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留意各種故事背後的意圖,讀葛拉威爾《暗黑引爆點:小事件如何燎原成大災難?》

幸福說書人雞蛋哥
·
·
IPFS
·

這本書揭示「社會工程」如何偷偷改變美國樣貌,原來「引爆點」是可以被操控的。

葛拉威爾的新書《暗黑引爆點》是繼《異數》(黃仁勳書單之一)之後,

我再次拜讀他的著作。


我蠻佩服他能大量引用不同領域的資料,

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連結在一起,

推論出真正的問題出在哪。


這樣的特質,或許跟他是記者出身有關。

記者對於資料的引證非常重視,
所以一些記者寫出的書往往是很精彩和很震撼的。

(題外話,有一位前美國記者羅莉.塞格爾Laurie Segall寫的《記者、科技與改變世界的怪胎們:從小魚變大鯊魚,CNN前資深記者與科技大老的華麗冒險》,這本也很好看,有機會再來分享心得)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是全球暢銷作家,

他的代表作《引爆趨勢》曾在《紐約時報》寫下暢銷榜425週的傳奇紀錄,

曾擔任《華盛頓郵報》商業與科技類別的記者多年,

是《紐約客》雜誌的撰稿人,上過TED演說,

目前經營「Revisionist History」(修正主義者歷史)的Podcast頻道,

他被《時代》雜誌評為百大影響力人物,

也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的美譽。

他的八本繁體書,全部都在時報出版。


在提到《暗黑引爆點》之前,

我先稍微提一下《引爆趨勢》這本書,

葛拉威爾提到「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這三者能促成正向的改變,比如讓青少年戒菸。

只要我們能意識到這三大原則,就能找到辦法去讓小事情觸發大改變,

接著我們才有機會解決社會問題。


💡「少數原則」指的是在特定的體系、過程,少數人才是關鍵,

只要掌握了關鍵少數,就有機會帶動流行趨勢。

💡「定著因素」:當我們改變傳達訊息的方式,訊息可能更有說服力,能在你腦海中發揮作用,影響你很長一段時間。

💡「環境力量」:從環境的力量顯示,人類對環境遠比表面上更加敏感。

書裡提出的「引爆點」觀念,成為商業界、行銷業界很流行的觀點。

如果你對行銷、如何創造流行很感興趣,推薦你讀讀《引爆趨勢》。

葛拉威爾這二十五年來不斷思考當年提出的「引爆點」還有什麼可能性?

他原本想在出版《引爆趨勢》二十五周年時,修訂一下這本書,寫著寫著,

乾脆寫出一本新書,也就是這本《暗黑引爆點》。


作者這次是聚焦在「引爆點」的黑暗面,揭露了「大背景故事」、「群體比例」、「超級傳播者」這三個因素如何成為社會流行病的催化劑。


💡「大背景故事」:作者用「林冠」,也就是森林最上層的那一片枝葉,來解釋什麼是「大背景故事」,林冠層的高度、密度、大小,足以影響在林地底部每一個物種的發展與行為。

你待的每一個社群,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具有傳染性。
很多時候,這些故事的影響力,會推動你去做一些事情。

不仔細去覺察,很難發現自己已被故事給影響。


💡「群體比例」:作者在這裡引用賓州大學戴蒙.森托拉教授《引領瘋潮》(時報出版)提到的一個概念,來解釋引爆點是個臨界點,某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看似不可動搖的東西,在一夕之間轉變為另一種東西的那一刻。

那我們要如何達到引爆點,或是改變事物的臨界點呢?
答案是「三分之一」。

如果你能控制一個群體的規模達到三分之一,引爆點就出現了。


💡「超級傳播者」:流行事物是由極少數人推動的。當你掌握了「超級傳播者」,就像野火肆虐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這使我們意識到,極少數人的胡作非為竟然足以造成巨大災難。


我數了一下這本書,葛拉威爾約引用14本書的資料或研究,

橫跨犯罪史、美國歷史、動物總論、公共衛生、教育、傳記、組織管理、社會議題等領域,

書中例子皆在美國發生,
因我還沒有讀完他全部的著作,

當我上網查他的書籍評價,

有網友說他所有的書都是寫美國例子,

讀者可以藉由他的系列著作對美國近年狀況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我Google他書中提到的例子,

比如搜尋「哈佛女子橄欖球」,我查到一張哈佛女子橄欖球隊的照片,

真的如書中所說的,某個皮膚的隊員特別多,7位有5位是白人膚色,

1位是亞裔、另一個是黑人。

明明全世界想進哈佛的人已這麼多,

為什麼哈佛要成立如此多的體育校隊?


另外我也順便搜尋書中提到的邁阿密洗錢案,主角Philip Esformes(菲利浦.艾斯弗梅斯)開的跑車Ferrari LaFerrari Aperta(法拉利馬王),

發現這輛馬王全世界限量210台。

為什麼邁阿密會成為美國的保險詐騙聖地?


葛拉威爾優異的說故事技巧,

或許是他每本書屢次成為暢銷書的最大推力之一。

他的方式有點類似脫口秀(更精準的詞彙:單口喜劇(stand up comedy)的表現手法)的call back

將故事、主題繞了一圈之後,再講回開頭的故事,給你一記回馬槍。
這個脫口秀界常用的手法,用來設計頭尾呼應的punch(笑點),

葛拉威爾是用來讓讀者上鉤,不斷將故事看下來的「鉤子」,

你必須讀到最後,才知道整個故事的完整樣貌。

據說《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也模仿他的寫作方式來寫書。


開頭的洛杉磯搶案,我讀到下巴快掉下來,

80年代搶案已經很多,到了90年代更糟糕。

當時美國有四分之一的搶案發生在洛杉磯


有一個叫「西山雙煞」雙人組合搶了某間富國銀行分行,

富國銀行將被搶走的金額跟媒體說,

竟然吸引更多匪徒搶銀行。


有個叫卡士柏的人留意到這個新聞,

他算過搶銀行比搶劫、闖空門等勾當還要賺錢,

他想避開搶銀行最大的關鍵:「親自走進銀行。」


於是他招募非常多人幫他搶銀行。

他有個犯罪夥伴C狗幫他找搶完銀行後的脫身用車,

他們甚至連13、14歲的孩子都招募。

90年代的劫車案大爆發,有一部分跟他們有關,

因為有很多銀行要搶,就需要很多車子。


逃脫用的車子會被拋棄,

幫他們搶銀行的組員會撤退到卡士柏的藏身處,

通常是汽車旅館。


他會支付非常少的酬勞,然後要他們滾出去。

這些搶匪有很高機率被警察逮捕,卡士柏並不在乎,

反正他一天到晚都在找人。


卡士柏花四年以「製作人」身分搶了一百七十五間銀行。

目前還是銀行搶案的世界紀錄。

因為卡士柏的作法讓大家知道搶銀行有多容易,有不少匪徒也跑來效仿,

銀行搶案在1992年來到最高峰,一年發生2641件。(對比1965年,全美共847家銀行被搶)

平均每45分鐘會發生一起搶案,最糟狀況一天有28間銀行遭殃。

發生在90年代的一系列洛杉磯銀行搶案,你可以以「傳染病」的概念來看待,卡士柏和他犯罪夥伴將搶案外包,放大犯罪的規模,這樣的傳染病就在洛杉磯流行起來。
社會流行病的堆動力,就是來自推波助瀾的極少數特例。

這些少數搶匪的誇張行徑,讓更多搶匪去模仿,成為有感染力的現象。

這邊再來一個題外話,書中有提到一位美國歷史上最知名的一位銀行搶劫犯Willie Sutton (威利·薩頓),有本原文書「Where the Money Was」在講他的故事。

(如果你不擅長讀外文書,搜尋「讀書e誌」,她將薩頓的原文書寫成讀書心得)


搶銀行只要幾分鐘,調查銀行搶案要花上數小時,搶案堆積如山,

聯邦調查局根本無力追查這麼多案件。


隨著卡士柏和他搭檔落網,洛杉磯在一年內的搶案降了三成,

搶銀行的熱潮成了桑田,搶案風潮如過眼雲煙。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卡士柏和他夥伴出獄了,還對好萊塢兜售他們的故事,

製片人和影壇高層完全不敢相信這是發生在洛杉磯的真人真事。


這時我們將焦點轉到這個「神奇的三分之一」:

哈佛與美國一些頂尖名校

用傑出運動項目招收表現優秀的體育生,

他們的用意就是要調控入學學生的多元性占比,

因為若是特定族群學生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可能會對整個校園文化產生巨大影響,

導致有錢白人學生不讀這些學校,

所以各類型學生的比例都必須巧妙控制

才能夠維持一種平衡。

讀到這裡,我其實蠻好奇,這些學校當初是如何發現「三分之一」的規律?


再來,我們稍微提一下我剛剛開頭提到的「邁阿密洗錢案」主角菲利浦.艾斯弗梅斯,

他們家族在外人眼中,是很有愛心的慈善猶太家族,

為何搬到了邁阿密以後,他竟然變成一個不擇手段的壞人呢?


葛拉威爾解釋邁阿密在1970年代還是個經濟上苦苦掙扎的南方小城。

而在1980年代發現了三件事,讓邁阿密搖身一變,脫胎換骨。

第一件事是毒品交易金流,南佛羅里達從大麻換成來自拉丁美洲的古柯鹼,
毒品賣家將邁阿密銀行體系變成壟斷毒品商機的共犯。

第二件事是這些販毒的黑錢引起的貪腐滲透刑事司法系統,警察開始黑吃黑,命案發生率開始狂飆,
其中一起命案引發黑人種族暴動,讓許多邁阿密白人往北邊城市奔逃。

加上1980年古巴強人卡斯楚開放國家邊界,古巴有將近十三萬人渡海抵達邁阿密,這樣非比尋常的人口移動發生,改變了邁阿密的人口組成。


這一連串的改變,將邁阿密以往建立的穩定力量給破壞,導致它成為保險詐騙聖地,書中舉了好幾個在邁阿密的詐騙故事,你讀了以後一定會驚訝這真的是發生在美國的事情嗎?


書中舉了非常多美國近年的例子,來說明美國許多社會流行病是被人暗中操控的,這樣的行為,我們稱為「社會工程」。

因這些人發現了引爆點可以被控制,引爆點變成一種誘惑,驅使人們暗中干預世界的運行。


書中還舉了一個例子,

美國超過九成的鴉片類藥物是由1%的超級核心醫生所開出的,

這些少數人大量浮濫、不斷開出鴉片類處方簽,影響了美國人的用藥行為,使美國人陷入史上最嚴重的用藥過量危機。


在這本書裡面,葛拉威爾沒有提供解答,

你讀了以後,

除了震驚、錯愕等情緒(有些故事太匪夷所思),

你可能也會覺得無論是哪一國的政治人物碰到書中提到的空氣汙染問題,

也難以處裡。


然後我們意識到原來有一些人已得知引爆點是可以被操控的,流行病是有規則的;

而這些「社會工程」,已經悄悄成為美國體制內的核心活動,只是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極少數人的作為,竟影響社會如此劇烈。

如果他們是不知情而去做,

或許還能被原諒;

但如果是刻意運用引爆點去做一些社會工程,

真的是令人不齒。


我想這本書提醒我們:

要小心別被動人的口號或刻意設計的故事給影響,

人類大腦很容易被欺騙,

一旦我們深陷這些「大背景故事」之中,

就容易被影響,

去做某些團體/某些人誘導我們去做的一些事而不自知。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利用「說故事」這件事,

去改變這個社會、這個世界。


我讀完《暗黑引爆點》後,又回頭去讀《引爆趨勢》,內容同樣精采,

如果這兩本書你都還沒讀過,建議可以兩本書一起讀,交叉比對如何使用「引爆點」,來引爆你想達成的正向改變,
以及思考如何防止墮入別人刻意設計的敘事陷阱?


如果你是喜歡故事的人,

希望你能找時間來讀讀葛拉威爾的書,

只要你將他書裡面所引述的關鍵字、科學家、論文,繼續搜尋、繼續伸延學習、繼續買書、繼續閱讀,從這之中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學習地圖。

這時你會明白什麼叫「學習的快樂」、「閱讀的樂趣」。

(另外還有一個樂趣是在不同的書發現這些作者同時引用一樣的研究或案例,有些研究真的是不斷在暢銷書出現)


對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這一篇也是故意模仿葛拉威爾寫作的方法?


葛拉威爾《暗黑引爆點》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

💡引爆點的復仇:

我們用來打造美好世界的同一批工具,也可以拿來對我們不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社會流行病的推動力,源自於推波助瀾的少數特例─有些人會在社會上扮演起被破格放大的角色,產生無比的影響力。

💡一款具有感染力的現象興起,然後像骨牌一樣一路往前倒,其動力來源是少數人的誇張行徑。

😮 「直升機爸媽已經不足以形容Philip Esformes。這傢伙是他媽的整個空軍。」

💡每個社群都有其自身的故事,而那些故事都具有自身的傳染性。

😮 這樣的一元文化非常罕見;多數自然系統的預設狀態為多樣性。一元文化通常只會在自然秩序被有意或無意打亂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例如一群富裕的父母聚集起來,打造完美反映他們追求成就與卓越決心的社區。

💡在整齊劃一的世界裡,你所犧牲掉的是韌性。在那兩張圖表所描繪的高中,如果校園裡眾多次文化中的某一個出了問題,感染很難擴散到其他任何次文化。學校裡的群體散得太開: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抗體,使得感染源很難橫行無阻地在全校之間流竄。

😮理查說他認識白楊林高中的校長,我問他校長對這樣的壓力有什麼看法。

「她說:『這些家長他媽的瘋了。』」

💡解決一元文化流行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一元文化。

💡流行病熱愛一元文化,但我們也是如此。事實上,我們有時候會煞費苦心地創造一元文化─儘管這樣做會將我們自己的孩子置於險境。

💡引爆點是個臨界點:某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看似不可動搖的東西,在一夕之間轉變為另一種東西的那一刻。

💡各式各樣的人都在從事這種社會工程─而他們並不總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坦承不諱。

💡當一個曾經微不足道的邊緣族群達到他們所加入群體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間,戲劇性的變化就會發生。

💡在某種情況下拿來施行不公義的工具,在另一種情況下卻能發揮正義的作用。

💡當與事者密謀行事,社會工程就會呈現出迥異的面貌。現在有太多這種隱藏背後的操縱行為正在進行,如果我們要維護機關的誠信,就需要察覺潛藏在表面之下的遊戲。

💡如果你想運用引爆點來設計一個社會結果,這就是你必須面對的抉擇。你得決定,為了捍衛一個數字,你願意做到什麼程度。你必須誠實面對你正在做的事。

💡如果你不認為社會工程已經悄悄成為美國體制內的核心活動,想必是因為你不夠用心!

💡引爆點的存在創造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驅使人們干預世界的運行。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非常困難的問題。我們如何平衡個人需求與群體需求?

💡我們所面對的許多社會問題都具有極端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極少數人發揮了所有「作用」。而當我說極少數時,我指的是非常、非常少的少數。

💡都市空氣污染是個完美的例子,說明問題由少數人造成,但我們卻把它當成全民問題來對待。

💡要從「全民問題」的立場過渡到認定「問題是由少數人造成的」,這樣的轉變確實非常困難。

💡科技將使我們有能力找出那些特殊的少數人是誰,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資訊?

💡不管抱持什麼意識形態,人們愈常看電視,意見愈容易趨向一致。當一大群人夜復一夜觀看相同的故事,這會將他們凝聚在一起。

💡電視上的故事塑造了人們思考的內容、談論的話題,還有他們重視和摒棄的事情。這樣的共同經驗非常強大,能徹底扭轉人們的觀點,以至於知道一個人看了多少電視,比知道他在上次選舉中投票給誰,更能有效預測他對當前時事的看法。

💡這就是說故事者的本事;他們可以改變大背景故事。


📚《暗黑引爆點》引用的書或資料:

1.Where the Money Was: The Memoirs of a Bank Robber. 出版者 ‏ : ‎ Broadway

2.Norco ’80: The True Story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Bank Robbery in American History. 原文出版社:Counterpoint LLC

3. Life Under Pressure: The Social Roots of Youth Suicide 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原文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Tears Of The Cheetah: And Other Tales From The Genetic Frontier. 原文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3PL

5.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 原文出版社:Mariner Books

6.The Year of Dangerous Days: Riots, Refugees, and Cocaine in Miami 1980. 原文出版社:37 Ink

7.The Holocaust in American Life. 原文出版社:Mariner Books

8.Where the Money Is: True Tales from the Bank Robbery Capital of the World. 原文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9.公司男女. 群學

10.完整的力量:百事公司傳奇執行長談工作、家庭和未來. 聯經出版公司

11.Where You Are Is Not Who You Are: A Memoir. 原文出版社:Amistad Press

12.引領瘋潮:七大策略,讓新觀念、新行為、新產品都能創造大流行. 時報出版

13.Critical Race Counterstories Along the Chicana/Chicano Educational Pipeline. 原文出版社:Routledge

1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行路

Contemporary Europe: A history. 出版者 ‏ : ‎ Prentice-Hall


🔖猜你喜歡:

1. 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 黑體文化

2.買進名校:特權與財富的遊戲,美國史上最大入學詐欺案. 聯經出版公司

3.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天下文化

4.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天下文化


#暗黑引爆點:小事件如何燎原成大災難?

#麥爾坎.葛拉威爾

#葛拉威爾

#引爆趨勢

#暗黑引爆點

#引爆點

#商業

#行銷

#流行

#改變

#催化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