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ass_val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双城记:写在二战结束80周年

cass_vale
·
1945年,国民政府首次全面收复上海租界,而英国重新占领香港。上海就此陨落,香港重建,成为新的远东自由港和金融中心。但是在80周年之际,我们发现香港并没有躲过命运的枪击。

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在上海秘密活动的政府特工公开身份,接受日本投降。这个日子在上海有双重意义,因为国民政府不只收复了上海华界,还第一次进入上海租借,宣布主权。这是中国政府143年来第一次进入上海租界。国民政府进行了盛大庆祝。

就在四天前,从印度出发的英国将军哈考特率领一只一万多人的舰队抵达香港,接受日本投降。英国的行为被广泛视为旧殖民复辟,是逆时代潮流的不光彩的行为。

当时上海和香港的情况非常坏。经济完全崩坏,城市里饥饿蔓延,交通要道上都长满杂草,完全失去了往昔风采。

战前,上海与香港同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商业枢纽,但上海的经济地位远高于香港,这得益于上海公共租界的独特制度安排。1863年,英国租界与美国租界合并,形成公共租界。尽管由英国主导,公共租界并不隶属于英帝国的殖民体系,而是以一种超国家的形式运作,具有高度自治性。

在高壁垒的殖民主义经济体系主导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公共租界奉行的开放贸易政策极为突出,上海可能是二十世纪初全球唯一一个真正的自由贸易港。上海因此超越了单纯中国市场入口的定位,上升为一个微型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空前的商业自由成就了上海的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地位,香港反而因为受制于英国殖民体系,成为上海体系下的一个单纯的转口贸易和仓储物流港。

英国是香港的宗主国,也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主导者,在两地的战后重建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已经知道了历史的答案:香港获得了重生,而上海未能再次腾飞。从英国的战后作为中,我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两种命运在历史拐点上如何擦肩而过。

香港的重建

香港总督成为了日本战俘,1946年5月才回到香港履职,在此之前的9个月,香港军管当局面对的是一个七成房屋空置,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饥饿。军方首先利用包括共产党游击队和三合会在内的各种有利用价值的势力恢复基本的秩序,然后最优先成立了警察部门。然后当局用尽一切手段调集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质,仅仅两个月后,香港商人就开始热情地讨论如何恢复关键的对外贸易。

在对外贸易方面,首先,香港当局几乎是以和伦敦博弈的姿态,在1945年底就实现了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冲破了陈旧的殖民贸易限制。其次,战后财政破产的英国实施了广泛的外汇管制和贸易许可制度。香港当局不能挑战母国政策,但是他们以一种务实的视而不见的态度,默许香港商人自行游走于灰色地带,探索香港经济的复苏道路。

在1949年东亚地缘政治发生剧烈变化之际,香港已经完成了大部分重建工作,避开了典型的战后灾难。凭借着扎实的重建和恢复进展,承接中国尤其是上海出逃的资金和人材,逐渐成为新的自由港,新的远东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的重建

上海有一些庞大的英资财团,例如怡和洋行,汇丰银行,他们在战后积极准备重返上海,在财团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对上海局势高度关切。但是英国和其他国家一起,主动放弃了在上海的殖民权利,国民政府也已经实际接管上海。在英国来得及构思出新的上海政策之前,局面就已经失控。英国在战后上海的角色,呈现出被事件推着走,而不是主动拟定政策的特色。

国民政府以惩治汉奸运动在上海亮相。1945年9月完成汉奸立法,虽然看起来像部法律一样,但是实施起来就不太像了。因为租界的司法体系早已被日本人清除,当然就算还存在,国民政府也不太可能继续使用。对汉奸的追究由国民党情报特工系统主持,他们把立案,侦查,公诉,审判全流程负责了,当然还包括最关键的没收财产处罚。

在很快爆发的上海全民抗争中,本地媒体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比如说,上海市委党部主任吴绍澍,私人接收1000多幢房产、800多辆汽车(《大公报》);比如说,撑过了最艰难的日治战争管制岁月的上海企业,七成以上没有能撑到1946年。这些揭露无法进一步核实,但是租界法治的彻底丧失和经济解体,还可以由英美等国的媒体和议会纪要证实。

国民政府的接收行动从一开始就不区分国别,总归上海的财产不是汉奸的,就是日本人的。受害者迅速波及著名物业,譬如沙逊大厦,上海跑马总会,怡和洋行码头,以及最后的大BOSS上海工部局。

英国的注意力完全被牵扯在本国资产的保护上,忙着举行议会听证和外交抗议。皇家海军HMS Belfast战后反复停靠虹口,是英国做出的最有形的对抗行动。然而在民族自决的新时代,英国的老手法失去了魔力,未能决定性扭转英国财产陷入国民政府制造的外交和法律纠纷的局面,最终1947年皇家海军撤出上海。英国驻华大使馆1945-1947年间的归档资料几乎被英国资产被侵占的评估报告,交流函件,以及外交行动等事件淹没。

很快,两国连外交口水战的功夫也可以省去了。国民政府在战场上的灾难性表现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使得上海的物业失去了争夺价值。1947年,英国政府为上海工部局的前员工支付了150万英镑的补偿,就此放弃参与上海事务。

1946年,汇丰银行香港总部恢复运营,上海业务被放弃。

1947年,怡和洋行香港总部恢复运营,上海业务的核心码头等资产被接收,上海业务放弃。

上海从未恢复,也不曾重建。国民政府光速失败,共产党接手上海,继续把上海的市场经济体系连根撅起。这倒帮了国民党一个忙,共产党成了背锅侠,国民党对上海的毁灭性打击被海内外的历史研究无视了。

最后列一个关键的数字,根据国民政府公开的资料,1928-1937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85%来自于大上海地区(《剑桥中国史》)。换句话说,在那十年,国民政府用上海的现金流,长期剿共,开展基建,支付一个庞大的全国性文官和军阀体系的工资。

很巧合的,失去了那笔现金流后,国民政府剿共失败。

后记

2020年,国家安全法在香港实施,香港失去法治。过了不久,香港国际金融废墟的新名号开始流传。

所以,最终,上海和香港并未真的乘着两种命运擦肩而过。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