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另一個中國1
假設,
中國出現一場全國大範圍的反對一黨專政的民主運動,中共被迫開放黨禁,同意開始民主化轉型。部分地區開始要求獨立,比如香港,率先「驅逐」中共在港軍事存在,並成功組建了一個民選政府,向世界宣告獨立,類比新加坡。
這時的中國廣東省,可能是當地社會的某種默契,軍警和民眾都保持了克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暴力事件。面對搖搖欲墜的中共政權,廣東省應該如何自處,全省各界並沒有共識。
有人提出廣東省獨立建國,也有人提出廣東省加入香港,納入香港版圖,也有人提出,粵港澳三地建立政治共同體,脫離中國,等等方案。
面對廣東的提議,香港接納嗎?
有哪些省份、地區仍希望留在「中國」?
什麼是「中國」?
香港、台灣、新加坡,都算是華人社會,但是這些地區(國家)不是「中國」。
「中國China」大概是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對東亞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的一個命名?但是在政治層面,它的範圍包含哪些,則是在流動的。
德國和奧地利都說德語,為什麼他們不合併為一個國家?
南韓和北韓,他們希望合併嗎?
美國和英國,可以預見的未來裡,不會合併為一個國家。
東亞這片名為「中國」的土地,在中共之後,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嗎?國名仍是「中國」?政治制度是怎樣?版圖會是什麼形狀?
新「中國」之政府吸收了部分中共的官僚體系,但也招募了大量接受西方或台灣香港教育的專業人才,開始學習歐美、台灣香港等地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以及民主轉型的經驗,努力修復中共在中國各方面造成的傷害,努力和周邊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關係。
在國家重建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思考,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其身分認同是什麼,歸屬感在哪裡?
這個地區的自然以及人文,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城市建築欠缺美感,質量也常常有問題。假設可以去台灣或者去新建國的香港定居,新「中國」的居民,願意成為新「中國」的國民嗎,還是逃離?新「中國」的凝聚力在哪裡?這片土地有哪些吸引力?有多少人愛這片土地?
引用紐約時報文章「中國存在於我的想像中」(注1)的一段話,作者是一個當時從未去過中國的美國人:「我總是覺得自己牽掛着中國。我在一個掛滿了中國畫、陶瓷和傢具的房子里長大。我兒時最好的朋友和我覺得一個小小的明代白色杯子擁有特殊的力量,用它舉行了一些自己發明的儀式。我還躺在一張有櫻花圖案的深藍色東方風格地毯上,盯着一幅畫軸上的雲彩,想像着前往那雲遮霧繞的遙遠群山,如此消磨了無數時光。」
中國歷史曲曲折折,但是文化積澱下來的,仍有很多美好的東西。
我覺得,接納創傷,吸取教訓,負重前行,努力開拓。
歐洲文明起源希臘,東亞文明起源中國。
與其做個讓周圍國家討厭的霸主,不如做個好的工匠或者藝術家。
追求自強是好的,但是手段和方式要正直、正義。
新「中國」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凝聚力,不妨學習今日的希臘?
中文政治論壇「品蔥」不少用戶出生成長於中國,厭惡中共,常把中國也貶低至極。但是以長遠的眼光,「中國」是否有可能真正贏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喜愛?
想像另一個中國
為這樣的中國做自我建設
當然,我也不會盲目樂觀,以中國球迷曾向印尼球迷高喊「中國永遠是你爸爸」,中國人的素質,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