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ing X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UBI 與長照:東亞高齡化社會唯一的出路?

Ping Xu
·
·
作者:徐萍 (Ping Xu)

在快速老化的東亞社會,長照問題正逐漸成為壓倒家庭與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是日本、韓國、台灣,甚至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都以驚人的速度改寫著社會樣貌。當勞動人口減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傳統的家庭照護與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幾乎難以支撐龐大的長照需求。

高齡化的東亞困境

以台灣為例,2025 年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日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面臨這個局面,韓國也緊隨其後。問題在於:現行的長照制度高度依賴 家庭照顧者資格審查式的社會福利。這意味著,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人,才能獲得政府有限的補助;而大部分照護責任,仍然落在女性家屬的肩膀上。結果,不僅老人得不到完整照顧,年輕一代也因此失去就業與生活的自由。

為什麼現行制度失效?

  1. 資格審查過於繁瑣:許多家庭需要立即的支持,卻因文件不齊或條件不符被拒之門外。

  2. 資源分配不足:財政依賴所得稅與保險制,隨著勞動人口減少,長照基金愈來愈難維持。

  3. 家庭結構變遷:單身人口增加,傳統「靠子女養老」的模式已無法成立。

為什麼需要全民基本收入(UBI)?

全民基本收入的核心精神,在於無條件、普遍性、定期發放。若將其導入長照體系,將帶來三大改變:

  1. 減輕家庭負擔:家屬不必因長照責任而放棄工作,每個人都能獲得基本保障。

  2. 支撐專業照護市場:照護人員的勞動條件改善,有助於提升服務品質與人力留存率。

  3. 財政來源更穩定:若搭配增值稅(VAT)或其他廣泛稅基,能避免因人口結構改變而導致財源枯竭。

日本與台灣的經驗啟示

日本早在 2000 年便推行「介護保險制度」,表面上建立了普及化的長照網,但實際上仍然面臨財政不足與人力短缺。台灣 2017 年上路的「長照 2.0」,同樣因資格審查嚴苛、資源有限,難以涵蓋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不從 普遍性保障 出發,長照制度必然陷入「資源永遠不夠、申請永遠太難」的惡性循環。

UBI 如何成為東亞的出路

UBI 並非要取代現有的長照制度,而是作為其基礎保障。例如:

  • 每位國民每月獲得固定金額,作為生活與照護的底線。

  • 長照保險與公共服務則在此基礎上加強,針對重症與特殊需求提供額外支持。
    這樣的設計,能同時確保 普遍公平彈性照護,避免任何人被制度遺漏。

結語:從不信任到信任

東亞社會長期以來,把福利設計建立在「不信任」基礎上:政府懷疑人民會濫用資源,因此設下重重審查;家庭被期待無私奉獻,卻沒有相應支持。結果是雙方都崩潰。UBI 的價值,在於重新建立制度信任:人人都能獲得基本保障,無需證明自己的「資格」。唯有如此,高齡化社會才能走出困境,迎向一個不再以恐懼為基礎的未來。

作者簡介

徐萍(Ping Xu),台灣出生的美國公民,作家、政策倡議者。曾代表台灣參與 2016 年 BIEN(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大會,長期推動 全民基本收入(UBI)、住房正義與稅制改革。著有多本中英文書籍,包括《拆掉盲腸》系列、《打開水閘》、《House Is a Human Right, Not a Commodity》、《From Burden to Balance: Why America Needs VAT Instead of Income Tax》。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