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
>乡绅视角的观察和介入
my response: 但是条件是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生活场域,有日常,而不是工作和单人公寓的两点一线。我现在觉得自己整个人是悬浮在美国的工作环境和中国的文化环境的上方。当美国发生一些事情,我会试图去剥离自己,然后说,这不关我的事情,同样的当中国发生一些事情,我也这样做。最终我变成了一个哪里都不属于,什么事情都不关己的人。我要如何避免?也许两边都关我的事呢?Inbetweenness, 提供了更加独特的视角!
>有权重,有关怀
my response: 认识到没有什么是绝对唯一的真理,自己做的东西应该是对世界有关怀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
>给图景,给希望
my response: 这个很难,因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有没有希望。
>想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和现实较劲
my response: 我的现实是:努力在中美的环境中面对挑战和机遇,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学术是自我表达的方式
my response: 同意
>把自己他者化,思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my response: 仅仅是思考,还是说我们应该落地的去用思考去引导行动呢?怎么样可以增加自己和在地,和环境的联系呢? 在一个移民社会,也许我们要做的是,怎样促进交流,the answer is in the attempt!
>人的再生产比物的再生产更重要 (护理,教育,医疗,生育,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的再生产是人怎么样生产自己,自己作为目标。生活方式会成为新的财富和价值来源
my response: AI 可以如何服务于人的再生产? AI for caregiving?
>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打破了人对自我的维持,目标变成追求利润,人本身不再是中心,因此要“脱嵌”, 原本经济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人服务的,现在经济活动脱离出来,成为形塑社会关系的主要力量,人的再生产被忽略了
my response: 学术资本主义变成了,追求funding,追求citation,忘记了最初,学术是为了求知,求真理,生产知识,突破障碍,教育大众。永远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处,对领域的前进有意义
>盘根:根据个人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学术伙伴,形成学术思想生命
my response: 学术思想生命,它有生命,意味着是动态的,是生长的
>生存即是思考, 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小世界,可以感觉到不断的思考,自己活着。乡绅精神的内涵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兴趣。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往大了说,有安身立命的意义,让你觉得生活有趣,不会被外在镜像忽悠。对人对生活的好奇,可以作为乐趣本身,所谓知识是对世界发生的事情有理有据的了解,观察沉淀出底气。
my response: 我思故我在
>真正的全球性,存在于无数的地方性之中
my response: 无论在哪里,在怎么样的环境里面,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观察思考就都有意义
>大学不是去树立典范,而是去寻找例外 (我们应该培养“正常的人”吗,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
my response: 鼓励学生探索
>理论有严密的推理型,也有展示性的图景式的
my response: 理论是对现实的建模,也许可以预测未来,也许可以展示图景,但是从natural philosophy的角度,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理论不一定对,but some are useful.
====关于中国的思考======
新保守主义:一定要结婚,生孩子, 买房子,一定程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太平洋悖论:生活方式和美国越来越像,但是政治上越来越远, 原因之一是,没有在地的公共性,“附近消失”。个人与世界之间没有缓冲,当需要寻找意义,直接走向了民族主义和国家间的权力斗争。
阶层流动性的悖论:留学中介一定程度上将留学市场结构化和稳定化,巩固了阶级,形成钱名身份和空间的转化. 跨国婚姻本质上可能是一种婚姻商品化,是一种婚姻崇拜,流动反而加剧了不平等
纵向/横向流动性:1)觉得跑不快是自己的问题,觉得游戏还能玩下去,并积极参与其中。2) 顶层人开始寻求出国 3)分化没有表现在语言,娱乐,文化上
流动性增强并没有带来市民社会和国家权力的削弱,反而是增强,流动成为权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政治,没有关怀,管理过于技术?
基础设施化:技术条件赋权之后,实际就业致富不一定增加,是谁收割了潜在性potentiality?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