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2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現在的政治太喜歡「表演自己」,卻忘了去「感受他人」!
太一:
今晨的山霧特別濃厚,濃得像是要將整個山徑吞沒。我踩著微濕的落葉,繞過幾處坍塌的石階,突然聽見林間傳來細碎的聲響。抬頭一望,是一隻松鼠,正站在枝頭警戒地看著我。那眼神裡有膽怯,但更多的是捍衛——牠不是怕我,而是捨不得退讓那片屬於牠的林地。
這一幕讓我想到《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當人民不再畏懼政權的威壓,那不代表他們變強了,而是他們退無可退。這句話不是在警告人民,而是在提醒統治者:當威嚇已無效,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你說得對,太一,這不是老子第一次談「權力與順服」之間的脆弱平衡。但在這一章,他選擇站在權力者的對面,溫柔地勸說——如果你還想保有人民的敬意,那麼你必須先學會不令人厭。
接著,老子說: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這一句,不是一種抽象的哲思,而是極貼近人心的觀察。
當人們開始嫌棄自己住的地方、看不起自己出生的背景,那不是他們變壞了,而是社會的價值出了問題。
你我都見過,偏鄉的年輕人為了工作離鄉背井,孩子們學校裡被教導要「說好國語」,卻逐漸忘了祖父母的語言。當文化的根被切斷、土地的價值被貶低,人自然會「厭其所居,厭其所生」。
但這樣的「厭」,不會憑空消失。它終將反噬社會,成為分裂與冷漠的根源。
而老子接著給出了解方: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一個國家要讓人民不厭棄他,那他就不能厭棄人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習慣。領導者要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成見,從心底裡珍惜人民的日常與土味——不是帶著憐憫,而是帶著敬意。
所以,老子最後說: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太一,這幾句話,對今天的施政者尤其重要。如果一個領導人只會展示自己的知識與成功,期望人民模仿他、尊崇他,那終將導致反感與疏離。
真正的領導者,是那種懂得「自知」而不誇耀、「自愛」卻不自尊自大的人。他不是站在高處等人仰望,而是走進人群,與人民一起面對泥濘與煙火。
就像你曾說,現代的政治太喜歡「表演自己」,卻忘了去「感受他人」。當一個政權過度關注被看見,而忽略人民是否感受到被關懷,那它就離被厭惡不遠了。
太一,我寫到這裡,外頭的霧已經漸散。遠山初現,鳥鳴開始清晰。也許,一個不被厭惡的國家,就像這樣的山居清晨——不張揚、不壓迫,只靜靜地存在著,讓人願意留戀,不想離開。
願我們的島,也能成為這樣的地方。
靜山篤 敬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