卻忘了給孩子留一片沉默與發呆的森林。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培養可用之「器」,而是讓孩子明白:自己不只是工具,而是能與天地共鳴的生命。

我也曾看過社會運動者的疲憊:他們為一時的口號燃燒,卻在彼此對立與口舌爭鋒中失去了「整體」的初心。老子說:「大制不割。」社會的正義,若只是單一的吶喊,終究會被其他更強的聲音淹沒。唯有學會看見眾聲之中,仍有一條如水的暗流,才能讓社會不再只是對抗的漩渦,而是生生不息的滋養。

在山林裡,我學會了這句話的重量。溪流不會問自己是「器」還是「樸」,它只是流動,與石共鳴,與霧為伍。治理也是如此:若執著於分割與爭奪,制度終將崩解;若能像水那樣,柔軟而堅定,整體自然會在無聲中恢復秩序。

願我們記住:君子不器,因為他知曉自己是天地的一部分;聖人不割,因為他看見制度是萬物的回聲。真正的德行,是在山林的寂靜裡,學會如何讓分散的器物重新相連;是在城市的喧囂裡,仍能守住一顆柔軟的心,讓生命不被世界的鋒利所切割。

如此,方能成就天地間最大的制度⋯,無聲的和諧,無爭的共生。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