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排灣族mamazangiljan政治文化

流連民族學
·
(修改过)
·
IPFS
·
「耶!你不是頭目嗎?你有娶很多老婆齁,三個嗎?有年輕的嗎?」多數人接觸排灣族,都知道排灣族是階級社會,但在社會及教育影響下,大眾對於階級社會的印象多框架在影視作品中的中國皇帝及貴族的樣貌,排灣族的傳統組織亦有相似之處,傳統領袖也被賦予權力治理國家,黎民需每年納貢,在服飾上客觀認為更加華麗,此等原因使大眾認為排灣族的階級社會與中國封建制度相同,以至於大眾對於排灣族的階級社會都有所誤解⋯⋯

作者:民族學系三年級 朱繡琤

繳納供品

一、緣起

現在只要搭乘台鐵觀光列車,就能進到部落參與部落導覽,還有部落傳統領袖親自為大家導覽喔!台鐵的觀光列車有一站是金崙車站,金崙車站沿海靠山,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排灣族文化,下車後會有傳統領袖帶領遊客們參觀部落。觀光旅遊除了有益地方收入,也會增進遊客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例如傳統領袖接待客人時,便常有這樣的提問:「耶!你不是頭目嗎?你有娶很多老婆齁,三個嗎?有年輕的嗎?」這些問題讓傳統領袖啼笑皆非,反映出外人對於少數民族文化還有很多的隔閡。多數人接觸排灣族,都知道排灣族是階級社會,從上到下有傳統領袖、貴族和黎民,但在社會及教育影響下,大眾對於階級社會的印象多框架在影視作品中的中國皇帝及貴族的樣貌,貴族與黎民間的落差反映在生活各處:帝王被賦予最高權力能掌控大權,吃很高級的食物,穿高級絲質衣服,娶很多老婆等權力。排灣族的傳統組織亦有相似之處,傳統領袖也被賦予權力治理國家,黎民需每年納貢,在服飾上客觀認為更加華麗,此等原因使大眾認為排灣族的階級社會與中國封建制度相同,以至於大眾對於排灣族的階級社會都有所誤解。不過就筆者觀察排灣族階級社會並不像上對下的關係,而是一個部落的社會分工。

經殖民政權強行進入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的百年間,排灣族文化有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在南番事件後,日本人採用同化政策強制改變其語言、服飾、信仰、生活方式及儀式,日本同化政策透過各種教育,改變原住民的思想及生活習慣,而培養本土性的精英(警手、青年團),作為執行者,進行「文化大革命」(葉神保 ,1995)。而1990年後興起文化復興運動,各部落族人開始回頭學習自己的文化,許多原住民青年學習文獻上的資料,不過過去的文獻多以外族的視角去檢視原住民文化,以至於族人也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有所誤解。本人亦犯了同樣的錯誤,因此我重新回顧文獻並比對現實,多聽老人家所說的故事,希望可以以排灣族人的身分撰寫自身文化,創造不同的視野觀。本文將從語言、服飾、選臣制度、工作分配及儀式上,以自身角度解釋排灣族政治理念的意義所在,重論「mamazangiljan」一詞,及「kitjuku」的意涵

二、傳統領袖的社會分工角色

我們回到語言來看,「mamazangiljan」是排灣族稱呼傳統領袖的詞彙,「zang」字根有「zemang」照顧之意義,從此可看出「mamazangiljan」之意義更貼近部落的照顧者,從種種現象也能佐證。「kisatja」收農租,是每年排灣族小米感恩祭必做的要事之一,以小米為主,這些租稅的用途不是供傳統領袖獨自享用的,首先重臣會將小米分成三等份,其一做成「cinavu」或「qavay」也就是「小米粽」,在祭典最後一天先分給辛勞工作的臣子,再與全村人共享共慶;其二是作為隔年播種要用的種子;最後要分給部落的鰥寡孤獨者。就mamazangiljan的社會分工來看,他背負分配部落資源的責任,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家中長輩曾說:「mamazangiljan時常要非常謙遜的向黎民、重臣們學習。」跳脫對王權的想像,傳統領袖不是至高無上的決策者,而是部落的照顧者,「mamazangiljan」在社會分工中是照顧部落所有人的角色。

排灣族的政權是「天賦式政權」,傳統領袖在捍衛自己政權的正當性時就會強調其傳說故事,表達自己與上天的連結。傳統領袖要鞏固的權力有什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祭祀權。在祭儀上,傳統領袖作為與神靈最靠近的存在,在祭儀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排灣族的儀式主要由「pulingaw」女性儀式專家完成,pulingaw通常是世襲,或是由pulingaw看中有天分的孩子從小習得。而傳統領袖雖然不是儀式專家,但都要具備能夠祭祀的能力,在「masalut/masuvaqu」收穫節、「maljeveq」五年祭等重大活動,他們都需要與儀式專家一同祭祀,其過程繁複且冗長。而這也是傳統領袖的工作之一。最主要跟祭儀相關的儀式專家都是貴族階層才能擔任,就筆者的觀察鞏固祭祀權也就是在鞏固政權的方式,由此推測祭祀權是傳統領袖的責任,擁有祭祀權傳統領袖才擁有正統的領袖權力。從上述可知,祭祀也是傳統領袖在社會分工中的職責。

與傳統領袖合照

三、從符號意涵來看家族圖騰

而傳統領袖家族的服飾多數人會從外觀認為更為華麗,其實不一定如此,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族服樣式也是受外文化影響,改良式族服一件比一件浮誇。排灣族貴族有自己專用的圖紋,如雄鷹羽毛、百步蛇紋、特殊人頭紋、高貴的琉璃珠等,而傳統領袖為強調發源正統性,會用陶甕、太陽等圖騰(劉詠苒,2019),華麗可被看作一種客觀現象,而圖騰背後的符號意涵才是其用意所在,從傳統領袖常用的陶甕及太陽紋來解釋,台東土坂部落Patjaljinuk家族前傳統領袖包春琴曾說:「一個部落之傳統領袖需有土地、人民、組織及傳說故事」,傳說故事是一個家族的起源,擁有起源說才能證明其正統性,其包含這個家族從哪裡發源、什麼時候、為什麼定居在這片天選之土地等口述歷史,大多數的故事參雜著超自然現象,與神靈界的交集,與傳統信仰有關。排灣族自稱是陶甕之子或是太陽之子,傳統領袖衣飾上的圖紋也是為了強調自身正統性(同上引),並不單單只是外表所見的華麗,而是紀錄、彰顯自己家族故事的重要象徵。

四、排灣族的社會分工

如上述字義可見,mamazangiljan一詞背負的是照顧一個部落的責任。長年紀錄排灣族文化的賓茂族人黃俊明老師曾說:「傳統領袖的工作是鞏固部落向心力,行政、司法、立法是領袖的責任,事務由輔佐來做。」行政相關事務由貴族、重臣執行,而傳統領袖負責整合、發佈命令,像是土地的分配、祭儀辦理、對外出征、社交等。而輔佐在領袖身邊的重臣有「qeziqezipen、parakalay、kadradringan、laisan、murusu、pulingaw和palisilisi」,palakalay跟kadradringan,是只能世襲或由貴族階級擔任的職位,兩者一個是男祭司,另一個是首席女巫,可觀察到的是這些都與祭嗣有關的職位,而其他可以由任何階級的人擔任,若家族有能力世襲職位就會優先選擇長嗣繼位,若否就會在部落找有智慧又有能力者擔任,像「qezipezien」類似於秘書的職位,就可以由黎民擔任,比如筆者的曾祖父vuvu sa Cudruy(註一),因當時的家族沒有能力勝任這個職位,就推舉了vuvu sa Cudruy來擔任,當時是日治晚期,日本人強迫我們族人需搬離「Kuljaljau」舊古樓,在遷到新居地後vuvu sa Cudruy幫忙調解了很多衝突,還負責協調祭儀相關事宜。從上述可知黎民及貴族相等亦可因能力而成為部落重臣,同時更多的是被賦予服務部落的責任,決議部落之幹部並非都需要與傳統領袖血脈相近的貴族才以擔任,社會分工明確、選賢與能便是部落得以富強的關鍵所在。黃俊明老師將排灣族的政治系統稱做「排灣族同心圓責任制度」族語稱做kitjuku,以vusan核心總長「傳統領袖」為中心。「kitjuku」適合被譯為階級制度嗎?從上述對於排灣族責任分工的法則來看,筆者認為不然,而是更適合沿用黃俊明老師的翻譯作:「排灣族同心圓責任制度。」

五、鞏固部落的姻緣

那排灣族貴族階層是否會為鞏固部落的向心力而進行聯姻呢?是的,排灣族也很重視婚姻上的門當戶對,這種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貴族間的聯姻也成為一種政治手段,而門當戶對變成一種防治政治亂象的規則。東部排灣族以ta-djalan一條路或一條血脈的方式連結社群關係(松澤員子,1986),這點和華人社會連結親屬關係的模式也很像,在建立兩個部落社群關係時,就會以聯姻的方式建立兩方血脈關係。在日治時期迫遷政策下,原在Kuljaljau的Ladan領袖家族決議向東遷移至大谷社的傳統領域,就是因為“Ladan”曾和大谷社“Katjadrepan”家聯姻。聯姻也是排灣族貴族、領袖間常有的政治周旋手段,兩家族結為盟友能擴大勢力範圍,在農耕、狩獵上互相幫助,不難看出結盟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聯姻。那聯姻會不會造成許多感情悲劇呢?在歐洲歷史中的確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不過據筆者聽過的口述歷史中,排灣族聯姻,若兩人一直沒有生下孩子,或感情不合,就會「還親」,也就是嫁出去的孩子可以回娘家,也可以再婚,不過悔婚的一方會給另一方賠禮。可見排灣族的婚姻相對自由很多,比一般意義上的聯姻更有彈性,也有應對措施。

六、小結

我的朋友曾問我:「為什麼排灣族很少有篡位的?」我想上述的案例就是原因吧!傳統領袖的工作實在過於繁重,他背負著領導部落、照顧部落、連結族人與神靈重要的橋梁等工作,與其工作量相比,他擁有榮譽及頭銜實在是微乎其微。尤其到了現代,傳統領袖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卻又被大眾期待著繼續傳承文化,背負這重大使命,傳統領袖必需賠上大量的時間跟精力,也需要更多的資源進入。前幾天卻聽聞原民會要刪預算的消息,實在很難過,只願未來原住民青年有更多人能投入文化傳承,我們要自己說自己的故事,自己爭取自己的資源,為原住民文化盡心盡力。

七、參考書目

松澤員子 原著 張燕秋等譯(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族與親族:以 ta-djaran (一條路)之概念為中心

葉神保 (1995)。日治時期排灣族的五年祭與社會控制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取自 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系統。

臺東縣政府文化局(2004)。《臺東縣史稿》。臺東:臺東縣政府。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6[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

劉詠苒(2019)。排灣族傳統服飾研究-以Ravar亞族女性服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八、附錄:

黃俊明老師整理之kitjuku(排灣族同心圓分工)表

kitjuku

第一圈:核心宗長─vusam

第二圈:內圈貴族─kamazangiljan

第三圈:中圈貴族─tjaljaljak

第四圈:外圈貴族─isasavanga

第五圈:內圈人士─kapualjuan

第六圈:士家─pualju

第七圈:侍從─quziquzipan

第八圈:黎民─qaqetitan

第九圈:移民─qalja

部落另依個人天賦及成就貢獻封賜名譽

祭司─parakaljay

靈媒─pulingav

歌者─pusenay

藝人─pulima

勇士─rakac

獵士─dulam

捷士─tiativ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流連民族學榴槤榴槤,像是在做田野,從最初味道臭臭,不敢食用,到最終的留戀回味。 這是一群學習人類學、民族學學生的青澀書寫練習,我們書寫日常觀察、田野紀錄。既是一場青澀的嘗試,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珍貴、青春的民族誌書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45°的仲夏一一在臺中市中區待了不只十天的成長之旅

語音的濃縮:「注音符號」及「國音」發展簡述

田野調查的魔力_聊聊我第一次走入土城沛陂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