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mattershklit

大阪舉坂本龍一紀念大展 重現18歲時音樂悸動 東京另設圖書館揭閱讀珍藏

展覽將以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為時空起點,深入探索這段經歷如何成為坂本龍一創作生涯的「概念骨架」,並期望將他當年的所見所感,傳遞給新世代的創作者。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黃昏時分,船一班又一班接載離開和回來的人,他們都在歸家的路上,外面的人回來了,這裏的人回去了。在家看海的鏡頭不斷堆疊著,密密麻麻地勾勒出我對家的記憶。

《F1 電影》——市井「哲學眼」如是觀

《F1》的魅力,恐怕不單是賽車場的血脈賁張,或者老畢過氣的俊帥長相,應該還有底層這個人生共情——此生有幸來個「第二次」。

讀詩筆記——淺談羅伯特. 哈斯〈在拉貢尼塔斯沉思〉

詩所追求的崇高、神聖和美未必在詞語和概念裡,也許卻在現實中存在的水果檔、菜市場、茶餐廳、補習社、小公園裡躺著的菲傭身上。

韓國Z世代掀「Text Hip」熱潮! 閱讀成時尚生活風 單純跟風還是文藝復興?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年輕受訪者認同「記錄並分享閱讀是一種時尚的行為」。

香港夢醒後,城市的萬家有情而無語:專訪詩人陳滅談《離亂經》

「像是一場通靈,你透過這些詩,與我、與40年來的香港對話。」

「水生土長」嘅大澳

澳洲譯者三十年後重遊大澳:全廣東話書寫文化觀察「體驗到同生活本質有關嘅滋味。」

鳳園變形記

如果蝜蝂可以選擇自己要背負甚麼,即使承重至腰板折斷,也是幸福的,而倘若到了從心所欲可逾矩的境界,也很幸福,因為牠已經承受太多,世界會對牠寬容的。

重繪、陰森、迷霧——韓麗珠的《裸山》氛圍

在這裡就看到一組概念的對撞:應該隱藏的政治道德,還有應該誠實書寫的美學道德。在巨型的撞擊過後,小說的命名以及覆蓋在這裡成為一條命定的出路。一條逃逸線。一種香港文學的演化。

濱口龍介新戲《All of a Sudden》開拍 首度遠赴法國取景 探究病痛與生死邊界

濱口龍介曾表示,《病情突然惡化》一書讓他「深受感動」,這是執導《Drive My Car》之後唯一引起他興趣的合作邀約,繼而促使他連續兩年往返法國,舉辦工作坊並與當地演員合作開發劇本。

談劉以鬯〈借來的理論與技巧〉如何影響創作

「『理論』並不意味著抽象,而是意味著反思,某種轉向其自身的東西。一種轉向其自身的話語,正是憑藉這一事實而成為理論。」劉以鬯強調的是找到自己的理論,從而與時代接軌,創作屬於具中國特色的作品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死神來了6》中的死亡次序,是根據親緣譜系,由長及幼,也是一種時間性。從死亡次序上來説,知道死神會來,那是時間性;但當死神真的來了,那卻是空間性的。

號稱「AI版Netflix」登場!輸入關鍵字生成自創劇集 將成未來趨勢?

「現在他們可以輸入數個關鍵字就能創作出新的劇集,用一張照片就能變成劇中角色。相信未來五年,我們將與娛樂之間的關係會完全不同。」

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終於有一套書,可以將大和小之間的幽微辯證,將盧瑋鑾教授和小思老師結合在一起,而且做到郁達夫所說的『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散文境界。」

慧翠道憶胡鴻烈校監:這是只屬於某個逝去時代的樹仁故事

在這個講求功利的時代,有兩個人擇善固執,所以四十多年來很多莘莘學子有機會向自己的夢想繼續前進,到最後證明兩老當年被認為是愚蠢的決定是對的,所以兩老被稱為獅子山下的愚公。

三島由紀夫誕辰百週年 日本舉雙展覽紀念 法文手稿首度曝光!

他對肉體及精神上有著「絕美」的追求,並在作品中凝練出日本古典主義與希臘古典主義的美學,從生與死、美與醜、精神與肉體的極端中挖掘出人性之實相。

香港諷刺漫畫––女性創作者的雙重反叛和障礙

女性創作者對幽默和諷刺的使用,則天然具有雙重的撼動意味——對既有話語,同時針對主流的性別規訓發起攻勢......從 1960 年代開始,仍有女性創作者奮力掙脫重重框架,描畫出別樣的諷刺漫畫。

跑山、觀海、再挖掘——專訪詩人孔銘隆:「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

「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有人會聽見你的聲音,然後發出回聲。」

《罪人們》:象徵、反基督與弱弱相殘

《罪》裡頭的吸血鬼群體,不僅是反基督的,也是被壓迫的群體,但他們也仍是迫害了黑人的群體,即便無論是吸血鬼群體或是黑人群體都是被這個更大的體制給壓迫著的。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粵劇音樂再不只是為唱腔「拍和」至及排場,也作為粵劇表演中的過場音樂、氣氛的襯托等。至於粵劇音樂應該以怎樣的形式才最適合現代的粵劇表演呢?粵劇音樂應朝那個方向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