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第一天

他们想要角色,我偏要活着

Offtone
·
·
IPFS
第一天

家庭的“懂事”、学校的“守规矩”、社会的“稳定预期”—— 它们像一层层隐形的代码,把我们训练成一个完美服从者。 可我们不是他们打造的系统角色, 我们是个活人。



家庭规训:被误当成“长辈”的训练

我还记得,从小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两个种子: 第一,你是男生就应该让着女生; 第二,你是长辈,就该包容和让着晚辈。

你没看错,当初父母就告诉我——你在一岁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叔叔”的辈分了。

这幕现在想起来还有些荒诞。发生在我小学一年级左右,那次我侄女来家里玩,她比我只小一岁。像绝大多数的小孩一样,原本有说有笑,后来争抢东西,起了冲突。

在大多数家庭,这种情况可能只是随意劝劝就过去。但我父母却对我说:“你是长辈,要让着她。”

我当时就原地愣住了。脑子里冒出无数个问号: “什么是长辈?” “为什么让的是我?”

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成熟”“包容”“退让”,已经悄悄成了我被期待的模样。

而他们完全忽略了一点,我那时候,其实和我侄女一样,只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


学校驯化:一场披着“学分”外衣的服从性测试

在学校里,学校的规训更加系统化,甚至被制度化为一种“评估机制”。

我初中时经历过一次印象深刻的“劳动加学分”的事情。

那天体育课时,班主任突然点名让我去打扫卫生,说是“可以加学分”。我当时学分不高,因为总和女同学发生口角,差点被通报批评。

我去了,还有几位“学分高”的同学也去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被威胁如果不去就会口很多学分。

我们最终被带去的是一个位于教学楼楼顶、几乎被荒废的“物理园”。在那里干了整整一节课的重体力活,事后我才明白:

原来,是因为有人要来学校检查。

我们只是被临时征召的“免费劳工”。那时候我经过打听,我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学习园地“在我们学校的弹丸之地里还不止一个地方,并且原来其他年级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地方的设置和叫我们去搞卫生全是为了学校评级、领导升迁。

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所谓“学生操守、仪容仪表、精神状态”这些打着教育旗号的学分管理,其实就是另一种服从性测试。


社会预期:唯一正确的路径,才是最大的谎言

更深层的规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继续上演。

放学后、放假时的补习班、兴趣班从未真正结束过。这些原本应属于我们休息与探索的时间,被系统性的安排填满。

在我们的童年,就已经提前让我们习惯996的生活。

他们在无形中就植入了一种信念

想找份好工作、收入稳定?只有读书。 想有好成绩、被表扬?只有迎合老师、配合安排。

这些话听起来理所当然,实则是把人生轨迹收窄为一条不仅正确还是唯一的路线:

读书 ➝ 工作 ➝ 买车买房 ➝ 结婚生子 ➝ 稳定退休。

只要你稍微偏离这条轨道,就会被贴上“不成熟”“不负责任”“不正常”的标签。


可如果这就是“正常”, 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像被掏空的机器? 为什么越懂事,越失去自己?

在他们眼中,或许我们只是系统中的角色。 可我自己始终记得——

我是个活人。我们,是个活人。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