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劉有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轉載)清華簡辨偽劄記之三 清華簡《筮法》中的“瘇脹”必是今人所寫

劉有恒
·
·
(轉載)清華簡辨偽劄記之三 清華簡《筮法》中的“瘇脹”必是今人所寫

(轉載)清華簡辨偽劄記之三 清華簡《筮法》中的“瘇脹”必是今人所寫

作者: 房德鄰 責編:

來源:中華文史網  發佈時間:2019-11-07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先向清華簡證真者請教一個令我困惑已久的問題。

在清華簡《筮法》中出現了一個詞“瘇脹”,但是先秦沒有“脹”字,只有“張”字。大量的書籍中都講到張和脹是一對古今字。

研究古文字的學者都知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凡讀經傳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 在《說文解字》中沒有“脹”字,而有“腹張”。段玉裁注:“張,汲古閣作脹,誤。今依宋本訂。古無脹字。《左傳》晉侯獳‘將食,張,如廁’,即今之脹字也。”《左傳》杜預注:“張,腹滿也。”段玉裁指出張脹是一對古今字。這個結論為現代學者所吸收,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辭海》(1936 年)在“張”的第二個讀音“帳”下的第四個義項:“腹脹也。《左傳》成十年:‘張,如廁。’俗字亦作‘脹’。” [1]《漢語大字典》第2卷(1987年):“張:zh` ang②膨脹,後作‘脹’。”[2] 穀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2003年)解釋“脹” 說:“脹是‘張’的分化字,其義原用‘張’來表示。”[3]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初版於1962年9月)在“古漢語通論”中有一節“古今字”,舉出“責債”、“說悅”、“赴訃”等20多對古今字,講如何從古字生出今字的一些規律性的知識。從此,古今字就成為學者研究的一個課題。檢索知網,有200多篇關於“古今字”的論文,對於古今字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了。“張脹”是古今字的一個例證,已經寫入古代漢語教材、古文字著作和古今字的專門字典中。

教材有:復旦大學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1991年),北京大學郭錫良和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1992年),夏繼先編著《古代漢語簡明教程》(2009 年),楊德忠編著《古代漢語》(2009),馬景侖等編著《王力〈古代漢語〉同步輔導與練習》上冊 (2009 年),王亞男主編《古代漢語》(2012年),伍和忠、廖揚敏、石勇、楊豔編著《新編古代漢語專題教程》(2014 年),段逸山主編《醫古文》(1999年),范昕主編《醫古文》(2004年),許敬生、劉從明、楊建宇主編《醫古文》(2005年),黃作陣主編《醫古文》(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編《全國臨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藥學中醫護理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與指南 中醫眼科學 中醫耳鼻喉科學》(2011年)等。

復旦大學張世祿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還具體分析了張脹。它講從古字造出今字有三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今字是以古字為偏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構成的形聲字”,舉出“張脹”,分析說:“‘張’字本義是敷弦張弓,《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即用本義,由此引申出腹脹義,《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注:‘腹滿也。’後來就易古字形旁‘弓’為‘肉’,造成‘脹’字來表示這一引申義。”

專著(有幾部是教材)有:徐啟庭《訓詁學概要》(2001年),程榮《字• 詞•詞典》(2001年)、龍異騰《基礎漢字學》(2002年)、沙宗元《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2008年)、秦建文《 漢字學導論》( 2008年)、龔嘉鎮《文字文化論文選》( 2008年)、李運富《漢字學新論》(2012年)、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013年)、蘇新春《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2014年)、畢謙琦《〈經典釋文〉異讀之形態研究》(2014 年)、唐漢《發現漢字》(2015 年)。

字典有:我見到的最早的一部是張振宇編《古今字小字典》(1988 年),最新的一部是洪成玉著《古今字字典》(2013年),兩位作者都簡要地說明“張脹”為什麼是古今字。

以上舉出講到“張脹”的著作29部,其中古代漢語教材7部,醫古文5部,得有幾萬或者幾十萬學生學習過這些教材,所以“張脹”這一對古今字是常識。

我的問題由此產生:

清華簡整理者都是古文字專家,當然都知道“張脹”是古今字,在清華簡中見到“瘇脹”了,為什麼不懷疑清華簡是偽作呢?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中有一節“文字的分化和合併”,舉了“張——脹、帳”的例子,說:張開的{張}引申而為腫脹的{脹}和帳幕的{帳}(《說文》:“帳,張也。”)。這兩個意義本來都用“張”字表示(《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杜注:“張,腹滿也。”《史記·袁盎傳》:“乃以刀決張”,《集解》讀“張”為“帳”),後來把“張”的“弓”旁分別改為“肉” 旁和“巾”旁,分化出了專用的“脹”字和“帳”字。(《說文》無“脹”。帳簿的{賬}本用“帳”字表示,“賬”是改換“帳”字意符而成的分化字,出現時間較晚)《文字學概要》由商務印書館於2013年7月出版,裘先生寫此書時還沒見到《筮法》,《筮法》收錄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四輯中,由中西書局於 2013 年12月出版。裘先生後來應當看到《筮法》了,看到“瘇脹”了,不知道裘先生對此有什麼看法。  

我讀過40多篇研究《筮法》的文章,沒有一篇指出“張脹”是古今字的,為什麼?這些作者都不知道“張脹”是古今字,還是知道卻不說?

與研究清華簡的學者形成對比的是,未研究清華簡的學者一看到“脹”字,立刻就斷定清華簡是偽作。我在寫“辨‘瘇脹’”初稿的時候,曾打電話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歷史文獻學教研室的張升教授,請教“張”和“脹”這兩個字的關係,他立刻回答說:“這是一對古今字,先秦不可能寫今字‘脹’。”我把電子版初稿寄給首都師範大學古漢語專家洪成玉教授(《古今字字典》的作者)請審讀,他很快回信說:“單是‘脹’‘瘇脹’兩例也已足證(清華簡)其偽。”

“辨‘瘇脹”一文發表後,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文獻教研室一位教授讀後在信中說:“文章考論,證據成堆,對方實難組織辯駁文章。”(2015/10/12)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代史一位教授在信中說:“其偽昭昭,鐵證如山。好好讀了一遍大作有感。” (2015/7/23)在一次清史討論會上,一位南方某大學的教授對我說,他看過“辨‘瘇脹’”,拿給學校古代漢語教研室的老師看,得到肯定。

研究清華簡的學者不都是古文字專家嗎?為什麼和古漢語專家的看法不同?


下面是正文[4]:


清華簡中大量使用秦漢以後才出現的詞語,在這些詞語中,有的是長期演變生成的,有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或者是在特定的語境下產生的,它們不可能出現在先秦。如《筮法》中的“瘇脹”“純吉”“四正之卦”“次軍 (軍隊編制) ”

“惡爻”“凡是”等,《耆夜》中的“毖精”“作策”“奮甲”“呂尚父”“祝誦”“明明上帝”“臨下之光”“(司正)監飲酒”等,是產于秦漢至明代,都有特定的背景。

本文只討論“瘇脹”,其他詞語將另文討論。

《清華簡(肆)·筮法》[5]中的“瘇脹”一詞,在竹簡上寫的是“瘇脹”,字形清晰。整理者的釋文寫的是“瘇(腫)脹”,認為“瘇”通“腫”,“瘇脹” 即“腫脹”。

但是先秦文獻中沒有“脹”字,更沒有“瘇脹”。“瘇脹”首見於南宋,其產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先從“脹”字說起。

《說文解字》中沒有“脹”字,而有“腹張”。段玉裁注:“張,汲古閣作脹,誤。今依宋本訂。古無脹字。《左傳》晉侯獳‘將食,張,如廁’,即今之脹字也。”[6]《左傳》杜預注:“張,腹滿也。”  

元代戴侗《六書故》注“脹”字:“脹,知亮切,肉張起也。古通作張。《傳》曰‘張脈奮興’,又‘將食,張,如廁’。”[7]兩引《左傳》來證明“脹”字在古時寫作“張”。“張脈奮興”《左傳》原文是“張脈僨興” ,後來是成語,顏毓書主編《萬條成語詞典》收錄為“張脈僨興”[8] 。

在先秦除了《左傳》兩見“張”之外,還有《山海經•中山經》一見:“豐山……多羊桃,狀如桃而方,莖可以為皮張。”郭璞注:“治皮腫起。” [9] 秦代也只有“張”。《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腹則為張為府……”[10]“張”即“脹”。

西漢也只有“張”。見於出土文獻的有:

《張家山漢墓竹簡》[11]二四七號墓《脈書》:

“肘疛,其從脊胸起,使腹張,得氣而少可,氣瘕殹。其腹胗胗如膚張狀,鳴如蛙,膏瘕殹。”[12]疛,《說文》:“小腹病。”整理者注“張”同“脹”。

“身、面、足、胻盡盈,為廬張。”[13] 整理者注廬同膚。

“太陰之脈:……是動則病:上走心,使腹張……其所產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張,死。”[14]

張家山漢簡《引書》:“病腸之始也,必前張。當張之時,屬意少腹而精炊(吹)之。”“苦腹張”。[15]

《馬王堆漢墓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足泰陰脈”:“腹痛,腹張”。“足其陰脈”:“煩心,有(又)腹張,死。”《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太陰脈”:

“是動則病……使復張……其所產病……心痛與復張,死。”[16][17] “復”即“腹”。

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18]《萬物》W011號簡釋文:“四每(梅)之已張(脹)口口·商陸羊頭已鼓張(脹)也。”

W013號簡釋文:“四每(梅)之已張(脹)口口·商陸羊頭已鼓張(脹)也。”[19]

《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脈死候》[20]:“脈絕如□□,不過二日而死,煩心與腹倀□則死。”[21][22]其“煩心與腹倀□則死”,與《張家山漢墓竹簡》的“獨心煩,死;[心痛與]腹張,死”和《馬王堆漢墓帛書》的“煩心,有(又)腹張,死”,三者顯然是出於當時流行的同一種醫書,其中“腹張”的“張”是本字,“倀” 是假借字。先秦已經有“倀”字,如:《荀子·修身篇》:“人無法則倀倀然。”《禮記·仲尼燕居》引子曰:“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

以上四部醫書都是西漢的,此外還有一部東漢的《武威漢代醫簡》[23]:“治金創、內痙創養不恿、腹張方。”[24]  

在傳世的西漢文獻中有也只有“張”,但有被後人整理過的,把“張”改寫為“脹”。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收錄史遊的《急就篇》中有“腹臚脹”,用的是四部叢刊續編景明鈔本,但是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千年珍品》中史遊《急就篇》寫作“腹臚張”[25][26]。傳世本《急就篇》顏師古注“臚”:“腹前曰臚……一曰臚,皮也。”  

再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收錄的《淮南子•繆稱訓》:“大戟去水,亭曆愈脹,用之不節,及反為病。”用的是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而明代徐元太《喻林》卷一百二十《物宜門》引《淮南子•繆稱訓》寫作“亭曆愈張”[27]。劉文典撰,殷光熹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也寫作“亭曆愈張”[28][29]。

也有傳世的西漢文獻中的“張”字沒有被修改過。如:

《漢書·五行志》:“京房《易傳》曰:‘欲德不用茲謂張。’” 孟康注:“欲得賢者而不用,人君徒張此意。”釋“張”為“徒張”。因此後世引京房《易傳》此句均寫作“張”。而楊樹達《漢書窺管》釋“張”為“脹”,說:“德與得古通用,孟讀德為得,是也。惟用郎顗之說訓為得賢,又雲人君徒張此意,則皆非是。此言人君貪欲多得財貨而不能用,猶人貪食不能化而患脹病也。《韓詩外傳》三述人主之疾十有二,其一曰脹,雲:‘無令倉廩積腐,則脹不作。’倉廩積腐,正得而不用之所致也。張脹字同。”[30]楊先生說“張脹字同”,這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指出《韓詩外傳》的“脹”應為“張”。《韓詩外傳》兩用“脹”字:“人主之疾十有二發,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何謂十二發?痿、蹶、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此之曰十二發……無令倉廩積腐,則脹不作……”[31]兩個“脹”字在西漢時都應是“張”。清代蔣超伯《南漘楛語》卷七說:“《韓詩外傳》:

‘人主之疾十有二發:痿、蹶、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 脹俗書也,當依《繆稱訓》‘大戟去水。亭曆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書作張。”[32]  

再如:唐代王冰訂補的《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 [33]古本《素問》九卷,成書時間從春秋到西漢中晚期,已佚。後有唐代王冰的訂補本,稱《黃帝內經素問》,24卷,宋代林億、高保衡等又作校正,稱《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這部《素問》實際上已經是唐宋人的作品,行文是唐宋人的行文,書中大量使用“脹”字的組詞,但是保留了“煩勞則張”這一句,它應當是西漢本的遺存,可能源自先秦。

以上舉出西漢只用“張”的例證有23個(其中1個是“倀”),再加上東漢的《武威漢代醫簡》的“腹張”,共24個張。其中18個見於出土的醫學文獻(有10 個“腹張”,其中1個“腹倀”);1個見於書法真跡《急就篇》,5個見於傳世文獻,分別見於《淮南子·謬稱訓》《京氏易傳》《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韓詩外傳》(2見)。24個“張”,樣本足夠多,證明西漢只有“張”字,無“脹”字。10 個“腹張”(其中1個“腹倀”)表明它作為一種病名已經固定下來,所以《說文》收有“腹張”。

東漢出現了“腹脹”。

東漢初年王充《論衡》兩見“腹脹”,一見《物勢篇》“故馬食鼠屎而腹脹”[34],一見《道虛篇》“氣滿腹脹”[35]。《論衡》大約著成于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

《東觀漢記》[36]兩用“腹脹”,記同一件事,一在《帝紀·世祖光武皇帝》中講隗囂“腹脹死”,一在《載記·隗囂》中講隗囂“腹脹而死”。《東觀漢記》從漢明帝時開始編撰,至漢獻帝時還沒有完成。

《論衡》和《東觀漢記》出現的“腹脹”都在許慎撰《說文》之前,許慎撰《說文》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永寧二年(100—121年),但是沒有收“腹脹”,而只收“腹張”,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論衡》和《東觀漢記》原本是“腹張”,後人整理時改為“腹脹”。二是在許慎之前雖然已經出現了“腹脹”,但是許慎認為“脹”不是本字,而是後起的俗字,所以不收。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上《古代漢語通論》(六)的《古今字》一節中,指出《說文》收錄古今字的原則是只收古字,不收今字,他舉古今字“說悅”中的今字“悅”為例說:“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為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類)(房按:指與古字相對的今字。),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後起字(今字),這沒有什麼問題。”[37]  

東漢末年,張仲景(約西元150~154年——約西元215~219年)在《金匱要略方論》中大量使用“脹”字構成的病名,如“腹脹”“肺脹”“脾脹”“虛脹”“臚脹”“氣脹”“腫脹”等。其中“腫脹”出現在《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篇中:“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38]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張仲景是第一個使用“腫脹”的。

上述由“張”至“腫脹”的演變過程,簡要地說是:張(東周)-腹張(西漢)- “腹脹”(東漢許慎著《說文》前後)-“腫脹”(東漢末年)。在這個過程中,從“腹張”到“腹脹”最為關鍵:受“腹”字的影響,“張”的形旁“弓” 被改為“肉(月)”,造出新字“脹”,由此“張”的一個義項“膨脹”就分化出來給了“脹”字,所以語言學家稱“脹”是“張”的分化字。上述由“張”至 “腫脹”的演變過程,有它的規律性,其先後承續的次序是不可改變的。先秦人不可能寫出“脹”和由“脹”構成的“腫脹”。

張仲景使用“腫脹”之後,它很快成為醫學常用詞,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可以看到大量的“腫脹”,但是和“腫脹”同義的“瘇脹”卻出現得很晚,首見於南宋,用得也很少,這種現象和“瘇”的字義有關。

《說文》沒有“瘇”字,而有它的同義字[疒童],解釋說:“脛氣足腫。從疒,童聲。詩曰‘既微且[疒童]’。[尢童],籀文。”段玉裁注:“脛氣腫即足腫也。” 《說文》只收“[尢童]”和“[疒童]”,而不收另外兩個異體字“瘇” 和“尰”,可能是因為許慎認為這兩個是晚出的“俗字”而不收。現存的先秦文獻中也不見“瘇”字。《說文》所引《詩經》 “既微且[疒童]”,十三經注疏本作“既微且尰”,毛注:“骭瘍為微,腫足為尰。”在許慎之前,除了《詩經》一見“尰”之外,還有兩部書用了“尰”字。一是《呂氏春秋·盡數》:“重水所,多尰與躄人。”一是賈誼《新書·大都》:“天下之勢,方病大尰。”接下去的議論還用了兩個“尰”字。[39]在出土文獻中三見“[疒童]”字:《包山楚簡》兩見,一個用於人名,不論;另一個片語“[疒童][疒方]”,王穎《包山楚簡詞彙研究》釋“[疒童]”時引《說文》“脛氣足腫”,釋“[疒方]”為“病”。[40]《睡虎地秦墓竹簡》一見:“有[疒童]病”。[41]兩簡都有“[疒童]病”一詞,說明足腫病已經有了定名。

周秦定名的“[疒童]病”為後世醫書所沿用,也有寫作“瘇病”的。

“瘇”字最早見於《漢書·賈誼傳》引賈誼的《治安策》,其中有一段是“天下之勢,方病大瘇……”,這和《新書•大都》的“天下之勢,方病大尰”一段相同,但是《新書·大都》的三個“尰”字在《治安策》中都寫作“瘇”。《康熙字典》、《辭源》、《辭海》(1936年版、1980年版)等釋“瘇”為“足腫” 或“腳腫”,都引《賈誼傳》的“方病大瘇”為例句。

在出土文獻《包山楚簡》和《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疒童]”字,不見“瘇” 字。在《說文解字》中收有“[疒童]”字,未收“瘇”字。在賈誼《新書·大都》中寫作“尰”,而班固《漢書•賈誼傳》引《治安策》寫作“瘇”,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個“瘇”字。以上說明,“[疒童]”是古字,東周就出現了;“瘇”是今字,東漢才出現的。

[尢童]、尰、[疒童]、瘇 這四個異體字都表示“足腫”。這種病的症狀在後世醫書中有描述,如晉代葛洪撰,梁朝陶弘景增補《補輯肘後方》描述“瘇病”: “足忽得瘇,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治之,致老不愈。”[42]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這種病是由蚊子傳播的絲蟲寄生病,絲蟲寄生在淋巴中,尤其在下肢淋巴中,引起發炎致腫,皮膚變厚而粗糙,如大象皮,所以又稱“象皮腫”。

“瘇”表示“足腫”,它就與“腫”有關,卻不是“腫”的同義詞。醫學家在使用這兩個字的時候很注意它們的區別。如《黃帝素問靈樞經·水脹》[43]記,歧伯在回答黃帝的問題時說到“目窠上微腫”和“足脛瘇”,有意區別使用“腫” 和“瘇”。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咽喉等諸病·足尰候》:“尰病者,自膝以下至踝及趾,俱腫直是也……亦言江東諸山縣人多病尰,雲彼土有草名尰草,人行誤踐觸之,則令病尰。”[44]“俱腫直是也”的“腫”不能寫作“尰”,“尰病”、“尰草”的“尰”不能寫作“腫”。由於“腫”和“瘇”的意思有不同,所以不能把“腫脹”寫作“瘇脹”。

但是南宋卻出現了“瘇脹”,這是因為“瘇”不斷擴大使用的範圍,手腫、肺腫、頭腫等都用“瘇”,這樣“瘇”就通“腫”了,因此也就產生了“瘇脹”。

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第一個使用“瘇脹”的,是署為宋竇漢卿著的《瘡瘍經驗全書》,作者視“瘇”通“腫”。如:卷四《圖論方·遊丹》寫道:“遊丹者即遍身丹毒也,初發兩手,青腫……瘇氣遍身,入心內者即死。”卷十二《附錄蠱毒桃生毒》:“昔一人肋下忽腫起,如生癰癤狀”,用藥治療後,“其瘇即消”。

兩個“瘇”字都不是“足腫”,而通“腫”,所以這部醫書中也就出現了“瘇脹”。[45] 但是用“瘇脹”代替“腫脹”畢竟不合理,因為有些與足腫有關的病名是帶有“瘇”(又作“[疒童]”)字的,如瘇病(又名大腳風、象皮腫)、“瘇敦疽” (足趾腫黑)、疔瘇(腳疔)、足尰候(踐觸尰草致足腫)等,如果行文中“瘇” 通“腫”,那麼這些病名就可能被錯誤理解,所以絕大多數作者都不用“瘇脹”。

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腫脹”和“瘇脹”出現頻率之比是1500多次(有重複)比15次(其中2次是“尰脹”)。

由上述“瘇”到“瘇脹”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斷定先秦不可能出現“瘇脹”。且不說現存的先秦文獻中沒有“瘇”字,即使有,它也只是和“[尢童]”、 “尰”、“[疒童]”同義,是“足腫”的意思,不通“腫”,它不可能和“脹”字組成與 “腫脹”同義的“瘇脹”,更何況當時還沒有“脹”字,只有“張”字,所以先秦絕會出現“瘇脹”一詞。

簡文作者從南宋以後的文獻中見過“瘇脹”,把它寫到《筮法》中。


2019 年8月25日                        



[1] 舒新城等主編《辭海》上冊,寅集第 234 頁,中華書局,1936。

[2] 《漢語大字典》第 2 卷,第 998 頁,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 1987。

[3] 第 378 頁,華夏出版社,2003。

[4] 本文最初發表在《中國文化報》2015 年 7 月 14 日第 3 版上,題為《先秦不可能產生雙音詞“瘇脹”——清華簡質疑》,3000 字。後來發表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網站上,近 7000 字,題為《清華簡作偽舉證之一——簡文使用了先秦不可能產生的雙音詞“瘇脹”》。現在作為“清華簡辨偽劄記之三”,又做了修改,9000 多字。

[5]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中西書局,上海,2013年。

[6]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七,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按:本文所引明代、清代和民國的刊本,是從中國基本古籍庫中下載的,大都與標點本核對過。

[7]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第 530 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9] 四部叢刊影明成化本。

[10] 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11] 據墓中所出曆譜可知,墓主人去世當在西漢呂後二年(西元前一八六年)或其後不久。

[12]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第235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

[13] 同上,第236頁。

[14] 同上,第241頁。

[15] 張家山漢簡整理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16]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第 6、15-16 頁,文物出版社,

[17] 。

[18] 李經緯、林昭庚《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 “第六節  醫學著述·簡書《萬物》”:

《萬物》是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的漢簡之一。夏侯灶卒于漢文帝前元十五(西元前165)年,故《萬物》的竹簡抄本年代,在西漢初年。據竹簡“出現的‘越’、 ‘符離’等春秋時期才有的地名”,考證《萬物》的撰寫時代,可能是戰國初期或春秋時代。(第99頁,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19] 《文物》1988年第4期。

[20] 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

[21] 見張雷、劉志梅《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選釋》,《中醫藥臨床雜誌》2015 年 3 月第 27 卷第

[22] 期。

[23] 整理者說明:“本醫簡是1972年11月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醫學簡牘,武威漢代醫藥簡牘的成書年代在西元一世紀左右,與武威簡牘時代相近的張仲景提出的‘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的觀點不謀而合。武威漢代醫簡早於《傷寒雜病論》。”

[24] 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四冊“甘肅省”下卷,第217頁,敦煌文藝出版社,蘭州,2001年。

[25] 第 124 頁,紫禁城出版社,2002 年。按:史遊生卒年不詳,僅知他在漢元帝(前 48 至前

[26] 年)時為黃門令。

[27]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 劉文典撰,殷光熹點校《淮南鴻烈集解》,第 345 頁,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29] 年。

[30] 楊樹達《漢書窺管》, 第158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

[31] 《韓詩外傳》卷三,四部叢刊景明沈氏野竹齋本。

[32] 清同治十年兩鬳山房刻本

[33] 四部叢刊影明翻北宋本。

[34] 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第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35] 同上,第154頁。

[36]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37] 第 154 頁,中華書局,1962 年 9 月第 1 版。

[38] 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39] 四部叢刊影明正德十年吉藩本。

[40] 第 48、304 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年。

[41] 日書甲 183。引自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詞彙研究》,第 188 頁,華夏出版社,2003 年。

[42] 晉代葛洪撰,梁朝陶弘景增補,尚志鈞輯校《補輯肘後方》,第 190 頁,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年。

[43] (唐)王冰:《靈樞經》,四部叢刊影明趙府居敬堂本。

[44] 第 199 頁,社華夏出版社,2008 年。

[45] (宋)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明隆慶大酉堂刻本。有研究者指出,此書實為 1569 年(清順治十七年)竇夢麟補輯明代以前外科諸書而成。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