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ileen L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雨时的京都: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让自己心安的生活方式

Aileen Li
·

到京都的第一个完整一天,计划去北边的哲学之道(てつがくのみち)徒步。这条路全长2千米多,沿途会经过银阁寺、永观堂、南禅寺等著名禅寺,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过去时常在这个路线散步。

从刚到关西日行两万步感觉脚要废了,到现在越来越习惯每日背包徒步很远很久。走出来,终于又感受到与全身的连接,知道每天步行多久脚会开始痛,也能觉察到自己在如何适应和突破行走的极限。

没料到突然瓢泼大雨,道路变成小溪,于是放弃去哲学之路徒步,决定直接前往永观堂欣赏禅寺。一路上小腿全部湿透,望向远处山上的枫叶将红未红,雾气从山林间升起来,听雨声啪塔塔拍打在伞上,竟然没觉得身上湿冷有带来任何不适,心灵已经好久没有如此平静。

雨时京都

初到永观堂庭院,刚走进就被这个空间深深吸引。庭院设计朴素但不简单,树木与建筑结合得巧妙又天成,池塘和落下的雨水和谐共奏,绿叶红枫在光影里交相。

我拿着相机一顿狂按,真正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移步换景”。

日本庭院的设计讲究借景和留白,并不追求刻意修饰和壮观,让风、雨、水声、季节更替均成为庭院的一部分,自然意趣横生。

在屋檐下的木板坐了很久,了解到现代日本僧侣世俗化程度远超我想象,他们原来可以结婚,既能到寺院静修也可以回归社区活动,甚至能深度参与到现代化生产中,过着修行与生活并行的日子。

我在想,所有事情的背后,指向的都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深圳打工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本的禅院里当和尚是一种生活方式,跑到一个社区与同好共建是一种生活方式,到无人知晓的社会重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回到小城悠然自得可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永观堂庭院
天授庵门廊
院内红枫

日常工作里,也会时常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是个品牌方就想讲 lifestyle,一做营销就整一套组织拳拍 lifestyle 物料,然后又变着法变体重组。但生活方式的真相,我认为不是一方对一方的自话自说,不是向外不断push:“你应该过这样的生活”。

往南禅寺的方向继续走去,一边走一边思考,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其实应该是件很朴素的事——是一个人每天选择如何做什么事,选择怎样度过时间。

这其实是一个life system,这个系统包含但不仅限于 工作、吃喝拉撒、玩乐、人际等等。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调节和找平衡的过程,这也一定是困难的。

很可能大多数人会时常处于,想达到却还没有达到,或者正在达到中的一种状态。我想也正是因为有这个中间态、这些鸿沟,所以才给了这么多产品、品牌和营销在人们内心施展拳脚的空间。

遇见一对身着和服的母女
女孩儿在门庭嬉戏,旁边是天授庵枯山水

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过生活,可能才是是我们这一生真正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着的目标不一定是赚很多钱,甚至也不一定是去追求“梦想”,很可能更是要看见自己是谁,然后去选择你想要做的事。

真正匹配自身生活方式的达成,一定是在你深度认清自己是谁之后,才可能靠近。这需要诚实,勇气,并不断在行动中淬炼自身的心灵和处世技能。选择,并且承受它带来的失去。

雨后森林的雾气和鸟鸣,看到这个景色,能明白为什么宫崎骏能写出幽灵公主了

对于一些做出成就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而言,这些成就,可能正是他们生活方式外显的结果。是一种馈赠,某种程度也可能是一种枷锁。这一切必定有所代价。

想起一句好友的评价:“你想攀登自由这座高山,以为这是一条可以躲避人上人游戏这座社会高山的捷径。然而正相反,你需要同时攀登这两座,这便是你追求自由的代价”。

南禅寺大门楼上,俯瞰整个京都城,感受凉意与平静

想到这些,再回过神来,才意识到雨已经停了。我登上南禅寺的大门,俯瞰整座京都城,四下无声,只有山林间鸟鸣阵阵,风穿树林。

大雨打偏了原始计划,没有走上京都的哲学之道,但这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一刻我明白,那条路我根本无需抵达,我们的人生的哲学之道,早已在亲身走过的每一步间展开了。


2025.6 Kyoto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