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留》創刊啟事

胡又天
·
·
IPFS
·
我要為皇漢辦一份雜誌!

一、題解

  明末遺民志士黃宗羲、王夫之、傅山、顧炎武、殷洪盛等,在明亡後議創「漢留」組織,以「為保漢民族之精神,當留諸萬世而不滅」為宗旨,發展為洪門、天地會等秘密結社,在民間存續漢文化的火種,以貢獻於反滿興漢、光復華夏之運動。時至現代,滿清雖然覆亡了,但分散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與漢文化,對上強勢的西方文明,卻迎來了更嚴峻的考驗──來自於己方學界、政界、藝文界的質疑、貶抑、否定、解構,甚至扭曲與淡忘。

  然而,物極必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漢民族主義重新在民間萌發了,首先在網絡文學、漢服運動、電子遊戲等新興領域積累底蘊,又在2020年代國際衝突加劇,歐美霸權日沉,中國國力大增而內部矛盾也愈趨迫切的當下,「皇漢」在輿論場上的能見度也愈來愈高,現已成為一股在文娛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更有向整個知識界提出挑戰、爭奪話語權、促進典範轉移與重構的態勢。

  體察到這股態勢,我認為現在正是時機,創辦一份幫助漢民族主義者整理論述,以便與各派學者正面交鋒的刊物。那麼,在刊物的名稱上,我便想到了繼承「漢留」的名號。

  「漢留」除了民間結社與武學的傳承,在文教方面,清末革命黨人亦多宗述顧、黃、王三家,民國教科書與通俗讀物亦多直接間接地受其影響。所以,在二十世紀文教氛圍下生長,曾經受其薰陶者,其實皆可算是「漢留」精神的徒子徒孫──只是我們過去並未發現,也沒覺得有什麼強調這份傳承的現實意義。

  但現在,越來越有了。所以,是時候了。

二、本刊定位

  好了,讓我們說人話吧:現在資訊爆炸,每天新出的文章與影片都已經太多了,出書辦雜誌也99%是虧錢的生意,那辦這個刊物,要怎麼辦,才可以辦出一些意義與價值?

  以我辦同人誌十年的經驗,答案就是:形成「陪伴」,讓大家覺得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

  那麼老問題來了:「我們」是誰?是漢族,但是「皇漢」嗎?「皇漢」又是什麼?這些年來皇漢一直沒有組織,少數人提過一些綱領,也並未形成共識,不同人之間的見解可以千差萬別,而現在甚至連派別都還沒有明顯地分化出來。如知乎網友「金色光輝」評論:「本質上並非皇漢這一群體分化成了各個派系,而是原本思想、立場、地位千差萬別的人開始覺醒漢民族主義或者用漢民族主義話術推廣自己的主張,而這一大批人或主動或被動地統一打上了『皇漢』這個標簽。」

  所以我也不應該選擇哪一派,或急於給「皇漢」加以定義。適合於目前的,是選擇一個眾人都能認可的「原點」,那就是明末,即方興未艾的「1644史觀」。

  所以本刊定名為《漢留》,而不是《皇漢》;我們的範圍可以比你目前認知的皇漢要寬一些,囊括士大夫(明末三大家至民國教科書)和民間(洪門、天地會)的傳統,而可以讓皇漢或者未來又出現的其他派系作為可以取用的歷史文獻、思想資源。

  無論你現在的思想傾向是什麼,只要你是現代漢族,多少都有繼承到「漢留」的精神遺產,即便你從來都不知道,甚至沒聽過「漢留」這個名堂。這種深藏身與名、潤物細無聲的作派,也正是華夏的奧妙傳統之一。

  回答了「我們是誰」,接下來就要講「共同」。

  為什麼同人展會上的本子和小商品,價格比商業出版物高上許多,而內容量少,卻能賣得出去,而且還可以賣得很不錯?為什麼很多人吝於買書、買遊戲,卻願意直播打賞一下子幾十、幾百元下去,甚至一擲千金刷個大火箭?

  我百思得出的答案,就是「陪伴」,因為願意支持自己人。也許還有別的答案,但總之,必須讓大家覺得熱鬧、值得、有成就,這雜誌才辦得下去,乃至能鼓勵更多人辦起類似的同人誌。

  回答了「如何共同」,再講「事業」。內容如何規劃呢?就來補強兩項皇漢目前的缺陷:文獻太分散、理論待完善。

  辦這雜誌,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誘因,將網上隨意發表的帖子,仔細去整理、修訂,升格為可搬上檯面來作戰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然後,下可在同人間傳播,上可在學院裡「插旗」,開課、開研討會。

  人如果沒有極強的理念、志趣,也沒有稿費或學位可拿,又不能正式出版搏一個影響力的話,通常不會想用這麼高規格來寫文章吧。但如果有人能提供誘因,或許就願意了。

  並且,這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讓我們的言論,變得在檯面上、在殿堂裡「可見」。

  如果你在學校裡寫過論文,老師可能有教過你,引用文獻盡量以出版物和檔案材料為主,網上的東西少用、慎用,因為很難保證可信度,而且你腳注貼個網址,可能過幾年就不見了。然而,如今網絡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傳統媒體,新思想新學說的發展還領先學界,學者已沒有理由不重視,問題就在引述困難,所以不少人就會乾脆不碰這一塊,除非資料來源是比較有名的作者或機構,或者有比較正式的文章幫他作了整理──這便將是我們的勝場。

  請設想:一兩年後,有人想瞭解「皇漢」的動向,或五年、十年、更久以後的人想研究此時的皇漢運動,但不知從何開始的話,他首先會想到、問到、找到的,就是我們這本《漢留》。那麼,如果你的文章、你的廣告能登在《漢留》上面,這影響力和傳播力就遠比論壇帖子或個人網誌要高了。

  再者,大家平常發帖,可能都預設了讀者是熟悉、或至少略懂事情背景和相關術語的,然後興之所至,就可能寫得黑話滿天飛(當然這也是為了迴避敏感詞),這樣,對陌生人或幾年後的讀者來說,閱讀門檻就有點高,內容也可能偏重情緒輸出,以致感染力有餘,說服力不足。

  ──或者說白話:很多帖子真就只是在洩憤,鍵政鍵到魔征的也不少。過去我也覺得皇漢太偏激,好像完全沒在迴避理論界日常批判的右翼民粹主義,只好敬而遠之;直到最近愈來愈多溫和派、日子人也覺醒了漢民族主義,也就越來越多人拿出正式做學問的功夫,來提高、完善皇漢的理論水平了。

  這是我親眼目睹正在進行的趨勢。皇漢不會只是右翼民粹主義,因為我們漢人是有經史的民族;當其他國家的民粹政客簡單複讀「把外國人都趕走」的時候,皇漢群裡討論的是儒法之爭、華夷之辯、集權與分權、按下葫蘆又起了瓢怎麼辦,幾乎每個人都預裝「全局治理」的意識,即便一開始只是輸出情緒,之後話題都還會回到這些千年難題上。「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但更不能因此就放棄伸張自己的權益訴求;警惕知識權威的忽悠,但總也尊重真學問,同時贊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言以蔽之:會玩。

  那麼,何不用上我的經驗、技能和身分的方便,助推一把,補上一個學術擂台的生態位?

  至少,將來我自己,或者我們的同仁要寫論文、寫書的話,就可以用上。我讀博期間就做過五十期的《流行詞話》電子報,給我自己的畢業論文積累材料。須知:雖然現在批判「白左」後現代/全球進步主義是風尚,但人家能當道幾十年,也是先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盛年之時磨出了一本本論著,才得以在學術界立穩山頭,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思想與藝文的「典範轉移」。

  我非常高興看到皇漢也有這宏大的野心和氣魄,要將整個知識界的典範轉回華夏;那麼,練好能在人家擂台上擊敗人家的學術功夫,把情感上的虛火,煉成有理有據的實信,也就是應該的。

  這決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相信大家做得到,大家遲早能做到。

三、徵稿範圍與方式

  本刊徵稿,但凡合乎「漢留」精神者,皆在範圍。為免失之寬泛,每期也會規劃專題。

常設的徵稿題目:

  【壹】當前漢人與漢文化在國家、人口、階級、性別、社會、經濟、文學、史學、哲學、藝術、武術、方術、產業(如網絡文學、漢服、電子遊戲、泛二次元)等各方面所面臨的形勢是怎樣?有哪些重要問題、熱門話題、困難議題?從民族的立場與視角,你在個人層面如何看待,在群體層面又有何主張,同道和他人又有何意見?

  【貳】有什麼你認為應該讓大家知道的故事?或對某段歷史有何新的見解?……

  【參】藝文評論:學術論著(含古典經學、子學)、小說、戲劇(含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繪畫、漫畫、動畫、音樂、遊戲、服裝、建築或其他。除了評介單一作品,亦可比較不同作品,或綜評整類、整系列的作品。同時你若有與當前主流迥異的藝術理論,亦可提出。

  專題:

  第一期的專題,就定為「皇漢的由來」,可從以下方向著手:

  【子】綜述漢民族主義/皇漢的發展史,若此題太寬,可聚焦於漢服運動等細項;

  【丑】綜述各種「正統論」,如「1840史觀 vs. 1644史觀」的爭論,討論相關文獻,及學界與民間(包括你個人)見解之異同;

  【寅】個人、微觀層面的故事,如:「我的學思歷程」、「我為什麼會成為皇漢」、「我所經歷的漢服運動」、「我的家族史」(特別是在境外有所發展者)等。

  【卯】許願池:你對皇漢運動的期望;你希望我們將來能創作出怎樣的學術論著(含古典經學、子學)、小說、戲劇(含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繪畫、漫畫、動畫、音樂、遊戲、服裝、建築……寫下怎樣的歷史。

  徵稿方式(都有稿酬):

  【一】主編邀稿:三種情況,一是請作者從頭撰寫;二是我們在網上看到適合的文章,找作者談,邀請作者修訂,加以完善後收錄;三是兩者一起來──我直接在知乎上提問,標明這是《漢留》的徵稿,優秀、高讚者就有可能入選。這樣,大家除了能選拔出特別認真的回答,也有普通認真和抖機靈、圖一樂的回答可看。

  【二】接受投稿:也分兩種情況,一是你寫完直接投給我;二是你寫完或寫好一部份,先自己發,請我來看,我給你反饋(你可以先說接受公開回應,或者私下回應),討論還可如何改到更完善或切題,反覆修改出一個我們都覺得可以的版本,再收入集中。

  【三】接受提案:你有一個比較大、比較難的選題企畫或構想,或者想要進行一些比較費工的藝術創作(如漫畫需要有足夠的資源/誘因才能進行,那麼你可以先寫一個大綱,提交給我,或者自己先公開發帖,集思廣益。如果我評估這選題值得做,並且可以相信你有完成的能力,那我們就可以約定工期與酬勞。

  【四】你來徵稿!──你覺得《漢留》還應該徵什麼稿?你自己最想看到什麼文章?你的建議我不一定能照辦,但你何必等我?你可以直接自己在知乎或其他平台上提問!徵到好文了,你推給我,我看了的確好,而且合乎本刊調性,或許就會用。如果我不用,而你覺得那作者實在應該得到酬勞,你也可以多請讀者打錢。也許你們的人氣能做到比我還旺,那本刊的初衷也就實現了!

  【五】編輯自撰。

四、稿費標準:我們用明制白銀!

  本刊也必須支付稿酬,才好要求作者把文章寫到好,修到可以傳諸名山的程度。

  目前暫且按寫作難度,設三階稿費標準,稿酬以「字數 X 基數 X 難度係數」計算:

  【甲】大論文:比照學位論文、核心期刊、專著的水準,須依足學術規範(言必有據、邏輯自洽、注釋完整)並有較強的創新、突破性,我們也會以同等嚴格的標準來審閱,如果我們自己缺乏審閱該文的專業知識,將外請專家協助。字數30000封頂(超過不計),難度係數為1.5到2。

  【乙】小論文:比照學期報告、專題報導、調查研究的水準,不強求創新(所以綜述類的文章屬於這一檔);若是論文體裁亦須依足學術規範,記敘文、訪談或調查研究亦應盡量檢附參考資料。字數20000封頂,難度係數為1到1.5。

  大論文的高規格標準,其實是超過我們給出的這個待遇的,對學者之外普通人來說應是生涯代表作的級別了。如果你有心向此努力個一把,請先來信溝通,我們慢慢磨。我不奢求第一期就能有這個級別的成果出來。

  小論文的標準,則是我們比日常隨筆再認真一點,便不難達到的。只是你如果就這麼發出來,大多數人看了也不會打錢,不會像看直播的時候那樣捧場;而你如果又沒在學院,沒有發論文的職業要求的話,久之就少了誘因;而直播這些容易熱鬧、容易收錢的形式,又不適合長篇文章。但,長篇文章,無論是記敘、論說還是抒情,總還是寫起來、讀起來最經濟的形式,而且也比較能保障不太被生計等場外因素干擾的「純度」。所以本刊這些規畫的宗旨,就是在小範圍內營造這樣一個激勵機制,激勵有心人把文章規格提個一檔,提到能在學術戰場上擺出堂堂之陣與他家對壘的程度,成為可與之分庭抗禮的「主體」,而不是一方面埋怨自己被打壓,一方面還是只能在野地裡淪為研究樣本的「客體」。

  【丙】散文:比照專欄文章、網上發帖的水準,自由發揮,未經學術訓練者也能寫。字數10000封頂,難度係數為0.5到1。

  或問:什麼是學術訓練?答:外表是格式,內核是積極的「問題意識」(瞭解重要的問題有哪些,以而決定研究方向),以及消極的「避坑」與「避雷」,也可以說「疊甲」──避免讓人曲解、誤解,在邏輯與事實上不要有能讓人抓住來打的硬傷。越是敏感的深水區,就越需要這自保的功夫,我們在學院裡練的就是這些,把年輕人會犯的錯誤一個個磨掉。但這樣雖是謹慎了,也可能把自己的文字變得很沒勁。如果整本刊物都這樣的話,就真的只能當學術期刊了,所以我們要活潑一點,這一級就讓大家放開來寫。

  【丁】編輯自撰的文章,字數30000封頂,難度係數定為底格0.5。

  【戊】插畫/漫畫:以每頁1000字計,難度係數0.5至2。

  【己】評論、迴響:網友對文章的精彩評論,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亦可計酬收錄書中。字數1000封頂,難度係數為0.5到1。

  我也可能會像研討會中的「講評人」那樣問你問題,甚至扮演論敵來質疑、挑剔你,看你能如何拆招。這樣有來有回、有攻有守,不流於自說自話,我們才可以更有趣、有梗、有料。且,大家在網上發文,或受平台相關法規限制,很多話不便講,不便講透;我們將來發在平台上的部份,也是不免要受限的,但成書的版本就可以放開來應講盡講了,所以屆時如果你同意的話,我的提問也可以往深水區引導。

  基數,或曰基本稿費,這裡考慮到全世界網友皆可投稿,而各地幣值不一,故為公平起見,我想來點噱頭:用白銀計價。

  現代兩岸三地的市制又不相同,所以我們按明制,白銀1兩=10錢,約等於37.3公克,1錢約等於3.73公克。基數就定為1厘(百分之一錢,0.0373公克)白銀。換句話說:稿費標準為每千字一兩銀子(明制)。

  參考2025年8月20日匯率,一兩白銀(明制)的價格約為44.32美元/318.32人民幣/346.29港幣/1342新台幣。

  不論銀價如何波動,我們基數就錨定白銀,心理也可以錨定在一個精神上的大明/華夏。如果以後銀價有較大的變動,我再從難度係數上調整。

  現在只有我一個編輯,難度係數的評定就由我主觀裁量,不公開展示。以後如果有更多成員進來,再考慮進一步細化。

  最終稿酬,將以定稿審核通過當日之國際白銀現貨價格及最新匯率,換算為作者指定的貨幣進行支付。如果貨幣種類不是人民幣、新台幣或穩定幣,則須扣除手續費。或者,你想拿實物白銀的話……先記我帳上,等本刊上軌道,我去訂製一批銀幣、銀牌。

  甲級文章若延請外部專家審閱,亦當支付一兩銀子作為酬勞。

  第一期的稿費預算,暫訂以100兩為原則,其中甲、乙級佔60兩,其餘佔40兩。差不多用完就結集成書,具體數額可上下浮動10%。

  文章的稿費之外,還有封面、封底,預算以5兩為原則,歡迎美術專業的朋友投稿。我看過有人呼籲:國人應該從歐美和日本的「審美殖民」中走出來,拒絕「以X代漢」,不要讓日式二次元畫風佔據了「古風」,而要回歸華夏,同時也不能只是復古守正,而是亦須開新……思路很對,但這種事情還得靠作品來實踐,而且必須確實能讓大家喜歡,不是一兩個人說好就算好。這事情應該讓其他有心人辦獎項來推,或者直接在市場上見真章,不過既然我們要做封面和封底,將來或許還設計周邊,那也就順便來做一做。

  募資目標為150兩,印刷費、郵費及其他雜費從中支取,有結餘就投入下一期或辦活動(如談話節目)、做周邊;我自己也要拿一點,證明這可以是一門生意,才好吸引更多人來做類似的事情。

五、發行方式:免費!

  考量現在的出版環境,雜誌是極難賺錢的了,就連讓人看見都很難。所以我認為唯一可以把本刊辦好、辦下去的發行方式,就是免費。

  電子版在網上免費發行,簡體和繁體版都做,這樣才有傳播力,也才能增加作者供稿的誘因,以及大家贊助、商家下廣告的意願。

  我們也不必墨守傳統雜誌、期刊或同人誌那樣,一定要集滿一本,全部編完再一起出版。我們可在各網路平台開帳號、開專欄,做好一篇就發一篇,畢竟宗旨是讓盡量多人看到,並且推進討論。你甚至可以自己先發,再來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刊登。網上發表以後,如果有精彩回應,作者也可以再回應、再改;即便稿費已結算,結集付印之前,也還可以再改。結集後我這邊的書是不動了,但網上的討論、原作者的修訂,當然也都還可繼續。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用等,不會有那種,作者辛辛苦苦寫了一大篇,然後等幾個月都沒發表,最後刊物胎死腹中的糟心事。我們給稿費,就買你文章的使用權和非獨家版權,不限制另行出版。

  那麼,一期預算150兩,錢從哪裡來?眾籌、廣告、贊助,還有我之後可以靠這個去各地講課,拿一些鐘點費。

  雖說我用自己的錢,或者能找到幾個金主的話,也可以做一陣子,但那樣意義與價值就不大。我想,大家想要看到,需要證明的,是「皇漢」有足夠的人數與財力,能支持一種又一種堅定站在民族立場上的消費品與同人活動。日前我看到有不少人以「千金買馬骨」的態度支持了那款小廠影遊《明末:伐定天下》,這就印證了前面「陪伴」這個觀點。

  換個角度,你可以認為我們是在解決「優質文章很難得到打賞」這個痛點:你捐款給「漢留基金」,或者說給一個「漢留文學獎」,我們來幫大家發錢,鼓勵更多優秀作者前來這個賽道。

  按「千金買馬骨」的原理,我們這也是一個實驗,測試「皇漢」是不是已成長到能靠眾人的真金白銀來支持自己一份同人誌的程度。我先墊錢,募到銀兩夠多,我們就擴大規模;不足,那就算是天時未至,我們就做慢一點,保障機動性。

  我會印製少量的平裝實體本寄送親友和學術單位。如果大家想要更熱鬧一點,經費充足的話,也可以開機印一兩千本,上台灣的書店通路(要付物流費),這便算是「插旗」了。

  其他補貼方式,如賣限量精裝版、賣周邊紀念品、發行NFT之類的我也知道,但現在先不談,等到第一期辦出來,讓大家看到我們是確實有料,之後再說。

六、我為什麼有信心能辦成這件事

  「為皇漢辦一份雜誌」的設想提出後,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已有幾位素不相識的朋友發了私信給我,說願意捐款、寫稿。我仔細考慮了幾天,覺得此事確實可行,而且就是最適合我來做。個人因素如下:

1.我在兩岸三地都讀過書,受過正規的文史訓練,有史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且主攻方向正是中國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史以及現當代的流行文化,專業對口。並且,我想要也需要多一份可將以往這些積累都用上的代表作。

2.我辦過十年的同人誌,出過《東方文化學刊》《金光布袋戲研究》,有足夠的編輯經驗,可以兼顧學術的嚴謹與通俗的閱讀趣味。換句話說,我有技能,可助你將文章的檔次提升一、兩級。

3.台灣出書、拿ISBN很容易,我一人就經營一間獨立出版工作室「博士草堂」,已經出過幾本書。

4.我現在是自由身,沒有編制,這意謂著我做事不用顧忌學校、企業、官方的立場;你給我寫稿,也無須顧慮牽扯上什麼干係。──當然,大家安全還是要顧,也別期望我會登一些可能被人找上門的逆天東西,連累其他相對溫和的朋友。

  宏觀來看,我在期刊論文網上檢索了學界當前研究成果,確認現在是罕有聚焦於網絡漢民族主義乃至「皇漢」的研究;再問AI,回答也是:

  學術著作與論文:目前僅有零散納入「漢民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研究框架中,尚無完整專攻「皇漢」群體的專書或系列研究;

·     主流媒體與主流評論:報道主要集中於個案,綜合分析較少;

  社會討論層面:網絡社區、論壇、NPO 及自媒體中對該現象的吐槽與內部分類豐富,但這些不屬正式學術渠道。

  顯然,網上的漢民族主義思潮,目前尚未充分進入主流視野。即便會被提到,也頂多是被研究的客體、被批判的對象,而不是自成一家的、可與各派學說分庭抗禮、同台辯論的主體。

  那麼,這雜誌就很值得做了。因為,這樣一份刊物,可以給你一個誘因,將網上隨意發表的隨筆雜文,仔細去整理、修訂,升格為可搬上檯面來作戰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人如果沒有極強的理念、志趣,也沒有稿費或學位可拿,又不能正式出版搏一個影響力的話,通常不會想用這麼高規格來寫文章吧。但如果有人能提供誘因,或許就願意了。

  當然,目前我能保證的只有「稿費」和「出版」。不要幻想說有了這麼一個東西,就可以起到象《新青年》那樣的深遠影響,或像某些載入史冊的名著,即刻就成為一顆帶動人們呼群保義的文化炸彈。現在不是有這種可能的時代了。

  之所以會這樣,也很簡單:在大陸,事涉敏感,在台灣與香港,過去三四十年學術界與藝文界的主流風尚,則恰是由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全球進步主義」(約等於「白左」)引領的各種批判、檢討、解構,是與「大一統」對著幹的。

  我所親歷的風氣,大概有兩種,一種比較體面,是「居高臨下」式的全球進步主義:把民族主義/國族思想看成一種落後的存在、頑固的問題,而非可欲的解答。另一種,就比較坦白,是「偏袒」式的自助餐主義:壓迫我的,或主張大一統的民族主義就反;能幫我坐在受害者位置上反一統的民族主義就讚。中華民族主義以及漢本位、大漢族思想,在此就一直被釘在壓迫者的位置上。而還堅持民族立場的老輩,既與反一統的風尚相悖,論述力也或跟不上版本,動輒被取笑、被唾棄。

  在這樣環境中,中生代與新生代學者也就愈來愈不想、不敢站到這一邊。即便心裡還是這一邊的,為怕麻煩,也就多半只會在非政治的領域做自己的工作與學問。便如我一位正在美國寫博士論文的網友說,他的一大問題意識,就是:「反省我的知識養成,早已不存在『右派』,而只剩『左派所說的右派壞話』。『左派』涵括了一切正面價值,『右派』則一定負面又邪惡。」

  讓我用遊戲語言來換句話說吧:民族主義/國族主義(nationalism的兩種譯法,看你想強調何者),在這三十年來,就是大學新手村裡的小boss和每週挑戰,誰都至少要打一遍,時不時再打一遍這落伍的玩藝兒,可它總也不會死透,時不時都會復甦。反過來看,這也說明它的生命力。

  比較理性和審慎的學者銷聲,那麼還會發聲的,我們還能在網上看到的,通常就比較情緒化,不會像我們「論文腦」那樣避雷、避坑,然後就容易落到「左派所說的右派壞話」的套套裡。

  但顯然,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問題了。學院同儕,必將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質疑、掙脫這些年各種「政治正確」從性別、種族、人權等議題上給公眾設下的思想禁制;不以「應然」為聖牛的現實主義正在回潮。皇漢思潮在其中猶有過之,它正在要求檢討整個現代西方知識體系,並為國學找回它應有的地位與用場,以而重構一切的典範。這格局、氣魄之大,已經超越百年來學術界、思想界被西學籠罩住的所有前輩!

  這難度當然也是極高的,也容易招人訕笑。然而我既然也是國學的傳人之一,也不怕被笑,那麼,我為什麼不來做做看呢?寫稿、編書、辯論,都是我會做而且做成過的事情,這次我也一定能做到,即便不成功也能積累寶貴的經驗和史料。我為什麼不來做呢?

  《漢留》,啟動!

七、投稿與贊助渠道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期截稿時間:2025年10月25日(本文發表後兩個月,台灣光復節)。注意:這是「確定第一期收錄的所有文章」,然後編排目錄的日期。按本刊運作方式,一部份文章會在截稿之前就先前發表,收集讀者的反饋,讓我們可以再加完善。截稿後我會留兩週時間與作者做最後的校訂,以及排版、校對、申請書號等工作,順利的話可在11月底前出版。

  我這幾天會再發表「撰稿須知」,列出格式與內容上的各種要求、建議。我以前已經寫過了,改一改即可。

  贊助方式:支付寶(帳號同上郵箱地址)/知乎(就在這篇底下點「送禮物」)/Pateron(帳號:youtien,加我付費會員便算)/YouTube(我會錄個創刊啟事的影片)。

  目前觀察了一圈,還沒有很適合《漢留》企畫,而且牆內牆外都能上的眾籌網站。以後如果做周邊的話再弄。

  如果您願意贊助,我希望金額以1錢銀子(4.432美元/31.8人民幣/34.6港幣/134新台幣)為原則,覺得太多的話再打個折也可以;贊助1兩以上者,我當開個榜單給您列名青史。若有疑慮也不妨先觀望,等有成果出來再說,第一期的經費我會先墊。

  廣告:本刊接商業廣告(如漢服、遊戲、書籍或各種消費品)、非商業廣告(如各種活動、創作企畫)和付費留言(1錢100字,可要求編輯、作者回應)。露出方式可以是印在書上(請考量此書幾十年後也還會有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來看,利好長久事業),也可以我們在各網路平台發動態,或等我們有文章後,你可指定將文章做成視頻,內插廣告。費用來信詳談。

  另招募廣告代理:我以前做同人誌,給同好社團登廣告要價都很低,似乎應該可以多要一點我也沒多要,總之我個人比較欠缺營銷才能,所以希望有人能幫忙拉廣告、分攤一些營運事務,讓我可以專注於編務。可給予分成。

  我比較多用的平台是知乎、B站(帳號:胡逆天,space.bilibili.com/3...文章暫定先在知乎發布,因為知乎的調性和系統最契合。另外剛剛開了QQ群:895575956「漢留聊天室」歡迎加入。

  願:漢留重啟,漢道永昌!

附錄:ChatGPT回答「皇漢」相關研究現狀

  在大陸互聯網普及後,「皇漢」思潮確實開始興起,並在近年來逐漸在網絡與少數線下群體中可見。就主流媒體與學術界對「皇漢」的關注與研究而言,可總結如下:


一、學術界研究態勢

截至目前,主流學術界尚 暫無大量專專著或論文 專門聚焦「皇漢」一詞,但相關議題通常被納入更廣的“漢民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研究之中:

  • 《漢民族主義》詞條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湧現自稱“皇漢”的漢民族主義群體,活躍於社交媒體與線下漢文化紀念活動中,同時呼籲反對對漢族的逆向政策歧視,這是現今少部分群體的網絡影響力體現。

  • 在學術期刊與專著中,如 Leibold 的 More Than a Category: Han Supremacism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也觸及該現象,作為“大漢族主義”的一種網絡表現。

但目前學界尚未見到大量系統性研究「皇漢」思潮者的最新專著或系列論文。常被提及的多為網絡論述、民族主義理論與網絡群體行為相結合的案例研究。


二、主流媒體報道與公共事件分析

主流媒體對“皇漢”群體的直接報道較少,但有若干事件引起關注:

  • 閻崇年事件(2008):網絡漢主義者黃海清曾掌摑歷史學者閻崇年,媒體對此作廣泛報道,並討論所謂民族主義極端行為與歷史解釋衝突的問題。

  • 主流媒體與評論員普遍將此事件視為網絡極端民族主義導致的非理性行為,而今“皇漢”部分言行被認為是大漢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

至於近年來互聯網社區中“皇漢”現象,主流媒體更多引用社交平臺上極端案例,但缺乏系統採訪或追蹤報道。


三、網絡與社群觀察(輔助視野)

雖然非學術,但多個 Reddit 社區(如 r/China_irl、r/hanbenwei)廣泛討論“皇漢”群體現象:

  • 描述皇漢內部態度多元,如反建制者、擁護儒家原教旨、崇儒與反儒不同陣營並存。

  • 皇漢自我定位有法西斯傾向、歷史“復興”、排斥少數民族等多種主張,內部也存在文化運動、漢服復興、民俗主義等亞文化色彩。

  • 有用戶形容其為“漢族優越論”、“微博鍵盤俠群體”,並指出其與粉紅、毛左乃至納粹思潮有部分重疊。

這些觀察可作為學術界尚未觸及的民間思潮的重要佐證與參考。


四、整體評價

綜上所述:

  • 學術著作與論文:目前僅有零散納入“漢民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研究框架中,尚無完整專攻“皇漢”群體的專書或系列研究;

  • 主流媒體與主流評論:報道主要集中於個案,綜合分析較少;

  • 社會討論層面:網絡社區、論壇、NPO 及自媒體中對該現象的吐槽與內部分類豐富,但這些不屬正式學術渠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