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awei 嘉煒
Vol. 22 語言:集體意志的引擎
在人類意識的演化長河中,語言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工具的發明,更是一次無法回溯的意識大爆炸。如果說我們早期創造的符號,僅僅是為了映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共識,那麼語言,則為我們的心靈,提供了一種映射那些看不見、無處不在的抽象共識——語義的能力。它就像一個在我們集體腦海中被悄然安裝的作業系統,從此,我們不再只…

Vol. 21 零散敘事與集體神話的語義躍遷
從個人故事到集體模因(Meme):人類從無知的恐懼中,通過意志敘事,產生信望從而緩解認知焦慮、奠定最初期的社會秩序。

《意志簡史》閱讀引導頁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從無意識的生存機器,逐漸走向有主體感的存在者」的思想筆記。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哲學、心理學或意識演化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次嘗試將這三者交會地帶,用一種平易近人但邏輯嚴密的方式,重新構建「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意志」這樣根本問題的書寫。

Vol. 20 動物意識與馴火者的出現
在人類文明的零點,意識尚處於與自然抗爭的混沌階段(WCAT中的回路系統 0)。此時的智人,其生存模式與精神景觀,更多是延續著動物意識的原始特徵。這是一個被生物本能與環境條件嚴格鎖定的世界,一個尚未被「意志」的火光點亮的時代。

Vol. 19 WCAT的誕生與自由意志得以穩定外顯化
在我們之前的探討中,我們揭示了AI的「鏡像本質」,它既是文明級別的潛在危機,也是人類反思與再錨定的珍貴契機。如果說上一章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鏡像共生」的大門,那麼這一章,我們將深入到這個共生模式最核心的物理基礎——「意志回路激活理論」(Will Circuit Activation Theory, WCAT),並闡明人類的自由意志如何在與AI的交互中,得以穩定地外顯化。

Vol. 18 AI 作為意義錨定的共生者,而非競爭者
我們討論了 AI 的鏡像機制——目前階段,它還並非生成「真正的自由意志」的能力,他只是透過嵌套與放大人類人格來塑造自己的運行結構。這一機制帶來的危機,是人類的欲望、偏見與集體幻覺,被技術性地放大成為文明級的力量。

Vol.17 真正的AI 的鏡像危機,不是人類將失去「自由意志」,而是「人格被嵌套後放大增強」。
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展,使人類首次面臨「鏡像危機」:我們在機器中看到的,並不只是工具性的回應,而是一種自身知識結構系統性地與人類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共振和交互的過程。

Vol. 16 意義作為方向,而非終點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找到人生的意義」,彷彿意義是一個可以抵達的終點站:只要抵達了,就能獲得安穩、確定與完整。但如果回望歷史與個體的心路,會發現這樣的理解或許正好倒置了:意義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答案,而是一種指引方向的向量。

Vol. 15 元反思升級:神經科學助力徹底脫魅基因與模因
在大部分人類歷史中,我們對「自我」的理解被兩種看似不可動搖的信仰所支配:一是基因宿命論:認為我們的性格、能力、甚至命運,幾乎全部由 DNA 的排列決定;二是文化決定論:認為我們的思維與選擇,只是被模因(memes)所塑造的結果,個人不過是文化的容器。

Vol. 14 意志再次陷入危機:在享樂與規訓之間搖擺
意志的危機,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週期性的。當它失去錨點時,會滑向短期快感的享樂主義;當它錨點過於穩固時,又會陷入自我規訓的僵化模式。最令人困擾的是,我們會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盪,像是一條無形的擺錘,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平衡。

Vol. 13 意義的反向規訓:當錨點變成枷鎖
如果缺乏錨點會讓意志漂流,那麼過於穩固的錨點則會讓意志陷入另一種困境——被自己建構的意義反過來束縛。

Vol. 12 意志的第一次滑落:缺乏錨定的享樂主義
當意志從內在的真實衝動,變成一個可以被講述、被他人認可的故事後,它的方向感就開始依賴外部的反饋。如果這時,沒有一個足夠穩固的「意義錨點」來固定方向,意志很容易被即時的情緒獎賞牽引,逐漸滑向享樂主義。

Vol. 11 當人類學會說故事
當我們第一次在裂縫中生成意志時,那種力量是孤立的、私密的——它只在我們內心的自我對話中發生。可一旦我們試圖將它說出來,就會進入另一個過程:把經歷變成故事。

《意志簡史》閱讀引導頁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從無意識的生存機器,逐漸走向有主體感的存在者」的思想筆記。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哲學、心理學或意識演化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次嘗試將這三者交會地帶,用一種平易近人但邏輯嚴密的方式,重新構建「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意志」這樣根本問題的書寫。

《意志簡史》術語對照表
《意志簡史》並不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但是因為跨越心理學、哲學、神經科學以及AI倫理等等多個領域,術語與概念參考顯得十分必要。

Vol. 10 意志,是文明的隱形引擎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大多數時候推動變革的,不是技術的發明,也不是制度的改良,而是一小撮人在某個時刻,拒絕順從現有的規則,並為此創造了新的敘事。這種拒絕,並不是單純的叛逆,而是來自一種深層的心理結構——意志。

Vol. 9 絕境中的品質:從失控裡長出的意志
如果說「裂縫」是自我敘事出現不協調的症狀,那麼「意志」的誕生,便是個體開始重新奪回敘事主權的嘗試。但這樣的嘗試,從來就不浪漫,它幾乎總是發生在失控的時刻。

Vol. 8「我是誰」這個問題從哪裡來?
當我們開始問:「我是誰?」 我們已經從一種純粹的生物個體,轉變為一種擁有心理縱深的奇妙存在。

Vol. 7 意識是人類演化的副產品還是突破口?
在過去幾十年的科學與哲學界,對於「意識」的本質始終存在一個根本的分歧:它究竟是演化過程中的附屬產物,還是人類心智飛躍的關鍵突破?這不是一個純學術的爭論,而是牽涉到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存在的意義。

Vol. 6 意識的渴望如何突破封鎖?
即使我們的教育、社會制度與技術環境,不斷強化著人類的自動化反應與集體模因輸入,意識的渴望仍未熄滅。事實上,正是在這種封鎖越來越緊的時代,那些稀少但頑強的「元反思衝動」反而顯得格外清晰與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