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一阿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个性”是个什么东西?

一阿君
·

我们上篇说到,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性,所有的选择都是被环境塑造的。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所谓的“个性”到底算什么?我们以为的「个性」,其实就是环境给我们塑造出来的一套反应机制。比如说,如果你出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或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性格,思想,你能想象到的大多数特质都不再是你。

如果从小到大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比如你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里,你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甚至情感表达方式都会变得不一样。所以「个性」这个东西,其实是属于环境的,而不属于我们自己。

但这样的话,人还似乎没有真正的“自我”,我们只是客观世界的产物,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结果」,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我」。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独一无二,但如果追根究底,他们的性格、能力、思维方式,都是由环境、经历和基因共同塑造的。也就是说,看似千差万别的人,其实看上去都是各种条件组合出的不同「版本」,但本质上还是在同一套规则里运行(我已然去世的上帝啊,我们要不要在这里用“硬决定论”就此开始挑战“自由意志”呢?再等一等,时机未到吧)。

那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我们继续深挖一个常规问题,「天才」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只是环境和努力的极端结果?换句话说,一个人变得卓越,究竟是因为他的基因注定了他与众不同,还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选择塑造了他的成功?

首先我本得明确一件事情,天才是个什么东西?如何定义天才?如果说一个人学习能力极强,他用三个月时间通晓了量子力学,并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说一个人进入NBA仅花了一年时间将自己磨炼成全联盟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并打败所有球队取得年度总冠军,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懂的都懂);如果一个人成为商界奇才,经营着几家全球技术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并持续创造价值,这些人是不是都可以被认为是天才?他们的共性就是在某领域有极强的天赋,并凭借这些天赋在该领域达到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高度。这个定义我觉得已经很缜密了,实际上“天才”这个词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普遍性定义。如果我要告诉你有个人可以同时一次抽155支香烟,并保持绝对清醒,你说这人是不是天才呢?有个人手脚并用,用16秒时间跑完了100米,这人是不是个天才?如果说不是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天才”其实是外界给他的主观定义,外界认为他所在的领域,或者说所处的环境,匹配人们心中预期的价值,那么人们就会毫不吝啬得称赞那些佼佼者为天才。

但是,这种领域价值本质上是动态变化的,举个例子,一个拥有影像记忆的人可以五分钟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那么这种人放在原始社会能做什么?他的天赋领域显然远不如一个强壮的狩猎高手的力量和速度更有价值。以此来推断,天才其实只是刚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发挥了潜力,而如果换个环境,他可能就只是个普通人。如果环境不允许,就算一个人再有天赋,也无法展现出来。一个物理天才如果生在原始社会,他的天赋能做什么?最多他深更半夜会对他的家人说,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绝对不会掉天上去。然后被他的家人狠敲一下脑门。

那么这样说来,「天才」终归是环境给了一次机会,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时代产物,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天才”的,并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的能力刚好匹配了时代或环境的需求(有时我们也要同时对环境里的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是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做出选择,而是客观因素将他们推上了“天才之路”。以后有机会可以深入聊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天赋傍身,能力出众,缺的却是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默默发生时,与自己似乎毫无关系)。所以悲观地讲,这世上哪有真正的聪明人,天才其实就是时代的宠儿,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他的才能根本无法发挥。天才并不是个人的绝对属性,而是环境给予的机会和需求塑造出来的结果。所以,与其说一个人是天才,不如说他只是刚好「对了时代的胃口」。这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老话——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我们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友好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高得多,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和能力来创造价值,好比运动员努力训练要拿冠军,他自身需要天赋和勤奋,那么他同样需要一个有天赋的教练,有天赋的营养师,有天赋的,肌肉训练师,有天赋的体能训练师,有天赋的经纪人,有天赋的助理等等,人不一定必须要成为拿冠军的明星,但人一定有能使自己使自己成为“天才”的天赋。

我们既然结构了“天才”的本质,那么我们就要问另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所谓的“努力”还有多大意义?针对努力,我们先很明确地给出一个公断:上天赋予个人的天赋,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及不断输出的努力才能将“天赋”转化为“天才”的武器,并在环境早就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我们从两点来解析这个公断:第一,内驱力让“天才”不断地从内心中本发出“我愿意”的理念,可以无限精力和热情地投入所谓的“磨炼”之中,无论是技能傍身还是成就事业。我们可以理解成人在自己所具备的“天赋”上面拥有强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以及在“天赋”作用下从技能学习和事业成就中不断汲取的自信心和正反馈。第二,在正向循环的正反馈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不断转化出的正向努力输出,而在正反馈不足或全然逆境下,依靠个人意志力持续输出个人的坚持和努力。柯洁的天赋毋庸置疑,他的好命让他生在一个适合下棋的环境,但如果他自己不拼命钻研、不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突破,他也不可能成为围棋冠军。

既然我们说环境决定了「你能不能成为天才」,而内驱力和努力决定了「你会不会成为天才」,那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拼了命努力,但环境不允许,比如柯洁生在一个没有围棋的地方,他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围棋冠军。而且我们也提到,天才受制于环境、选择、内驱力和努力,如果环境不允许,选择太局限,全然没有内驱力,那么,这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或者说,努力的价值是不是也取决于它是否能被环境所接受?

当我们在探讨努力的价值,其实是带着功利色彩,意思是努力一定是和成功或正反馈挂钩。因为努力如果有价值,一定是看它是否能够促成某种成就,或是成就感、满足感,正反馈越大越大努力价值越大。如果这样看问题,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被动的人生状态,我们会花大把精力在环境中寻找努力的方向和正确的选择,或者寻找自己的“天赋”所在,自己的乐趣,自己愿意义无反顾投身的“事业”。当我们迟迟找不到应有正反馈,迟迟得不到真正的乐趣、体验、成长、满足感,或者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找到正确选择时,我们会不会迟疑投入所谓的正确的“努力”?人用何种态度面对这种人生局面?努力是否应该具有功利性?

我们归纳一下具有功利性的努力目标:结果的成就感、阶段中的满足感、兴趣中的享受感、过程中的获益感。假如我们这些都不存在,那么还要努力吗?我们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人类需求——生存。我们先打破一个迷思,即“成功”,人生不一定是需要成功的,不一定需要成就、满足、享受、甚至是获益,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积极的词汇关系都不打,但是努力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努力所支撑的是更为务实的人生选项,也就是生存。

首先,我们先拆解“成功”的迷思。成功到底是什么?是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提升,还是财务上的自由?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功标准?如果一个人很穷,但内心极度满足,他算成功吗?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财富自由,但内心空虚,他还算成功吗?成功到底是外界认可的标准,还是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算?如果简单地定义“成功”,我们可以简单进行量化,立项、目标、行动、成功,也就是说达成目标,即是成功。如果这样定义“成功”,那我们就自行陷入了自己设定的“圈套”。成功根本无法绝对化,它只是个体价值观和社会认可的临时结合点。社会强制对某人划分为“成功人士”更像是普罗大众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建立的人设形象。

其次,生存和成功根本是两回事,生存只是活下去,而成功则是人类自行炮制出来的一个非必要选项。每一个想要好好活下去的人,必须找到一种活下去的方法,并且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因为生存远比比追求虚无的成功更重要。解释到这里时,我们就已经引出另一个问题了,生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这种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来进行科学总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都有极少数的生物能够有幸存活下来。这很悲剧,也很现实。我们甚至可以收集来自各个领域的网友来投票来选择生存容易或困难的真实感受。如果很难的话,那么努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因为活下去,就已经能反映出努力的重大意义,根本不需要用虚无的“成功”来装裱“努力”的价值。

那我们就抛出那个另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如果努力只是为了生存,那么人生还有意义吗?依照上面的逻辑还是说,人生的意义根本不取决于成功,难道取决于个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存?如果我们连“成功”这个概念都推翻了,那我们在追求什么?但人总是要追求点什么吧,如果不是“成功”,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是快乐?是满足感?还是纯粹活在当下?感觉像极了小仓鼠在轮车上不停地快乐跑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人生阅历不足,可能聊出的结果很难尽人意。所以我分享一个长辈跟我讲过的观点。

当我们人活到八十或者九十岁,即将入土时,一下子回顾整个人生,不管是人生起伏,还是大富大贵,还是平凡一生,还是贫困潦倒,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解读。那时候的人可能就明白人的一生做了很多对了的事,很多错了的事,很多后悔的事,很多遗憾的事,很多我们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那些悲欢离合在生命中多么微不足道,或者那些翻云覆雨的大手笔或是富贵荣华可能只是浅浅的玩笑。所以人生有没有意义,要看你的整个人生故事,在结束的时候能不能让你像读完一本鸿篇巨制之后,合上书内心安定,安然接受一切,淡淡一笑,无所遗憾,然后内心给它一个完美的意义。

李诞在直播间里有段话非常让人感慨: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是要活一辈子的。所以所以人生的意义,是整个人生的意义,半途讲意义,如同小说看了一半就定性。追求无悔一生的决定,到临终之时不后悔、不遗憾,安然接受一生的功过是非,可能才是我们一生的意义。

所以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追求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不应该是世俗上告诉我们应该要的东西。那么我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个性到底是什么?一生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塑造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难道不就是我们聊的真正的“个性”吗?

这里还有个问题?如果人生的意义需要等到临终前再去赋予,是不是以为着我们整个一生都要成为“星际迷航”呢?随波逐流成一场“虚无主义”大戏。想到这里,我们还不得为脆弱的人心找一根支柱。也许整个人生的意义太过宏大,但是人生路上的碎片可能都是可以被赋予意义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挖掘每一个存在的合理性,每一个客体的意义,那么人生可能就没那么无聊了吧。 


CC BY-NC-ND 4.0 授权
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一阿君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个性”是个什么东西?

一阿君
·
·

我们上篇说到,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性,所有的选择都是被环境塑造的。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所谓的“个性”到底算什么?我们以为的「个性」,其实就是环境给我们塑造出来的一套反应机制。比如说,如果你出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或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性格,思想,你能想象到的大多数特质都不再是你。

如果从小到大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比如你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里,你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甚至情感表达方式都会变得不一样。所以「个性」这个东西,其实是属于环境的,而不属于我们自己。

但这样的话,人还似乎没有真正的“自我”,我们只是客观世界的产物,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结果」,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我」。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独一无二,但如果追根究底,他们的性格、能力、思维方式,都是由环境、经历和基因共同塑造的。也就是说,看似千差万别的人,其实看上去都是各种条件组合出的不同「版本」,但本质上还是在同一套规则里运行(我已然去世的上帝啊,我们要不要在这里用“硬决定论”就此开始挑战“自由意志”呢?再等一等,时机未到吧)。

那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我们继续深挖一个常规问题,「天才」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只是环境和努力的极端结果?换句话说,一个人变得卓越,究竟是因为他的基因注定了他与众不同,还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选择塑造了他的成功?

首先我本得明确一件事情,天才是个什么东西?如何定义天才?如果说一个人学习能力极强,他用三个月时间通晓了量子力学,并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说一个人进入NBA仅花了一年时间将自己磨炼成全联盟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并打败所有球队取得年度总冠军,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懂的都懂);如果一个人成为商界奇才,经营着几家全球技术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并持续创造价值,这些人是不是都可以被认为是天才?他们的共性就是在某领域有极强的天赋,并凭借这些天赋在该领域达到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高度。这个定义我觉得已经很缜密了,实际上“天才”这个词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普遍性定义。如果我要告诉你有个人可以同时一次抽155支香烟,并保持绝对清醒,你说这人是不是天才呢?有个人手脚并用,用16秒时间跑完了100米,这人是不是个天才?如果说不是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天才”其实是外界给他的主观定义,外界认为他所在的领域,或者说所处的环境,匹配人们心中预期的价值,那么人们就会毫不吝啬得称赞那些佼佼者为天才。

但是,这种领域价值本质上是动态变化的,举个例子,一个拥有影像记忆的人可以五分钟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那么这种人放在原始社会能做什么?他的天赋领域显然远不如一个强壮的狩猎高手的力量和速度更有价值。以此来推断,天才其实只是刚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发挥了潜力,而如果换个环境,他可能就只是个普通人。如果环境不允许,就算一个人再有天赋,也无法展现出来。一个物理天才如果生在原始社会,他的天赋能做什么?最多他深更半夜会对他的家人说,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绝对不会掉天上去。然后被他的家人狠敲一下脑门。

那么这样说来,「天才」终归是环境给了一次机会,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时代产物,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天才”的,并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的能力刚好匹配了时代或环境的需求(有时我们也要同时对环境里的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是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做出选择,而是客观因素将他们推上了“天才之路”。以后有机会可以深入聊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天赋傍身,能力出众,缺的却是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默默发生时,与自己似乎毫无关系)。所以悲观地讲,这世上哪有真正的聪明人,天才其实就是时代的宠儿,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他的才能根本无法发挥。天才并不是个人的绝对属性,而是环境给予的机会和需求塑造出来的结果。所以,与其说一个人是天才,不如说他只是刚好「对了时代的胃口」。这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老话——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我们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友好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高得多,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和能力来创造价值,好比运动员努力训练要拿冠军,他自身需要天赋和勤奋,那么他同样需要一个有天赋的教练,有天赋的营养师,有天赋的,肌肉训练师,有天赋的体能训练师,有天赋的经纪人,有天赋的助理等等,人不一定必须要成为拿冠军的明星,但人一定有能使自己使自己成为“天才”的天赋。

我们既然结构了“天才”的本质,那么我们就要问另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所谓的“努力”还有多大意义?针对努力,我们先很明确地给出一个公断:上天赋予个人的天赋,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及不断输出的努力才能将“天赋”转化为“天才”的武器,并在环境早就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我们从两点来解析这个公断:第一,内驱力让“天才”不断地从内心中本发出“我愿意”的理念,可以无限精力和热情地投入所谓的“磨炼”之中,无论是技能傍身还是成就事业。我们可以理解成人在自己所具备的“天赋”上面拥有强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以及在“天赋”作用下从技能学习和事业成就中不断汲取的自信心和正反馈。第二,在正向循环的正反馈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不断转化出的正向努力输出,而在正反馈不足或全然逆境下,依靠个人意志力持续输出个人的坚持和努力。柯洁的天赋毋庸置疑,他的好命让他生在一个适合下棋的环境,但如果他自己不拼命钻研、不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突破,他也不可能成为围棋冠军。

既然我们说环境决定了「你能不能成为天才」,而内驱力和努力决定了「你会不会成为天才」,那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拼了命努力,但环境不允许,比如柯洁生在一个没有围棋的地方,他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围棋冠军。而且我们也提到,天才受制于环境、选择、内驱力和努力,如果环境不允许,选择太局限,全然没有内驱力,那么,这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或者说,努力的价值是不是也取决于它是否能被环境所接受?

当我们在探讨努力的价值,其实是带着功利色彩,意思是努力一定是和成功或正反馈挂钩。因为努力如果有价值,一定是看它是否能够促成某种成就,或是成就感、满足感,正反馈越大越大努力价值越大。如果这样看问题,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被动的人生状态,我们会花大把精力在环境中寻找努力的方向和正确的选择,或者寻找自己的“天赋”所在,自己的乐趣,自己愿意义无反顾投身的“事业”。当我们迟迟找不到应有正反馈,迟迟得不到真正的乐趣、体验、成长、满足感,或者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找到正确选择时,我们会不会迟疑投入所谓的正确的“努力”?人用何种态度面对这种人生局面?努力是否应该具有功利性?

我们归纳一下具有功利性的努力目标:结果的成就感、阶段中的满足感、兴趣中的享受感、过程中的获益感。假如我们这些都不存在,那么还要努力吗?我们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人类需求——生存。我们先打破一个迷思,即“成功”,人生不一定是需要成功的,不一定需要成就、满足、享受、甚至是获益,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积极的词汇关系都不打,但是努力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努力所支撑的是更为务实的人生选项,也就是生存。

首先,我们先拆解“成功”的迷思。成功到底是什么?是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提升,还是财务上的自由?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功标准?如果一个人很穷,但内心极度满足,他算成功吗?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财富自由,但内心空虚,他还算成功吗?成功到底是外界认可的标准,还是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算?如果简单地定义“成功”,我们可以简单进行量化,立项、目标、行动、成功,也就是说达成目标,即是成功。如果这样定义“成功”,那我们就自行陷入了自己设定的“圈套”。成功根本无法绝对化,它只是个体价值观和社会认可的临时结合点。社会强制对某人划分为“成功人士”更像是普罗大众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建立的人设形象。

其次,生存和成功根本是两回事,生存只是活下去,而成功则是人类自行炮制出来的一个非必要选项。每一个想要好好活下去的人,必须找到一种活下去的方法,并且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因为生存远比比追求虚无的成功更重要。解释到这里时,我们就已经引出另一个问题了,生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这种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来进行科学总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都有极少数的生物能够有幸存活下来。这很悲剧,也很现实。我们甚至可以收集来自各个领域的网友来投票来选择生存容易或困难的真实感受。如果很难的话,那么努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因为活下去,就已经能反映出努力的重大意义,根本不需要用虚无的“成功”来装裱“努力”的价值。

那我们就抛出那个另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如果努力只是为了生存,那么人生还有意义吗?依照上面的逻辑还是说,人生的意义根本不取决于成功,难道取决于个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存?如果我们连“成功”这个概念都推翻了,那我们在追求什么?但人总是要追求点什么吧,如果不是“成功”,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是快乐?是满足感?还是纯粹活在当下?感觉像极了小仓鼠在轮车上不停地快乐跑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人生阅历不足,可能聊出的结果很难尽人意。所以我分享一个长辈跟我讲过的观点。

当我们人活到八十或者九十岁,即将入土时,一下子回顾整个人生,不管是人生起伏,还是大富大贵,还是平凡一生,还是贫困潦倒,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解读。那时候的人可能就明白人的一生做了很多对了的事,很多错了的事,很多后悔的事,很多遗憾的事,很多我们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那些悲欢离合在生命中多么微不足道,或者那些翻云覆雨的大手笔或是富贵荣华可能只是浅浅的玩笑。所以人生有没有意义,要看你的整个人生故事,在结束的时候能不能让你像读完一本鸿篇巨制之后,合上书内心安定,安然接受一切,淡淡一笑,无所遗憾,然后内心给它一个完美的意义。

李诞在直播间里有段话非常让人感慨: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是要活一辈子的。所以所以人生的意义,是整个人生的意义,半途讲意义,如同小说看了一半就定性。追求无悔一生的决定,到临终之时不后悔、不遗憾,安然接受一生的功过是非,可能才是我们一生的意义。

所以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追求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不应该是世俗上告诉我们应该要的东西。那么我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个性到底是什么?一生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塑造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难道不就是我们聊的真正的“个性”吗?

这里还有个问题?如果人生的意义需要等到临终前再去赋予,是不是以为着我们整个一生都要成为“星际迷航”呢?随波逐流成一场“虚无主义”大戏。想到这里,我们还不得为脆弱的人心找一根支柱。也许整个人生的意义太过宏大,但是人生路上的碎片可能都是可以被赋予意义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挖掘每一个存在的合理性,每一个客体的意义,那么人生可能就没那么无聊了吧。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