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感悟

穆伈翎

感悟

感悟

12 篇文章
更新

🧩 合作社市场自由主义的风险与结构性修复

摘要 合作社市场自由主义试图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构建第三条道路:以成员自治替代资本垄断,以利润共享实现经济民主。然而,当合作社规模化、垄断化或国家化之后,可能陷入多重自噬性危机:世袭化、权力垄断化、异化竞争、创新惰性与价值观停滞。本文通过谷歌合作社、海地全民合作社与虚拟钢铁联盟等案例,具象化这些风险,并提…

理性之恶:从利润最大化到统治周期

本文以“理性之恶”为核心,揭示经济与政治领域中同构的结构悖论:每个个体都在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系统整体却因此走向崩溃。经济上的利润理性,导致购买力塌陷与危机循环;政治上的统治理性,导致改革阻滞与历史周期律的重演。理性在局部是算计,在整体却成毁灭。破局之道,不在否定理性,而在重建其伦理边界与时间维度,让“让利…

时间的掠夺账本:当4亿人被迫多活在别人的生命里

摘要:当4亿劳动者被迫每天加班4小时、每年300天时,这并非单纯的“时间延长”,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大规模时间掠夺。一年间被剥夺的劳动时间,相当于 68万条完整人类生命 的总量;若持续30年,总计则超过 2,000万条生命。这些时间并未转化为个人收益,而是通过加班机制集中流向资本与权力的利润黑洞,剥夺了社会的创新力、公共生活与再生…

被删除的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激进民主主义

在苏联式实践下,马克思被“制度化”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但如果我们撕开意识形态的滤镜,会发现:马克思本人的激进民主主义与人本主义倾向,几乎被完全抹去。🤪 换句话说,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是一个被历史和制度选择性删除的马克思。

脑机接口时代的结构批判与历史终结

从福山的自由民主局限到认知锁死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再发现轮子”

结构批判主义的周期性复生逻辑

研究的尽头是常识—从经济学的迷宫到现实的回归

学术世界在追求复杂性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现实。经济学家们构建了越来越精致的模型,却常常解释不了眼前的生活。最终,我们发现,最稳定的社会与最健康的经济,其实都建立在最朴素的常识之上:让普通人过得好,国家自然富强。

自省的回路:反思、换位与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自省、反思、换位思考与知行合一,是让思考和行动同步的四步闭环。自省:看清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反思:把经验转化为智慧换位: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逻辑知行合一:把思考落到行动上闭环做好了,你会发现生活更顺畅,决策更精准,人与人之间也更少摩擦💡✨

心中的枷锁:自由的终点与起点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外部压迫性结构:官僚机器、认知操控、财富垄断。它们之所以能长期运转,靠的并非单纯的暴力,而是人们内心的接受与内化。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没有人民的默许,暴君是无法存在的。” 这种“默许”,构成了真正的核心枷锁。它不是铁链,不是牢笼,而是更隐秘、更牢固的心中的锁链(The Prison Within)。 一、心中的枷锁由什么构成?1. 恐惧…

纪实史观:守护事实的棱镜,静待后人的目光

或许有人认为中立是逃避,是不忠诚于立场的懦弱,但我想说:在偏见汹涌的时代,选择中立,正是守护思考自由的方式。

容忍:社会结构学的伦理基石

一、为何是胡适的“容忍”? 胡适有一句名言: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因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在《社会结构学白皮书》的语境下,这句话不仅是政治哲学的感悟,更是一种防止理论异化的伦理箴言。 容忍,是思想主权的社会性前提:思想自由必须建立在你容忍他人拥有不同思想的基础上。 容忍,是认知权力异化的防火墙:当你自认为…

利祂即利己:从轮回科学到福利制度的极致激励

“祂” = 去性别化的他/她,指任意个体,不是神明 😏假设科学铁证证明轮回存在,每一世行为会影响未来轮回的自己 ♻️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