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公元兩千年人類行為日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伊朗的風沙到台灣的海岸

公元兩千年人類行為日誌
·
·
在伊朗,哈梅內伊是神權的象徵,他的承諾曾是人民的燈塔。然而,這盞燈塔的光芒,卻將伊朗帶向孤立與貧困。國際的制裁讓朋友越來越少,經濟的困境讓笑聲越來越遠。年輕人走上街頭,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家園,而是因為他們厭倦了空洞的幻影。他們想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希望。

在遙遠的波斯土地上,伊朗的風沙訴說著一個國家的雄心與掙扎。哈梅內伊的旗幟在烈日下飄揚,承諾以「聖戰」與「正義」守護家園,卻在現實的裂縫中留下嘆息。遠在東方的台灣,碧海藍天間,我們似乎與那片沙漠無關。然而,當我凝視伊朗這面遙遠的鏡子,卻彷彿看見了我們的影子——一個被理想口號牽引、卻在現實中搖擺的島嶼。

所謂理想是否變成生活的重擔?

在伊朗的街頭,哈梅內伊的聲音透過廣播迴盪,宣揚「反美反以」的聖戰,誓言將敵人驅逐出中東。這份激昂的承諾,曾讓無數人雙眼放光,彷彿未來就在伸手可及之處。然而,風沙掩蓋不了真相:市場裡的麵包越來越貴,孩子的笑容越來越少。情報漏洞更如刀鋒,2020年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倒下,2024年哈馬斯領袖哈尼亞在德黑蘭的爆炸聲中殞落。這幾天伊朗軍方政府高層陸續被以色列定點清除,那些豪言壯語,終究抵不過現實的無情。

以色列轟炸德黑蘭的風沙,彷彿也吹過台灣的海岸。我們也聽過那些振奮人心的話語,關於自由、尊嚴與未來的承諾。它們像海浪,一次次拍打我們的胸口,讓我們相信,只要緊握理想,就能守住這片土地。可是,當浪花退去,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的經濟依賴遠方的市場,2024年對大陸出口仍占35%,卻與高喊的獨立形成微妙的矛盾。台北的房子像天價夢魘,房價收入比高達15.2,年輕人的夢想被壓得喘不過氣;平均起薪30K新台幣,連一杯咖啡都顯得奢侈。親愛的你,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這些口號,是否正在成為我們肩上的重擔?

理想的口號是否已是心靈的自由的牢籠?

伊朗的清真寺裡,傳來誦經的低吟,哈梅內伊的教誨滲透進每一個角落。「伊斯蘭正義」是國家的靈魂,質疑者被貼上「叛教」的標籤,異議的聲音在夜色中消散。這溫柔的教條,卻如籠子,將人民的心靈鎖在單一的框架裡。2022年,馬赫薩·阿米尼的離去點燃了怒火,73%的年輕人(匿名民調)走上街頭,喊著「不要神權,要自由」。他們不是背棄信仰,而是渴望一個能呼吸的未來。

這籠子的影子,是否也籠罩在台灣的夜空?我們現在也為某種「神聖」的價值動容,那些關於認同與未來的話語,像星光般指引我們前行。然而,當這些價值成為不容挑戰的教條,當質疑的人被貼上標籤,我們的島嶼是否也在悄悄撕裂?2024年,48%的民眾說,內部的對立比外部的威脅更讓人不安(民意基金會調查)。當理想變成選舉的道具,當高房價、缺電的議題全部以「抗中保台」輕飄飄帶過。我們的心,是否也被這溫柔的牢籠牽引,忘了最初的自由?

信任的裂痕:誰來守護我們的家?

這幾日伊朗的夜晚不再安寧。以色列的暗影如鬼魅,刺穿了政權的防線。從2020年,核科學家的血灑荒野再到2025年,革命衛隊高層在爆炸中隕落。這些漏洞,不僅是情報的失敗,更是信任的崩塌。腐敗與經濟的凋零讓人民心寒,2023年,65%的年輕人(匿名民調)說,他們不再相信「聖戰」的承諾。他們想要的,是能吃飽飯、能看見希望的家。

這裂痕的回音,是否也會響在台灣的巷弄間?我們聽過安全漏洞的故事,今年台灣的政府中央就披露出多起洩密案,那些高舉神聖價值的人,卻頻頻被爆出與對岸的暗中聯繫。他們口號的群情激昂與現實的割裂,像海風侵蝕著我們的團結。我們高喊守護家園,卻扭頭發現,他們與他們口中的「敵人」暗通款曲。這樣的哈梅內伊們是否還值得人們的信任

結語

在伊朗,哈梅內伊是神權的象徵,他的承諾曾是人民的燈塔。然而,這盞燈塔的光芒,卻將伊朗帶向孤立與貧困。國際的制裁讓朋友越來越少,經濟的困境讓笑聲越來越遠。年輕人走上街頭,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家園,而是因為他們厭倦了空洞的幻影。他們想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希望。

教條的謊言也飄過了台灣的山巒,民選的領導人高舉理想的大旗,訴說著守護這片土地的使命。可是,年輕人的夢想被高房價與低薪吞噬,經濟的困境讓每一個家庭都在掙扎,所有的議題都被那些不用負責的口號所掩蓋。

我們在追隨的,是一個為我們開路的未來,還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哈梅內伊」?

(本文如海浪,輕輕訴說對台灣的愛,旨在喚起溫柔的反思,不代表任何立場。)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