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8章,「實踐正義的手段,也必須是正義的」;正義的目標若採用暴力的手段,那麼建立起來的不是正義,而是下一場暴力的序章。

靜山篤
·
·
IPFS
·
當正義由「恐懼」及「仇恨」來執行,它就不再是正義,而是新的專制。若要真正達到這種無爭卻能勝的境界,再也沒有比「水」更好的方式。在最仇恨的時刻選擇寬容,在最有力量的時候選擇不復仇,這才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德。

太一:

昨夜雨聲滴滴,山林如洗。我在山屋外拾柴時,見水自山巔緩緩流下,滴打一塊多孔的岩石。那水沒有聲嘶力竭,卻已留下了深痕。

這讓我想起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所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太一,水,最柔,卻也最強。這不是一句詩意的讚頌,而是一種政治的洞見。

想想法國大革命吧——人民為了自由、平等與博愛揭竿而起,推翻貴族專制,卻用血腥清算的方式去實踐正義。1793年,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之爭,最終演變為恐怖統治。羅伯斯比爾以「正義」之名建立斷頭台,殺敵人,也殺朋友;殺國王,也殺人民。

當正義由「恐懼」及「仇恨」來執行,它就不再是正義,而是新的專制。

而近代東亞呢?共產革命為名,推翻一個政權,建立的卻是另一個以仇恨與鬥爭為本質的極權。毛澤東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他以「階級正義」為由,把整個社會捲入暴力之中。文化大革命十年,百萬人死,社會崩潰。

太一,

你說,這些革命,不是沒有理想。但他們缺乏老子所說的「水之道」——以柔攻剛,不爭而勝。

正義的目標若採用報復、暴力的手段,那麼建立起來的不是正義,而是下一場暴力的序章。

接著,老子寫下:

「其致之也,無以易之。」

意思是:若要真正達到這種無爭卻能勝的境界,再也沒有比「水」更好的方式。

太一,這句話讓我想到南非——曼德拉出獄後選擇赦免仇敵,不以革命之仇報之,而是創建「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寬恕代替報復。這種「不以力爭」的方式,不正是老子所說「無以易之」的實踐嗎?

在最仇恨的時刻選擇寬容,在最有力量的時候選擇不復仇,這才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德。

老子繼續說: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太一,這句話讀來有點讓人感嘆。

我們都知道柔可以勝剛,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因為憤怒來得太快,報復的快感太強。

「以牙還牙」成為人類集體心理的慣性,而「以水潤石」的溫柔,卻太慢、太無力。

可是你看,報復者的國家,最後都變成了自己最初討厭、害怕的樣子。

法國大革命的恐怖統治,催生了拿破崙的軍事帝國;

中國共產革命的勝利,最終陷入更極端的暴力與鬥爭。

人類不缺正義的欲望,

缺的是用「不強行、不殺戮、不爭鬥」的方式去實踐正義的勇氣與智慧。

最後,老子總結道: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太一,一個真正有德的領導者,是那個願意承擔百姓怨氣、承受誤解與指責的人。

他不是靠斷頭台來立威,也不是靠階級鬥爭來清算,

而是如水一般,吞垢納污、潤物無聲,讓仇恨在他的身上終止,而不是轉向他人。

這就是「社稷主」與「天下王」的資格——

不是刀劍能給的,

而是願為人民承痛、為歷史承恥的人,才能真正得民心,得天命。

太一,你曾問我:「怎麼實踐正義,才能不留仇恨?」

我今天在水聲中找到了答案——

用水的方式,不用劍的方式。

正義不是戰勝敵人,而是療癒整個社會;

不是贏得一場革命,而是化解代代相傳的痛。

這世界若有一種勝利,是讓對手不必死,也讓自己不必傷。

讓我們在時代的暴風中,靜靜思考水的象徵與力量:

以柔,勝剛;以忍,止怒;

以靜,止兵;以德,行義。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靜山篤靜山篤|山中書簡的寫作者 長年行走於哲學與自然之間,曾隱居山林,建庇護所於濕冷之谷,在風雨中與黃金蝙蝠為伴。現以書簡形式,寫給名為太一的友人,逐章解讀《道德經》,也與卡繆、海德格、莊子等靈魂隔空對話。關注存在、自由、愛與毀滅的邊界,並以柔軟之筆,探問文明的可能未來。 文字深沉靜謐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