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大戰在我眼裡十分可笑
我,是一個「女生」,一個從小就喜歡留短髮、不穿裙子,喜歡玩拼圖、數理化好、空間認知能力強,身體能力也達到男性平均水平以上的「女生」。
從小家人親戚就常開我玩笑,說我少帶一塊肉,國中時,同學給我取得綽號是「木蘭兄」,而我面對他們這些玩笑,也真的只能一笑帶過,我不知道我還能有什麼反應,因為照他們這麼說的話,我的確是一個表現的像「男生」,胸部卻有D罩杯的不可質疑地「女生」。
其實我不是很在意這些玩笑,我也沒有想過成為男生,只是常年聽著這些話的我感到很無奈,我知道就是「我」,他們口中的「男生」、「女生」,在我聽來跟討論「星座」、「生肖」、「生辰八字」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些我從出生就不能改變的事情,我就是一個「陽年陽月陽日陽時」出生的「女生」,所以呢?難道這世界上16分之一的女生都太陽剛嗎?
這就是可笑的點啊!人們對那些從出生就決定好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想達成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結論,不就恰好說明了我們其實並不完全肯定是什麼造就了一個「人」。
不論你是研究染色體、荷爾蒙、星座、生肖、八字、手相、面相或是MBTI,終究都不能否認一件事,那就是在這之中沒有一個可以斷延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些說到底都不過只是時對時錯的推測而已,你可以把它當作生活情趣,卻不應該作為理論依據用來佐證永遠正確的真理。
我國小時有同班同學是同卵雙胞胎兄弟,長得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哥哥陰柔,喜歡可愛的東西,喜歡跟女生在教室裡看郵購目錄;弟弟陽剛,喜歡打球玩鬧,喜歡跟男生在教室外玩得滿身大汗。擁有一模一樣基因的兩個人,卻有著不一樣的性格,而我這個像「男生」的「女生」遊走在教室內外,兩邊我都能玩在一起,想起國小導師給我的評語,他說我「可謂能動能靜」呢!
所以比起性別天生,我更相信性格天生,因為我都記得,我記得我自己,記得在娃娃車上喜歡捏我臉頰的調皮男生,也記得在幼稚園裡喜歡制定遊戲規則的霸道女生;我記得自己最初的思想,記得是什麼事件影響了我,也記得我是如何被影響的,所以我也相信性格的後天影響。
還記得無法被完整分類的我,是如何遊走在男女兩邊的群體,直到兩邊好像都沒有我的位子了,記得那個外向、總是感到好奇提問的我,如何變得內向多疑又害怕,在男女的差別之前,我看到的是大家身為「人」都還有滿滿的不成熟。
我不懂,為什麼大家要故步自封呢?那些天生就存在的數據,說穿了也不過只是方便分類的標籤而已,用來制定普世的規則,好維持基本的秩序,但也僅僅只是方便,為什麼還要賦予這些標籤在這之上更多的意義呢?
統計學本來就是一門看圖說故事的學問,在剔除差異過大的數據後,看著數據分布的趨勢,試圖得出一個還算有道理的解釋,可是這個解釋可能不只一個,所以人們很容易就去選擇那個對自己最有利的解釋,但卻忘了,數據存在在解釋之前,「人」這個單一個體存在在那些標籤下統計出的平均之前啊!
那些說著「男生」比較會什麼、「女生」比較會什麼,所以某些事做不到的人,我認為根本就是在找藉口,有些事情你做不到,不是因為你的性別、荷爾蒙、星座等等,而是因為你是「你」呀!
我很好奇,難道大家不想成為更好的人嗎?擁有更廣大的知識、更穩定的情緒、更好的溝通技巧、更強的能力,最後成就更成熟的自己,我們每天進步的目標,難道不應該是比過去更好的自己嗎?為什麼要去追逐自己標籤下統計出來的平均?為什麼要將自己困於標籤之中呢?
人本來就有各種程度的差異,而任何程度的差異都呈現一種常態分布,永遠都會有極端值的存在,永遠都有人活在平均之上,也永遠有人活在平均之下,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的位置,然後決定自己要進步的方向。
那些說我不像女生的人,在我聽來就像在說,我是一個不像天秤的天秤座,我心中只會響起一個聲音「喔…」而已,我知道自己的位置,我自認自己是女生,因為我擁有XX染色體,這是一個不容質疑的方便標籤,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但這並不因此而定義我,我不需要體內的荷爾蒙或外在的性徵甚至出生日期來告訴我是怎樣的人,我接受這些與生俱來的標籤,也明白自己並不需要去完全符合人們在這些標籤下所做的推斷,這樣就夠了。
「P.S.]我有個堂外甥女很喜歡我,但從4歲左右就會看到我就說我是男生,我說「我跟你媽媽一樣有胸部所以是女生」,她說「短髮穿褲子就是男生,長髮穿裙子才是女生」,我說「可是媽媽那天穿的是褲子啊!」,她說「沒有,媽媽都穿裙子」,問她「如果爸爸頭髮變長了就會變女生嗎?」,她說「對!可是爸爸不會,因為他是男生」,我說「某個舅舅就是長頭髮綁馬尾,他變成女生囉?」,她說「對!」問她「要我承認我是男生然後呢?你有什麼事一定要分出男生女生嗎?」,她就開始鬼打牆說「因為你就是男生!」。童言童語讓人好氣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