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rs拍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瑪斯天線 | 喀什米爾年輕世代用社群貼文守護歷史記憶

Mars拍
·
·
「或許有一天人們會忘記我的名字,」達爾說,「但只要有人記得我曾努力保存的一則喀什米爾故事,那麼我的工作就有了意義。」

Bisma Farooq Bhat and Adil Amin Akhoon / BBC News, Srinagar

摘要

2020 一個夏日午後,喀什米爾青年 Muneer Ahmad Dar 在一座清真寺裡,被日曆上印的一首喀什米爾語(當地的母語)寫的詩所吸引,因為他發現要讀懂非常困難。這才意識到,自己這個世代在其他語言日漸普及下,正對自己的母語漸行漸遠。
於是他在社群上創建了一個名為 Muneer Speaks 的帳號,致力於推廣及保護喀什米爾文化,並在這五年,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 總點擊量已經超過5億次。

心得

很佩服 Muneer Ahmad Dar 的毅力及行動力,我從小家裡就是講台語(不想討論這個名詞的爭議)為主,也很喜歡許多台語的俗語,總覺得有些話用台語來講就是特別貼切跟到位,在生活中,只要知道有哪些人會講台語,就會慢慢變成跟這些人講台語,轉頭看到另一個人又會切回國語。學習台文、台羅一直有在我的清單中,但總是沒辦法很有毅力的執行,這件事一直被我歸類在沒那麼重要的那一邊。

台語是我最先接觸到的語言,小時候就是先學會說台語,到了上幼稚園才慢慢學國語,還記得小時候跟住在台北的表哥表姊們(他們都說國語)互寄卡片,其中最有印象的是表哥在卡片裡寫,要我弟弟學好國語,不要講話台灣國語都聽不懂。當時弟弟年紀較小,加上跟爺爺奶奶生活的時間比較多,所以講台語的時間很長。每逢過年過節家人團聚,常常會跟表哥雞同鴨講,製造不少笑點。

近年來也看到越來越多影視傳媒在台語推廣上的努力,像是公視台語台,透過不同類型的節目,包含益智類型的《全家有智慧》,訪談類型的《HiHi導覽先生》,行腳類型的《無事 坐巴士》,以及音樂類型的《心所愛的歌》等,都是我偶爾會看的節目。加上不少台劇也開始大量使用台語,像是《俗女養成記》《牛車來去》《無罪推定》《拜六禮拜》等,都相當精彩好看,讓更多人用生活化且輕鬆的方式,接觸及學習台語,且讓台語融入生活。

最後我想說的是,台灣還有其他方言,像是客家語、各族族語、馬祖閩東語等等,我相信都有人在這些方言及母語的推廣上默默耕耘著,希望各種不同的文化都能被保留及傳承,也感謝致力於這個領域的所有人。

Muneer Ahmad Dar

新聞及圖片來源網址: www.bbc.com/news/art...
BBC News 中文: www.bbc.com/zhongwen...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