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neverwinte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情緒與理性的對戰

neverwinter
·
·
理性思考的速度,通常需要情緒反應的十倍 - 數百倍時間,且不會引起全身性的立即反應。

情緒來自大腦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

情緒的神經傳遞路徑非常短,反應速度通常只有幾十毫秒(0.05秒左右。1秒 = 1000毫秒),而且會立刻引起全身性的生理反應。這麼快的反應速度,增強了人類的生存本能。

例如我們一看到蛇,我們會立即進入戰或逃模式,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立刻能做出動作,根本沒時間理性思考。

這是我們人類最原始、最本能、最低階的系統,主要目的是生存。

理性思考則來自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這個部份負責思考,計畫,邏輯推理,價值判斷等「高階功能」。它需要更多神經資源,啟動慢,耗能高。

反應速度通常在數百毫秒到幾秒(0.3-1秒或更久)。

也就是說,理性思考的速度,通常需要情緒反應的十倍 - 數百倍時間,且不會引起全身性的立即反應。我們的理性思考,通常就只是大腦中的一個聲音。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處於強烈的情緒反應中,情緒腦會快速主導整個神經系統。前額葉會被抑制,有時甚至會中斷。結果就是:

你知道什麼是對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而做了錯的事。

或是你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卻說了不該說的話,事後才想清楚。

兩個人在吵架,通常就是兩個人的邊緣系統/杏仁核在爭論,使用的是原始,低階的功能。

所以我們要練習的,不是「壓抑情緒,讓它不要出現」,那不可能做到,而是「延遲自己的反應時間」,讓前額葉有時間介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要在緊張時深呼吸,把感覺以書寫的方式輸出,以及「帶著情緒仍然選擇正確的事」,也就是擇善固執。這是大腦的高階功能。

此外,我們要知道「情緒是全身性的」,常常引起我們極大的不適。但情緒來臨時,並不代表眼前這件事物的好壞或成敗,只代表我們自己的反應。

有可能把情緒轉化成輔助自己的力量嗎?

必定有可能。就好像大賽型選手「人愈多我愈開心」。雖然這看似是種天賦,但也是可訓練的心理框架轉換。

身體在「焦慮」與「興奮」的生理反應其實幾乎相同(心跳加速,流手汗,注意力聚焦等)

最大的差別,在於大腦的感受方式:

  • 興奮時,大腦的詮釋語言是「我可以把我最好的一面,給最多人看到」。內在體驗是聚焦於克服挑戰,展現自我,放大能量

  • 焦慮時,大腦的詮釋語言是「我準備要砸鍋了,我不想這麼多人看到」。內在體驗是聚焦於「要搞砸」的感受。能量還是很大,但被擺在錯的地方

大賽型選手通常有很強的核心信念與願景來引導行動,例如:

  • I fight for my village (我為我的村莊而戰)

  • I have the entire village on my shoulders (我扛著我的村莊向前進)

  • 我為了榮耀、舞台、團隊而戰

這就是理性與感性一致的力量。「這件事對我意義非常強大,我竭盡全力拼這一刻!」

大賽型選手的信念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模仿「我為我的村莊而戰」這樣的口號。但如果沒有扎根於內心深層的經驗與記憶,這樣的口號會流於空泛,根基也不會穩固。

真正強大的信念,通常有兩種路徑:

路徑一:源於個人的強烈情感與生命體驗(頓悟型)

  • 人生重大挫折,轉折點

    我們可能聽過某人經歷過生死磨難,徹底感到生命的可貴而脫胎換骨,即屬此類。

  • 真心想守護的事物,例如家人,團隊,社會公義

  • 不是單純只為了表現好,而是你強烈認定,這些經驗塑造了你這個人,而你有強烈的動機,以行動活出這樣的樣貌。

然而,這樣小說式的轉折,並不一定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路徑二:源於持續的內省與紀律性實踐(鍛造型)

  • 能量來自日復一日的鑽研、反思與堅持,以足夠的量誘發質變,將一門技藝提升至藝術的高度

哲學家康德的一生以極度規律和「無趣」著稱。他終生未曾遠離其出生地,每天的散步時間精準到鄰居可以對錶。他沒有經歷過戰爭、流放或個人重大挫折來激發他的哲學。 康德的強大信念,完全是純粹理性思辨的產物。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待在書房裡,進行著人類思想史上最嚴苛、最深刻的內省。

也就是說,堅強的信念不可能一時之間憑空想像,而是需要強烈的生命體驗,and/or持久的紀律,以證據破除懷疑,鞏固我們。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