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聽風的歌》到《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那些年他們改編過的村上春樹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電影《隨盲柳入眠的女人》近日上映,這套由作曲家皮亞科德首次執導,將村上春樹六部短篇小說揉合而成的動畫,被譽為是「最能呈現村上世界的作品」。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聽風的歌》 (1981) 導演:大森一樹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村上春樹的書迷必然知道,《聽風的歌》是村上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他成為小說作家的起點。這本小說在1979年出版,隨即令村上春樹獲得「群像新人賞」。當中新穎的文風、跳接的敘事也使村上春樹被譽為日本「八十年代文學旗手」。而《聽風的歌》也是第一部改編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 電影版由去年逝世的導演大森一樹執導,小林薰主演,在小說出版的兩年後便上映。電影劇情較為忠於原著,描述主角與一個醉倒在酒吧之中,與沒有小指的女孩之間發生短短十八天的感情。看過這部電影的書迷,普遍認為電影無法還原小說中疏離、斷裂的氣質,不是太表現到原著中的距離感,以及在輕鬆中帶哀傷的感覺。據說村上春樹看過電影後比較失望,因此往後不太傾向將其作品改編。

《襲擊麵包店》、《遇見百分百的女孩》(1982) 導演:山川直人

兩部都是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作品的短片,由山川直人執導。《襲擊麵包店》講述兩個男人本來因肚餓而去打劫麵包店,過程中卻遇到一個在聽華格納的共產黨員,他們竟展開了肉體飢餓與精神空虛的思辨,討論到馬克思、約翰連儂與存在主義等等。故事看似荒誕又奇妙,但是充滿批判的意象,短片亦拍得幽默有趣。《遇見百分百的女孩》則是講述男子對一個陌生女子一見見鐘情的故事,導演在短片中利用真人黑白相片,背景加上局部色彩,以類似剪紙動畫的方法呈現,帶有法國新浪潮的清新氣息,表現出戀愛萌芽的悸動感覺。

《向著森林的那側》(1988)導演:野村惠一

幾乎被遺忘的一套村上小說改編電影,導演野村惠一的處女作。電影是改編自收錄在《去往中國的小船》中的短篇小說《泥土中她的小狗》。電影講述一男一女在海濱酒店中相遇,女子向男子分享一個童年記憶。那時陪伴她長大的狗離世,她把小狗與各種東西一同下葬,包括她的存款簿。後來因為某件事,她需要用這筆錢,於是只好把棺木挖出來。但她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也不哀傷,仿似所有的情感,殘餘為她手上洗不走的氣味。這部電影沒有出過DVD,看過的人不多,但在網上仍可找到錄影帶購買。

《東尼瀧谷》(2004) 導演:市川準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改編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的同名短篇。這部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負責配樂的電影,被認為是其中一部最優秀的村上小說改編電影。影片講述一位名為東尼瀧谷的插畫師的孤獨一生,他有着一個外國人的名字,有如異類一般在孤獨無援的環境中成長,直到他遇上年輕許多的妻子後,才破開孤獨的外殼。但他卻發現妻子有購物狂的傾向,不斷購買名牌服飾,購物癖逐漸蠶食二人的婚姻。在電影中,導演的鏡頭克制而緩慢,以淡化的色彩與坂本龍一清冷的配樂,襯托由西島秀俊作為旁白讀出的小說原文,將小說孤獨的質感在銀幕上呈現出來。這部在2004年上映的電影,近日亦在百老匯電影中心進行特別放映,讓村上春樹的書迷可以再次在影院中觀看這部作品。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2007) 導演:Robert Logevall

村上春樹的讀者遍及全世界,除日本導演以外,外國導演也曾對他的作品進行改編,其中包括由Robert Logevall導演,陳沖主演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電影劇情改篇自村上春樹同名的短篇小說,小說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為背景,表達地震為人物帶來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無形影響。電影則把故事搬到美國,主角Kengo生長在洛杉磯的韓國城,一個擁有日本名字的華人,從小沒有父親,母親告訴他神就是他的父親。直至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像是他父親的男人,跟隨他穿越荒涼的城市,漸漸督見自我內心中的孤寂。小說中沉鬱的東京化為電影中的洛杉磯,引證村上春樹故事的世界性。

《挪威的森林》(2010) 導演:陳英雄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村上春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不少讀者愛上村上小說的開端。電影版由曾獲得金獅獎的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改編。電影在2010年上映,原本深受村上書迷期待,可惜喜歡《挪威的森林》的書迷普遍對電影版改編感到失望。《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發生在六十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描寫主角渡邊與兩名女子——直子、綠子的戀愛關係,關於他們的青春、愛慾、傷痕與消逝。小說裡的憂鬱、內斂與疏離的情緒,電影卻表現得直接與表面,比如小說中的日本大學、都市與街景,在電影卻化為浪漫的效外與純潔的雪景,縱然唯美,卻失去書中角色與都市的相隔與孤寂。電影對於死亡的處理,比起小說的低調更顯得過於暴烈。同時電影因為刪減了一些小說情節,敘事亦變得凌亂、碎片與違和。也許正因為如村上春樹在小說後記中形容,《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個人性的作品」。而對看過小說的讀者而言,直子和綠子早已內化成心中的形象與情感,使這個故事更難以影像呈現。

《哈納萊伊灣》(2018) 導演:松永大司

《哈納萊伊灣》改編自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中短篇〈哈那雷灣〉。故事女主角「幸」的兒子在夏威夷哈納萊伊灣衝浪時,被鯊魚襲擊咬斷腿而身亡。在每個兒子的忌日,她都會來到哈納萊伊灣。某日,她聽說附近出現一名獨腳衝浪手,她決定去尋找這個衝浪手,但無論如何都找尋不到兒子的蹤跡。這名電影原本原本由《東尼瀧谷》的導演市川準執導,可惜他在2008年去世,輾轉下由松永大司延續其遺願完成這部作品。導演受到311大地震的啟發,在電影中探討出失去珍愛的人後,該如何面對徒留的傷痛與思念。在美麗的夏威夷海濱之中,講述一個與傷痛和解的故事。

《燒失樂園》(2018) 導演:李滄東

著名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同時融合美國作家福克納寫下的同名小說,創作成一個在韓國發生的故事。李滄東曾表示,他從一開始就沒有以還原文本的意圖去創作。在村上的小說中,主角背景存有大量迷霧,有種接近虛無的氣氛。在《燒失樂園》中,李滄東同樣在電影中埋下不少謎團,海美最終何去何從?她的貓是否真的存在?觀看電影的過程,觀眾或有身在迷霧中的感受,但就在這些謎團中,李滄東精準地傳達出村上春樹小說的意境——存在的價值與世代的虛無,同時加入左翼的階級關懷。就如李滄東受訪時形容,「只要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觀看,迷霧中又會看見完全不一樣的風景」。電影亦風評甚佳,更獲得康城場刊影評有史以來的最高評分。

《Drive My Car》(2021) 導演:濱口龍介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Drive My Car》的劇情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三個篇章,〈Drive My Car〉、〈雪哈拉莎德〉及〈木野〉。《Drive My Car》的電影版本,同樣並非只專注於還原村上春樹的故事與文字,在同名小說的主線之上,導演濱口龍介加插了大量創作與改編,包括知名劇作家契訶夫的劇作《凡尼亞舅舅》,將短篇故事擴充成為三個小時的電影。與其說是小說改編,不如說是這些故事的匯聚,令原來的短篇小說,成為一段豐富的公路旅程。電影敘述由西島秀俊飾演的舞台劇導演兼演員家福,在經歷喪妻之痛後,遇上沉默寡言的女司機渡利,在紅色的老爺車上,他們展開一段長途的治癒旅程,彼此的傷痕在車廂中逐漸敞開,互相觸碰。電影大獲好評,在全球獲獎無數,包括第74屆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第7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更在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國際影片,可說是村上春樹小說改編電影之中,最成功的一部。

《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2022) 導演:皮亞科德

《隨盲柳入眠的女人》是作曲家皮亞科德首次執導的動畫,共改編自六部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包括《青蛙老弟,救東京》、《生日女郎》、《鸊鷉》、《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隨盲柳入眠的女人》與《UFO 降落在釧路》。故事分開兩條敘事線,其中一條講述潦倒的銀行職員片桐回家見到一隻會說話的巨大青蛙,說需要他的協助,拯救正面臨巨蟲來襲的東京。另一邊廂,片桐的同事小村事業岌岌可危,老婆離家出走,連家貓也不知所蹤,於是他遠赴北海道,因而浮現許多記憶片段。兩條敘事線中的主角,經歷尤如夢境的事情後,重新面對現實和內心的陰霾。這部電影將村上小說中的魔幻與奇想以動畫呈現,獲得不少讚譽,例如作家崔舜華形容:「透過動畫來說故事的手法,更呈現出村上小說語言中那曖昧跳躍的意識流與抽象感。」

同場加映,被村上春樹啟發過的電影——

《情書》(1995) 導演:岩井俊二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除了直接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的電影外,不得不提的是經典愛情電影《情書》。《情書》劇本的原型其實正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在多年前的訪談中,導演岩井俊二曾提到,當初他希望把《挪威的森林》改編為電影,可是村上春樹不太願意將作品改編,而且村上當時正在外遊,沒法與他商量。於是岩井俊二挪用《挪威的森林》的人物關係,以小說中「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為主題,改編成《情書》的劇本。《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與《情書》中渡邊博子都無法抑制對已逝戀人的思念。在小說中,渡邊與直子、玲子和綠子寫信來往,透過書信把分崩離析的生活維繫在一起。《情書》中的博子,亦是透過書信和阿樹聯繫起來,以書信探究她們的和回憶與往事。《挪威的森林》中的《Norwegian Wood》則改成電影中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如果對《挪威的森林》的電影版感到失望的話,不妨翻看這套岩井俊二的經典作品,或許更能感受到《挪威的森林》中的孤寂與疏離。

《春天情書》(1996) 導演:森田芳光

電影名稱同樣包含「情書」,不過《春天情書》中的「情書」是指網上的電子郵件。這部由森田芳光執導的「世界上第一部網戀電影」,講述一段撥號上網時期的戀情,網名「春天」的男主角和網名「星星」的女主角在網上留言板上結識,後來他們使用私人郵件聊天。整部電影中,他們都以文字取代交談,過半畫面都採用背景加上字幕的形式呈現對話內容,因此又被稱為「字幕電影」。在電影中,鏡頭不時會出現村上春樹的著作,因為導演本身就是村上春樹的書迷,以至他鏡頭下的女主角,房間裡總是有着整排的村上春樹小說。而電影中的角色性格與關係,同樣令人聯想起《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電影的主角「春天」,同樣在一段三角關係之中,「星星」的遙遠和「玫瑰」的坦率,就如直子和綠子一樣令他難以取捨。《春天情書》儘管不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卻是一次對此有趣的詮釋。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由《聽風的歌》到《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那些年他們改編過的村上春樹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電影《隨盲柳入眠的女人》近日上映,這套由作曲家皮亞科德首次執導,將村上春樹六部短篇小說揉合而成的動畫,被譽為是「最能呈現村上世界的作品」。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聽風的歌》 (1981) 導演:大森一樹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村上春樹的書迷必然知道,《聽風的歌》是村上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他成為小說作家的起點。這本小說在1979年出版,隨即令村上春樹獲得「群像新人賞」。當中新穎的文風、跳接的敘事也使村上春樹被譽為日本「八十年代文學旗手」。而《聽風的歌》也是第一部改編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 電影版由去年逝世的導演大森一樹執導,小林薰主演,在小說出版的兩年後便上映。電影劇情較為忠於原著,描述主角與一個醉倒在酒吧之中,與沒有小指的女孩之間發生短短十八天的感情。看過這部電影的書迷,普遍認為電影無法還原小說中疏離、斷裂的氣質,不是太表現到原著中的距離感,以及在輕鬆中帶哀傷的感覺。據說村上春樹看過電影後比較失望,因此往後不太傾向將其作品改編。

《襲擊麵包店》、《遇見百分百的女孩》(1982) 導演:山川直人

兩部都是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作品的短片,由山川直人執導。《襲擊麵包店》講述兩個男人本來因肚餓而去打劫麵包店,過程中卻遇到一個在聽華格納的共產黨員,他們竟展開了肉體飢餓與精神空虛的思辨,討論到馬克思、約翰連儂與存在主義等等。故事看似荒誕又奇妙,但是充滿批判的意象,短片亦拍得幽默有趣。《遇見百分百的女孩》則是講述男子對一個陌生女子一見見鐘情的故事,導演在短片中利用真人黑白相片,背景加上局部色彩,以類似剪紙動畫的方法呈現,帶有法國新浪潮的清新氣息,表現出戀愛萌芽的悸動感覺。

《向著森林的那側》(1988)導演:野村惠一

幾乎被遺忘的一套村上小說改編電影,導演野村惠一的處女作。電影是改編自收錄在《去往中國的小船》中的短篇小說《泥土中她的小狗》。電影講述一男一女在海濱酒店中相遇,女子向男子分享一個童年記憶。那時陪伴她長大的狗離世,她把小狗與各種東西一同下葬,包括她的存款簿。後來因為某件事,她需要用這筆錢,於是只好把棺木挖出來。但她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也不哀傷,仿似所有的情感,殘餘為她手上洗不走的氣味。這部電影沒有出過DVD,看過的人不多,但在網上仍可找到錄影帶購買。

《東尼瀧谷》(2004) 導演:市川準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改編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的同名短篇。這部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負責配樂的電影,被認為是其中一部最優秀的村上小說改編電影。影片講述一位名為東尼瀧谷的插畫師的孤獨一生,他有着一個外國人的名字,有如異類一般在孤獨無援的環境中成長,直到他遇上年輕許多的妻子後,才破開孤獨的外殼。但他卻發現妻子有購物狂的傾向,不斷購買名牌服飾,購物癖逐漸蠶食二人的婚姻。在電影中,導演的鏡頭克制而緩慢,以淡化的色彩與坂本龍一清冷的配樂,襯托由西島秀俊作為旁白讀出的小說原文,將小說孤獨的質感在銀幕上呈現出來。這部在2004年上映的電影,近日亦在百老匯電影中心進行特別放映,讓村上春樹的書迷可以再次在影院中觀看這部作品。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2007) 導演:Robert Logevall

村上春樹的讀者遍及全世界,除日本導演以外,外國導演也曾對他的作品進行改編,其中包括由Robert Logevall導演,陳沖主演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電影劇情改篇自村上春樹同名的短篇小說,小說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為背景,表達地震為人物帶來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無形影響。電影則把故事搬到美國,主角Kengo生長在洛杉磯的韓國城,一個擁有日本名字的華人,從小沒有父親,母親告訴他神就是他的父親。直至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像是他父親的男人,跟隨他穿越荒涼的城市,漸漸督見自我內心中的孤寂。小說中沉鬱的東京化為電影中的洛杉磯,引證村上春樹故事的世界性。

《挪威的森林》(2010) 導演:陳英雄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村上春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不少讀者愛上村上小說的開端。電影版由曾獲得金獅獎的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改編。電影在2010年上映,原本深受村上書迷期待,可惜喜歡《挪威的森林》的書迷普遍對電影版改編感到失望。《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發生在六十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描寫主角渡邊與兩名女子——直子、綠子的戀愛關係,關於他們的青春、愛慾、傷痕與消逝。小說裡的憂鬱、內斂與疏離的情緒,電影卻表現得直接與表面,比如小說中的日本大學、都市與街景,在電影卻化為浪漫的效外與純潔的雪景,縱然唯美,卻失去書中角色與都市的相隔與孤寂。電影對於死亡的處理,比起小說的低調更顯得過於暴烈。同時電影因為刪減了一些小說情節,敘事亦變得凌亂、碎片與違和。也許正因為如村上春樹在小說後記中形容,《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個人性的作品」。而對看過小說的讀者而言,直子和綠子早已內化成心中的形象與情感,使這個故事更難以影像呈現。

《哈納萊伊灣》(2018) 導演:松永大司

《哈納萊伊灣》改編自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中短篇〈哈那雷灣〉。故事女主角「幸」的兒子在夏威夷哈納萊伊灣衝浪時,被鯊魚襲擊咬斷腿而身亡。在每個兒子的忌日,她都會來到哈納萊伊灣。某日,她聽說附近出現一名獨腳衝浪手,她決定去尋找這個衝浪手,但無論如何都找尋不到兒子的蹤跡。這名電影原本原本由《東尼瀧谷》的導演市川準執導,可惜他在2008年去世,輾轉下由松永大司延續其遺願完成這部作品。導演受到311大地震的啟發,在電影中探討出失去珍愛的人後,該如何面對徒留的傷痛與思念。在美麗的夏威夷海濱之中,講述一個與傷痛和解的故事。

《燒失樂園》(2018) 導演:李滄東

著名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同時融合美國作家福克納寫下的同名小說,創作成一個在韓國發生的故事。李滄東曾表示,他從一開始就沒有以還原文本的意圖去創作。在村上的小說中,主角背景存有大量迷霧,有種接近虛無的氣氛。在《燒失樂園》中,李滄東同樣在電影中埋下不少謎團,海美最終何去何從?她的貓是否真的存在?觀看電影的過程,觀眾或有身在迷霧中的感受,但就在這些謎團中,李滄東精準地傳達出村上春樹小說的意境——存在的價值與世代的虛無,同時加入左翼的階級關懷。就如李滄東受訪時形容,「只要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觀看,迷霧中又會看見完全不一樣的風景」。電影亦風評甚佳,更獲得康城場刊影評有史以來的最高評分。

《Drive My Car》(2021) 導演:濱口龍介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Drive My Car》的劇情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三個篇章,〈Drive My Car〉、〈雪哈拉莎德〉及〈木野〉。《Drive My Car》的電影版本,同樣並非只專注於還原村上春樹的故事與文字,在同名小說的主線之上,導演濱口龍介加插了大量創作與改編,包括知名劇作家契訶夫的劇作《凡尼亞舅舅》,將短篇故事擴充成為三個小時的電影。與其說是小說改編,不如說是這些故事的匯聚,令原來的短篇小說,成為一段豐富的公路旅程。電影敘述由西島秀俊飾演的舞台劇導演兼演員家福,在經歷喪妻之痛後,遇上沉默寡言的女司機渡利,在紅色的老爺車上,他們展開一段長途的治癒旅程,彼此的傷痕在車廂中逐漸敞開,互相觸碰。電影大獲好評,在全球獲獎無數,包括第74屆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第7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更在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國際影片,可說是村上春樹小說改編電影之中,最成功的一部。

《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2022) 導演:皮亞科德

《隨盲柳入眠的女人》是作曲家皮亞科德首次執導的動畫,共改編自六部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包括《青蛙老弟,救東京》、《生日女郎》、《鸊鷉》、《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隨盲柳入眠的女人》與《UFO 降落在釧路》。故事分開兩條敘事線,其中一條講述潦倒的銀行職員片桐回家見到一隻會說話的巨大青蛙,說需要他的協助,拯救正面臨巨蟲來襲的東京。另一邊廂,片桐的同事小村事業岌岌可危,老婆離家出走,連家貓也不知所蹤,於是他遠赴北海道,因而浮現許多記憶片段。兩條敘事線中的主角,經歷尤如夢境的事情後,重新面對現實和內心的陰霾。這部電影將村上小說中的魔幻與奇想以動畫呈現,獲得不少讚譽,例如作家崔舜華形容:「透過動畫來說故事的手法,更呈現出村上小說語言中那曖昧跳躍的意識流與抽象感。」

同場加映,被村上春樹啟發過的電影——

《情書》(1995) 導演:岩井俊二

圖片來源:虛詞・無形

除了直接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的電影外,不得不提的是經典愛情電影《情書》。《情書》劇本的原型其實正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在多年前的訪談中,導演岩井俊二曾提到,當初他希望把《挪威的森林》改編為電影,可是村上春樹不太願意將作品改編,而且村上當時正在外遊,沒法與他商量。於是岩井俊二挪用《挪威的森林》的人物關係,以小說中「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為主題,改編成《情書》的劇本。《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與《情書》中渡邊博子都無法抑制對已逝戀人的思念。在小說中,渡邊與直子、玲子和綠子寫信來往,透過書信把分崩離析的生活維繫在一起。《情書》中的博子,亦是透過書信和阿樹聯繫起來,以書信探究她們的和回憶與往事。《挪威的森林》中的《Norwegian Wood》則改成電影中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如果對《挪威的森林》的電影版感到失望的話,不妨翻看這套岩井俊二的經典作品,或許更能感受到《挪威的森林》中的孤寂與疏離。

《春天情書》(1996) 導演:森田芳光

電影名稱同樣包含「情書」,不過《春天情書》中的「情書」是指網上的電子郵件。這部由森田芳光執導的「世界上第一部網戀電影」,講述一段撥號上網時期的戀情,網名「春天」的男主角和網名「星星」的女主角在網上留言板上結識,後來他們使用私人郵件聊天。整部電影中,他們都以文字取代交談,過半畫面都採用背景加上字幕的形式呈現對話內容,因此又被稱為「字幕電影」。在電影中,鏡頭不時會出現村上春樹的著作,因為導演本身就是村上春樹的書迷,以至他鏡頭下的女主角,房間裡總是有着整排的村上春樹小說。而電影中的角色性格與關係,同樣令人聯想起《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電影的主角「春天」,同樣在一段三角關係之中,「星星」的遙遠和「玫瑰」的坦率,就如直子和綠子一樣令他難以取捨。《春天情書》儘管不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卻是一次對此有趣的詮釋。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