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oonleap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書S15.4-重新看待過去的選擇

Moonleap
·
·
偶然,也不偶然。人生的每個選擇都有他的價值,只是可能需要時間才能發現他的價值。

我本來想寫「存在」本身就不跟從主流XD,但如果這樣寫,不就代表,神經多樣性群體的存在就是在做這件事,非主流,過程中克服自我懷疑的經歷。

但如果這樣寫很空泛,我想個比較好理解的東西。因為過去有太多隨著主流的選擇了,選學校、選擇工作。如果真的要說非主流的,科系算是非主流,我念的是臨床心理,十幾年前是個還在發展的領域,不如現在「熱門」。問我當初為何要填心理系 ,因為受到了高中輔導老師的協助,所以也想成為一個助人工作者。

但因為當初念的是三類組,我的選擇就成了,臨床,那時我還不知道「臨床與諮商」在吵什麼,雖然後來懂了,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只能說人與人充滿了江湖啊(茶。當初更像是誤打誤撞,因為其實我本來是想念農學的,想說與植物接觸也不太需要接觸人,但差一點點。然後我們學校的心理學也沒上,倒是靠生物加權上了我讀的臨床,但應該不會有人認出我,畢竟誰不會去注意哪間學校有兩個心理系。

但我其實心理系是讀得不太好的,從大一被統計折磨,到大二比較好一些,大三大四都在玩,玩各種心理學的法療方式,但又沒有想要考心理師,因為越來越知道,當時在心理認識上的不足,社會對身心疾患的汙名化太深。

然後只有學士學歷的心理系,是很尷尬的,你有學但不多,比其他人更多心理學的知識,但對於就業的幫助是有限的。特別是神經多樣性來說,那時會覺得,為何我不是讀比較容易找工作的,工程、商科,我本身數學、思考還是可以的,但對統計的邏輯就不太行。(當然我後來去補習之後學會統計,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也因為這樣才會走向資料科學與統計的方向。)

以畢業十年以上的眼光來看待,臨床心理的學習,一方面需要時間讓知識成為自己的東西,不論是統計學的眼光、假設驗證的思考、還是社會心理的幫助,沒辦法在短時間看到成果。於是就覺得「沒用」,但真的是沒用嗎?至少現在我可以更容易讀懂別人的情緒,除了試錯的經驗,心理學學到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至於其他兩個,可以讓我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對於解決問題是很有用的。或許不是直接的幫助,但更多本來就不是為了要學到什麼,而是從中間體驗到什麼,用起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