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會有善意的回報嗎?
若我們對他人施予好意,而他人冷眼相待,這是他人的品德問題。
我們永遠無法用上帝視角,去100%確定一個善意的行動,最終會換來善意的回報。
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失望和受傷,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地將善意的目的設定為「為了獲得一個特定的、正面的回饋」。例如,對方的感謝、讚賞、或相應的回報。
當這個預期的回饋沒有出現時,我們的行動就彷彿「失敗」了,內心自然會感到痛苦。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具韌性的方式,來重新定義善意的目的:
我之所以選擇做出一個善意的行為,其首要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對方或控制結果,而是為了「踐行我自己的價值觀」,為了「成為那個我想成為的人」。
在這個框架下,行動本身,就是目的。
當我們在職場上,對一位同事伸出援手時,這麼做,是基於我們是一個樂於助人、有團隊精神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我們是誰的自我定義。
伸出援手這個行動,在我們完成它的那一刻,就已經成功了,因為它鞏固了品格,讓我們忠於了自己的原則。
至於那位同事後續是感激、是背叛、還是無動於衷,那是他的品格課題,也是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充滿機率性的「坍縮結果」。他的反應,可以決定我們未來與他互動的方式,但它不會否定我們當初行動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