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與反思
感覺腦子內還有一些想法沒清乾淨,於是又寫了這篇,在之前的假設是對的前提下。
無法推論下去的問題
1.
現在還有幾個點困擾我,為了方便,假定動能和熱能這一類叫發散能,質能和電磁能是存在能,不管是排列方式,還是質能算組合能還是基礎能,因為沒人往這方面想與做實驗,沒有直觀的值或現象,可以繼續推導。
如果之後要繼續研究,可能要去了解:
四個基礎能間的反應(轉換)、頻段的能量特性
怎麼樣會引起反應(組合)、反應過程中受到甚麼干擾,結果會變成什麼
組合能代表的意義與特性
就像原子被怎麼組合會有什麼樣的化學性質;能量訊息怎麼組合就有代表情緒、思想與感官
我覺得最後的排列可能會像金字塔,最頂端的熱能和右下角的電磁能不穩定:
熱能
動能
質能(組合能?) 電能 電磁能
存在能往左的反應跟強力有關 、往右的反應跟弱力有關
質能往動能是萬有引力、電能往動能是庫倫定律
熱能和動能互相轉換,動能更靠近存在能,需要存在能輔助,例如:介質或稱載體
電磁能我就不知道了,猜測可能脫離了質能的範疇,本身能量可以跟動能做轉換
2.
現在有個不確定的問題。是從物理的角度去解釋所有能量必定發散(損耗)所以才有熱能與動能;還是化學生物的角度去想,因為發散能使能量接觸而相互反應,所以才會發散(損耗)。簡單來說就是,熱能會轉化為動能,動能會使能量接觸而有反應,導致能量改變或發散,因此能解釋為什麼在能量穩定的環境中,物質可以保存很久,例如:與能量混亂的空氣相比,泡在福馬林裡幾乎可以永久保存;真空中沒什麼能量接觸反應,所以光可以傳遞很遠,沒過多的發散。
可能兩者大概都是影響發散的原因,因為物理的角度,可以解釋重力場和速度影響時間(損耗)的問題,但無法解釋福馬林,光可以在真空很遠,和那些古物留存很久的例子,而化學生物的反應角度來看,速度影響時間(損耗)的問題會出錯
心裡話
我有想研究發明的東西,如果不理清這些原理與現象,就可能做不出來。
會想提出質疑是因為,就像物理篇說的,原子是能量組合起來的,物體是原子組合而來的,那不是說物體理應是整個能量,從微觀到宏觀到底是哪一步使它們不一樣了。可能會說能量不一樣不能這樣算,那為什麼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原子組合的質量跟速度算出動能、原子激發出電磁波、電磁波感測到熱能、電能發出動能、熱能能產生動能發電、質能守恆中核彈爆炸產生熱能、輻射、衝擊波(動能),既然本質皆為能量,儘管形式不同,現象仍顯示它們應可互相轉換。
生活中幾乎所有現象都與能量有關,進食食物攝取的熱量;做實驗檢測或地震探測,使用的儀器都是接收能量;電器、發電、火;甚至連幻想故事都有魔法能量的概念,人們口口聲聲說著能量,世間生活不離開能量,那不正說明了世界是由能量組成的嗎?
個人覺得微觀跟宏觀的差異在於,我們接收宏觀是直接接收能量,而微觀是我們無法直接接收到,所以用能量去干擾,將被干擾後的結果誤認為是原本的現象。
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必須用大量現象來解釋,才能既符合既有現象,又能合理解釋當前無法說明的問題。比起觀測到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歸類於微觀現象然後不解釋的好。
"物理應該用嚴謹的數學推導",我不否認我數學爛到炸,但不用數學還有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哪些數學公式描述可能有誤,但如果過程中,中間有任何一個推倒的公式有誤,最後的結果就會被認為是錯的,我始終認為數學無法完整描述誤差,而既然不存在完美的實驗場,那也不該假設套用的公式是能完美描述現象的,實驗場的變因,可能就是公式中,少加的參數或變數,變因本身也是物理現象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能否定它的參與和存在,且到了微觀任何微不足道的變因,就會導致實驗結果不同,那麼固定的公式是否還能準確解釋這些結果?
我知道現在量子物理很多公式都是機率出來的,所以我一直覺得用機率來計算變因如何干擾系統,以及干擾後可能產生的結果,所以也仍能與現有公式吻合。就像在算一副被洗得牌,自己可能會拿到什麼樣的牌機率一樣,答案會是接近的,但還是可能是另一個機率結果,且你無法描述在洗的過程中,牌的狀況
最後
以這假設看現在所讀得東西,讚嘆電腦是最美妙的產物,若將電腦與生物對照的話:
生物思考時能量反應過多,腦子會熱,就像電腦運算時也會過熱,人類用冷卻強行突破了,生物的這個限制
人類需要進食與休眠來維持運作能量,我們用電能直接強行續上
腦內有分區,有負責儲存記憶的地方、有地方負責思考(組合)能量訊息、有的負責發送運動訊息或想表達出去的能量訊息,對應記憶體、CPU、程式碼(思考與組合方式)、螢幕音響
感官上只差味覺跟觸覺沒有完美的讓他體會,但已經很趨近於生物的運作了,只是我們抹除了情感跟基因的個體差異
模仿生物的機制並突破生物的限制,難怪運算思考速度會比人類快個千倍,但電腦如果硬體還要再上去,可能就要打破能量法則。我覺得如果真去打破了,可能會產生黑洞,但地球和人類只有一次機會,無法去賭那個可能性,在觸碰能量法則或挑戰能量循環的過程中,有太多岔路會讓人類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