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記|小國自救三寶:從慈儉不爭到不戰而勝;寫在《靜山篤書簡》第六十九章之後。

靜山篤
·
·
IPFS
·

在《道德經》第六十七至六十九章,老子不只傳授了一套治國的德性原則,更揭示了小國在強權夾擊、戰爭威脅中的自保之道。

他並未鼓吹武力,也沒有談戰術部署,卻用最深刻的人性洞察,指出了比兵法更長遠、更穩定的戰略根基: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這三寶,乍看之下柔弱、消極,甚至與現代人所崇尚的「效率」、「強勢」、「主導權」背道而馳。但當世界愈加躁動、當爭強好勝成為常態,老子所說的三寶,反而顯得更加有力、更加稀有。

一、慈——以柔克剛的真勇氣

第六十七章中,老子說: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他直指現代強權政治的迷思——勇氣若離開慈悲,將變成暴戾與殘酷。

慈,不是軟弱,而是對生命的珍惜,對人民的憐憫,對萬物的體恤。

唯有站在慈悲的位置上,才不會為私利而戰、不會為憤怒而衝動。

這樣的勇,是一種「願為眾生受苦」的勇,一種「以德守國、以德保民」的力量。

正如前面信中所說:

「母鳥為保護幼鳥而示警,那不是本能的恐懼,而是慈愛的奮勇。」

而小國之所以能戰勝強敵,往往不是靠武器,而是靠這種「不為己利,而為所愛」的堅持與決心。

二、儉——以簡馭繁的生存之道

「儉」在現代常被誤解為苦行或壓抑,然而老子所說的「儉」,其實更接近於「簡」。

真正的儉,是願意從繁複中抽離,從欲望中退守,讓國家與人民回歸簡樸生活的節奏。

這不只是物質上的節制,更是制度與文化上的去除冗贅。

在國際局勢日趨複雜、各國疲於應對供應鏈、科技戰、資訊操控的今天,小國唯有保持「儉」的原則,才能建立高度靈活、成本低廉、能快速適應變局的生活模式與社會體質。

正如前文:

「只有持儉與簡,才能讓台灣應對複雜的危機。」

三、不敢為天下先——避鋒藏鋒,反得其先

老子說: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這句話並不是叫人永遠退讓,而是要指出:

在強權環伺的局勢中,越是高調爭先,越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真正的領導者,懂得藏鋒、懂得讓別人先走一步,讓危機先落到他人頭上。

而這樣的姿態,在第六十九章中更轉化為具體的戰爭策略:

「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這是一種不讓對方發現你的意圖、不讓對手挑起戰端的無爭之戰術。

不是沒有武器,而是不讓人看見武器;

不是不備戰,而是讓敵人無從挑起戰爭。

四、從道到德,從態度到行動

若說《道德經》第三十與第三十一章,講的是「道對戰爭的態度」,

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那麼六十七至六十九章,則講的是「德在戰爭中的實踐」。

慈,是戰爭中最大的力量來源;

儉,是最穩固的後勤與文化;

不爭,是最深遠的外交與戰略姿態。

這三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勝」。

五、結語:小國之德,大國之鑑

今天的台灣,正處在如履薄冰的戰略處境之中。

若一味高舉武力與主權口號,恐怕會落入與大國對撞的局面;

若過度取悅某一強權,也將喪失自立與道義的根本。

但若台灣能真正實踐慈、儉、不爭這三寶,不僅能自保,也能成為大國之間的道德鏡子,照見他們的驕傲與躁進,喚醒這個時代真正的良知與敬畏。

三寶雖柔,卻足以護國。

這是老子的智慧,或許也是未來文明的答案。

——靜山篤 補記於山中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