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家庭故事 Day 1
你認為你自己內在有什麼部分,是源自於家庭,有家族痕跡的?又或反過來說,你有哪一個部分的自己,是跟家庭相距甚遠的?
在母親的觀念裡,原生家庭不論存在著多少缺點,始終都是自己的家人
我從來都不認同
很小的時候,跟著外婆一起住在眷村裡
外婆不識字,對外公與母親的幾個兄弟姊妹來說,是個強勢又將錢銀看得極重的的人;對我來說,是永遠都記得哪些是我愛與不愛,不論食物或者事物的人。
冬天的時候跟著外婆一起曬蘿蔔乾、醃水泡菜、做酒釀,跟前跟後的我是個小小幫手。
當灌製與醃製好的香腸、臘肉都高高掛起的時候,我又被賦予了守護者的重擔。
其他幾個表姊妹,都對這樣的事情不怎麼感興趣,我也當自己是跟著玩,玩著玩著長成了大人模樣。
出國念書的第一年,頭一個月借住大阿姨家中,在眾人驚異的眼光中快速地包了一大盤白呼呼、立正站好的餃子;和台灣同學聚餐時,端出的是外婆拿手的紅燒牛肉麵。
隔著幾萬里的距離,因為長途電話太貴,加上時差的緣故。持續著每月寫一封厚重的家書給我那不識字的外婆及母親。那些書信,是上過幾年私塾課程的外公念給她聽的。寫給母親的信,廣義的說起來是包含父親在內的,只不知是何緣故,我總只有在開頭與結尾提起給父親的問好與想念,對外公亦如是。
年歲漸長,外婆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中離開了我們
那一年的冬天,我們在記憶裡瘋狂地尋找屬於外婆身上的味道。
我們-是母親的幾個兄弟姊妹、我的表姊妹、我和弟弟。
於是母親挽袖做起了酒釀、八寶飯,卻迎來一次失敗的結果
我笑著對母親說~沒關係,反正外面也能買得到。
那是我們第一次坐在沒有外婆的餐桌上進入新的一年,母親想要完整複製外婆的菜單,展開了為期2個多月的採買與測試,依舊未能如願。
而酒釀則是試過一家又一家的口味,總沒能找到我們都想要的那個味道
心裡想著,也許哪天應該自己動手做一次。母親失敗的,並不代表我不會成功。
但實在太忙了~總也沒能真的做上一次
年邁的外公,將近100歲了。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後,打給母親的第一句話是~快過年了吧! 今年醃不醃臘肉、香腸啊?
於是,母親又忙碌了起來。
自外婆離開的10年後,第二次的嘗試。這一次的結果,令人驚喜。
往後10年間,我們吃著外婆與母親共同的味道,在年節時刻的餐桌上,說起我們的與母親的童年成長。
歲月悠悠又是10年
我們已不再每年逢著清明與歲末前往寶塔祭拜外婆,母親卻仍執著著幾樣不能割捨的味道,堅持在餐桌上重複的出現,只是已無力將複製出的味道送給她的兄弟姊妹們共享。
另一個城市的舅舅,無師自通地,某一年的農曆春節前夕獻寶似的,送來了他灌製的香腸與臘肉。
我們在不同的餐桌上,比較著哪一種與記憶中的味道最為相似。
或者,再往後10年,我也將開啟同樣的尋找模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