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cide與紅豆麵包的思考間隙
#Genocide
最近新學的英文單字,是種族清洗、種族滅絕的意思。是一個非常嚴肅、不能輕易使用的詞彙。維基百科裡提供各種人類社會中,貼近這個字詞定義的事件,包括了納粹對猶太人做的事﹑中國對維吾爾人的作為、以及以色列在加薩進行的轟炸。
南非正以自己過種族隔離的歷史,向國際法庭控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進行「Crime of Genocide」。
#主流媒體
前陣子在巴勒斯坦的集會活動現場,看到疑似主流媒體的記者群在一旁寫稿,記得朋友說民間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從來沒有主流媒體報導,包括公視,忍不住搭訕問「為什麼今天會來」。對方有點意外,但仍和善地告訴我出勤邏輯,以及今天有哪些媒體也到了現場。
後來明白,在媒體的世界中,因為外交部被揭露將援助以色列在屯墾區的醫療計畫,而外交部官員也對外回應說僅屬研議、尚未定案,所以媒體自然必須進行追蹤報導。
蠻真實地感受到,阿,主流媒體總是圍繞著主流政治人物的動態打轉,是因為外交部開了金口、成了一條新聞,民間抗議才成為媒體必須採訪的現場。我們的主流媒體,這麼久以來,並沒有獨立發展國際報導的意願,多是翻譯外電。除非這起國際事件即將可能演變成下一回合的政爭的導火線,才會投注資源切入(觀察了一下,記者們身上都配掛立院出入證,應是國會線記者)
#國際現實
臉書上有許多KOL會分析美中博奕下的「國際現實」,主張臺灣只能靠親美、親以色列來抵抗中國。觀點本身沒有絕對的錯與錯,但有好些人引用了這個觀點,批評聲援巴勒斯坦的人為「聖母婊」、「中共同路人」、「背骨仔」。
臺灣的集會現場,一位師大同學說,他從國外樂團的instagram上看到了樂手聲援巴勒斯坦的訊息,因而開始關注以巴衝突,也很意外台灣沒有什麼音樂人聲援這件事。抗議活動的最後,看到網紅金該跟太太周筠。金該即是南非人。而臺灣集會的前一天,雪梨有九萬人上街聲援巴勒斯坦,這些,都是大國博奕之外的「國際現實」。
我看完「你的國、我的家」後,覺得實在太難用一般紀錄片的角度,去思考這部夾雜報導、直播、真的只能把鏡頭當作唯一能夠制衡槍械的武器那樣用的影像。(不少畫面是屯墾區的巴勒斯坦人對著以色列軍人拍攝,邊拍邊大聲喊:「我把你錄下來了!」,接著下一秒就是奔跑,鏡頭只見地面塵土,形成無力的恫嚇。)這個獎項的選擇,也是某種「國際現實」的反映。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政權和不同的民間力量,政府的態度是否能全等於民間?民間角力的結果會不會致使改朝換代?最「現實」的現實,是否該把這些動態一併進行考量,而不只是限縮在夾縫的架構中,以該往哪一邊靠來做思考?
#紅豆麵包
NHK晨間劇「紅豆麵包」的男主角說,女主角在尋找「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顛覆的正義」,因為戰爭期間,任教於小學的女主角,選擇順應了當時的正義(愛國、侵略)、引導學生走上不正確的路,戰後的殘敗讓她有了很多的反省。
對被「侵略」威脅著的島國來說,「不會顛覆的正義」是什麼?我們會留下什麼樣的思考和教訓,給下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