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awei 嘉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Vol. 12 意志的第一次滑落:缺乏錨定的享樂主義

Jiawei 嘉煒
·
·
當意志從內在的真實衝動,變成一個可以被講述、被他人認可的故事後,它的方向感就開始依賴外部的反饋。如果這時,沒有一個足夠穩固的「意義錨點」來固定方向,意志很容易被即時的情緒獎賞牽引,逐漸滑向享樂主義。

從「我要活出真實」到「我要感覺良好」

最初的意志,往往帶著對自我真實的強烈渴望——即使痛苦,也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但當我們嘗到被認可、被讚賞、被羨慕的滋味時,心理會逐漸傾向於追求這種「感覺良好」的狀態,而不是繼續面對裂縫中的不安與不確定。這是一種隱性的取代:我們以為自己還在追求真實,其實只是在追求愉悅。

情緒的獎勵是最不易察覺的循環陷阱

享樂主義的吸引力,不只是因為它帶來快感,還因為它能暫時掩蓋裂縫帶來的焦慮。

  • 當我們感到迷茫時,一次旅行、一場派對、一次即興購物,會給我們短暫的安慰,這也正是很多人面對虛無時,選擇的方式。這看似有效,卻是一種讓多巴胺獎勵成為替代路徑的短時療法

  • 當我們覺得孤立時,社交媒體上的點讚與回覆,會讓我們感到重新被連接,這也是人類對抗社交焦慮所進化而來的本能優化行為

這些體驗本身並沒有錯,但如果它們成為我們唯一的行動動力,我們的意志就會被困在短期刺激的循環裡,無法向更深的價值延伸。這種體驗不難共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面臨各種吸附。靠意志力的結構性選擇,往往會背離本能的快樂。

美國電影《天才少女》展現了一個深刻的議題,人們的心理成長,關於成就的追求,到底應該建立在什麼之上?是持續向前又孤勇的反身性,還是為了達到目標,我們選擇一些更有利於實現目標的節點?如果我們選擇了為了達到目標的節點,我們怎麼知道那個節點不會讓我們偏離初衷?所以意義的時刻錨定,看來是如此的重要。

缺乏錨點的漂流

意志沒有錨點時,就像一艘沒有坐標的船——即使有動力,也只是隨波逐流。在這種狀態下,意志雖然還存在,但已經喪失了原本的建構功能,它只是在滿足當下的情感需求,沒有真正參與到自我敘事的塑形過程。

很多時候,追求自由和幸福看起來具有一定的政治正確性,因為他們都被寫進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什麼又是真正的幸福?如果我們只把他放在人的本能層面去看待,那似乎會失去他原本的意義。如果幸福只是建立在多巴胺所產生的生化反應上,如果自由只是為了讓生化反應能夠「自由」的發生,那麼我們已經再次落入了基因和模因的規訓囚籠。

意志的異化過程 Image Generated by ChatGPT 4.o

自我安慰的假象

更危險的是,享樂主義很容易用「活在當下」的口號,來替代深層的自我探索。我們無法時刻邊界清晰的表述「活在當下」與「存在主義」的區別,因為很顯然,結構性的意義支撐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的。這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接受了生命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只是避免去觸碰那些會讓我們感到不安、但對成長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為意義為存在而活,並不意味著我們為「當下」而活。

如果說缺乏錨點會讓意志滑向享樂主義,那麼另一種更隱蔽的危機,則來自於過於穩固的錨點——當一個價值或信念被絕對化,意志就會反過來成為規訓自己的工具。這將是我們下一節的主題:意義的反向規訓:當錨點變成枷鎖

《意志簡史》術語與概念對照表

【Matters 中文原創版】

【Medium 英文映射版】

【WCAT官網(理論發展概況)】

【X傳播站】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