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真的能定終生?順應大腦的發展,不需要超前學習就能培養興致:《我是醫師,我的孩子不上才藝班》

曾經有朋友向我表示從孩子三歲開始就教導注音符號及英文字母,卻發現孩子的記憶力不如預期而感到挫折,而聽在育有同齡孩子的我耳裡則是感到詫異,因為我還處在努力建立孩子固定作息及調節情緒的階段,根本沒有讓孩子超前學習的念頭,即便現在孩子上了小學,仍舊堅持適齡發展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父母急於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的想法並不見得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反而可能扼殺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致,因為超乎大腦發育及身體限制的學習,本身就很容易造成學習挫折,倘若父母又是行使高壓的手段,將會令孩子對於學習產生痛苦的感受,更惡化親子之間的關係。
那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當我看到《我是醫師,我的孩子不上才藝班》這本書的時候,我確信找到了答案,而作者成田奈緒子不僅是小兒科醫師,更是研究腦科學的學者,而過去也讀過她的另一本著作《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而獲益良多,所以深信這本書能幫助所有父母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期待,也替孩子減輕身上所背負的壓力。
作者說其實養育孩子的順序一定要正確,否則超前學習也沒有效用,依序是體能腦、智能腦、心智腦,也就是說學齡前先讓孩子滿足生理需求,先建立好早睡早起的生活節奏,自然能讓身體機能維持在良好的狀態,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真正養育過孩子的父母而言卻未必是一件容易之事,比如為了讓孩子能在九點上床準備睡覺,必須要妥善規劃生活,而作者也特別提醒別為了讓孩子與家人多親近,而刻意叫醒早已熟睡的孩子,這都不利於孩子的體能腦發展。
書中也提到許多家長迷信「五歲定終生」的說法,我自己過去也時常在網路上看到三歲到七歲是學習英文的黃金時期等資訊,其實我覺得不僅是加深家長的焦慮,更是弱化「終生學習」的概念,好似不趕緊在這個年齡層學習,就永遠會落後他人,當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去上才藝課的時候,想的都是自己付出的金錢放諸流水,或是自己煞費苦心栽培孩子的心意遭到抹滅,我都不禁替孩子感到心疼,因為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而沒有真正了解過孩子的需求,而作者也表示這樣的愛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在父母過度熱衷教育之下所養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走上歪路。
在這本書中不僅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大腦的發展過程,也針對不同時期有許多養育孩子的建議,更強調父母不要有犧牲自己的做法與想法,反而要讓孩子參與父母的興趣,並從生活中引導孩子學習與思考,若是想讓孩子喜歡閱讀,就要全家一起投入閱讀並享受其中,否則孩子看到從來不閱讀的父母總是逼自己閱讀,怎麼能體會閱讀的樂趣呢?
當然,作者並不是全然反對補習及才藝教育,而是希望用科學的方式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並不只是讓孩子一個人單方面去面對,而是一個家庭必須共同努力的結果,透過家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以及父母運用生活中的許多實例去給予孩子引導思考,更能讓孩子自由探索與激發學習興趣,而不是拘泥於考試的解題技巧。
這是一本讓所有父母省思的書籍,讓我們了解育兒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與用心去陪伴孩子這一路的成長過程,並且以正向的心態重新踏上學習的旅程,不只能讓孩子自然而然愛上學習,也能讓父母自己品嚐學習所帶來的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