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绳志TyingKnots
325|Fake Meat Replacing Real Meat“假肉”驱逐真肉:餐桌,牧民,亚马逊
藏族人会把食物分为“白食”(དཀར་ཟས)和“红食”(དམར་ཟས),前者对应素食,后者对应荤食,但牧民口中的“白食”更多强调以酥油、奶渣、奶皮、酸奶等为主的奶食品,而“红食”对牧民来说就是牦牛肉和藏羊肉,传统上他们好吃肉,却基本不吃鸭鱼和海鲜等其他肉。相应的,在牧民传统的劳动分工中也有两种,以宰杀牲畜、剥皮、灌肠、解肉为主的“红业”和…

324|Point in the Ocean, Plane in the South海洋的点,南方的面
年末了,给大家带来一篇暖和的写作。本文是一篇虚构民族志,却得益于作者于2022年初受邀参与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海南之行。在此致谢,也推荐时代美术馆正在进行的民族志气质浓厚的《岛亦有道》展览,一直持续到1月26日,详见下方海报。

323|The Multiple Ontologies of Glyphosate and the Uncertain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草甘膦的多重本体与科学知识的不
本文立足于《草甘膦与漩涡》一书,另辟蹊径,从科学知识生产的角度聚焦讨论了草甘膦的争议。如该书作者所言,“科学共识不是监管机构或科学家在某一时间点传承下来的具有永恒不变性质的固定事物,而“是在面对持续存在的异议、争论或事实不确定性时需要达成共识的产物。”在这个角度上,没有草甘膦的世界是可能的吗?

322|为什么城市需要一个聋人电影节? | 结绳志 x LOOKFOR
一个以聋人主导、面向聋人题材、鼓励聋人创作的电影节是什么样?从西雅图、罗马、香港、上海到成都……聋人电影节的落地可能经历哪些曲折,又会给所在城市带来什么?在“聋人与城市”系列活动的对谈中,三位影像工作者郑小三、陈伊如、Piggy将讲述ta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畅想。
321|The Critical Archaeology into The Dawn of Everything《万物的黎明:人类新史》的批判考古学
最近推出大陆中译本的《人类新史》是人类学界近年来的新风。基于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拆解了诸多基于“文明”“国家”的迷思,并提出和当下世界社会议题息息相关的思考,比如平等问题。本文作者是一名青年考古学者,自本书2021年甫一出版,即开始关注和阅读。通过仔细梳理书中的考古学案例,并结合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思潮,ta写下了这篇书评。

320|聋人生活在中国城市 | LOOKFOR x 结绳志
2024年8月16-18日,结绳志将来到成都,与LOOKFOR共同举办系列活动“聋人与城市”,从不同的侧面展现聋人与所处世界的关联:她们彼此携手,拍摄影像、搭建电影节、研究手语的历史与文化、舞蹈、写诗、在城市街道游走、攀爬与享受社群的快乐。即使没有主流社会的介入,聋人也能借助手语感知、建造自己的宇宙星球,如生命一样发芽长大。
319|“距离主义”
在本文中,美国盲聋诗人约翰·李·克拉克以“距离主义”一词,梳理了触觉生物在视听社会中被隔绝和圈锁的感受。盲聋(DeafBlindness)通常与特定基因状况相关,个体处于视力障碍与听力障碍的双重光谱之中。在充分支持的状况下,学习手语,学习盲文,或者是拥抱一种灵活混杂了不同身体发音要素的触摸语言,都会打开盲聋个体和世界交流的可能性。

318|教与学 | 拼布民族志宣言
2020年中,莱斯大学的戈克切·居内尔(Gökçe Günel)与曼彻斯特大学的渡边千嘉(Chika Watanabe)共同发起了“拼布民族志(patchwork ethnography)”研究与教学计划,旨在开拓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方法论,邀请我们重新反思何谓田野,如何工作。

317|中土人:劳工后裔的生活
《中土人》一文出自巴西记者、作家埃利安·布鲁姆(Eliane Brum)在2004年的非虚构写作,收录于英译文集The Collector of Leftover Souls: Field Notes on Brazil’s Everyday Insurrections,台版名为《剩餘靈魂的收藏者:巴西日常革命的田野筆記》,其中故事篇篇精彩。

316|城市里的原住民:圣加瀑和美景镇
我们选取编译了环境报道网站Mongabay的“巴西城市里的原住民”系列报道,此前推出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萨尔瓦多和巴西利亚的故事。

315|「野生旁白」:一个非残障者对残障创作者的探访与共创
本文作者心吟,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和社会创新工作者,梳理了自己的共创过程。2023年,她在乐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了「野生旁白」项目,和不同障别的残障艺术创作者对话,觉察各自生命历程中的相似与差别。今年6月,「野生旁白」落地莫干山成为了实体展览,并可能继续巡游各地。

314|城市里的原住民:萨尔瓦多和巴西利亚
本文所推出的是在巴西的新旧首都,萨尔瓦多和巴西利亚这两座独特又风格迥异的城市里,原住民所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根据媒介阅读特征的差异对叙述作了较大调整。系列报道还获得了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的数据报道奖资助,基于2010年普查数据制作了互动示图,更直观地展示了每座城市的原住民分布图、教育机会、卫生条件和生活…

313|巴以专题 | 文化领域的抵制
BDS 运动是一场由巴勒斯坦人主导的争取自由、正义和平等的运动。BDS 坚持巴勒斯坦人有权享有与全人类相同的权利的原则。

312|巴以专题|关于以巴冲突的反思
面对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该如何用语言去描述、讲述、记忆正在发生的事?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是否成为了屠杀的帮凶?“以色列-哈马斯战争”、“回应“、”犹太人“、”巴勒斯坦人“、”从河流到海洋“——这些新闻报道、联合国会议、各国政要、抗议者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能透过语言的迷障,去重新抵达理解和爱的本质?这些问题…

311|巴以冲突 | 被围攻的食物
在这个时候讨论食物,无疑是残忍的。本文作者莱拉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身处美国的巴勒斯坦人,她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助,但也重新确立了食物在她生命中的意义。正如莱拉在文末所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个火炬手,是家族宝贵食谱的守护者。像哈尼妈妈一样,我会烹饪,我会教导,我会通过食物把下一代巴勒斯坦人与…

310|当「娜拉」回乡,重遇「高更」
大光子的写作脱胎于她跨越万里回到老家的细密感受。在过往人生里,她是那个拒绝照相馆相机镜头的倔强小孩,而儿时的老师则同样是不受人摆弄的特立独行者。这种彼此看见,一度给过大光子向外流动的力量和支持。多年之后,大光子和老师在故土泥屋的展览上短暂重逢,并认识了他在家乡营造的山间艺术部落,参与观察了一系列对…

309|关怀汇流 | 转身,是彼此托起的关怀之力
作为行动的关怀之“力”如何发生?如何体认社会行动者及其社群中流变的“在意、焦虑、倦怠、麻烦”,以及脆弱、协商与创伤?怎样从各类身心与社会资源中汲取能量,习练自我照料,并具身地培植一种有弹性的互助支持系统?–思辨“care”,无论那是内倾的、相互的、集体的还是生态/多物种的,并不意图将话语视作解药。
308|一个支持残障者抱石的岩馆是什么样的?
本篇倡议的作者卢克·马克斯韦尔(Luke Maxwell)基于他的室内岩馆经历,强调了征服式攀岩中被忽略的元素:社群支持、非竞技的快乐、对多元身体状况的包容和庆祝。作为一名腿部支架佩戴者和抱石粉丝,他反思了美国岩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自觉的“健全中心主义”,并基于和大量身心障碍攀岩者的对话,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无障碍岩馆。

307|每周人类学家:索尔·塔克斯与行动人类学
索尔·塔克斯,一个各路人类学史上总会出现的名字,比如赫赫有名的“行动人类学”,《当代人类学》的创刊,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学联动,累计91本的世界人类学丛书,亲属关系研究,中美洲的大规模调研,芝加哥大学乃至美国人类学在20世纪中叶的课纲定型,博阿斯奖,北美原住民运动,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举办的达尔文大会,海量的报纸采访和电视…

306|马克思 vs 马斯克:电动汽车厂里的打工人
电动汽车的制造过程真的高效、便捷?工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汽车生产的自动化是否可以减轻工人的工作压力?迷思技术进步的马斯克主义能否回答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对劳动和价值的关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