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阿嬤
搬到新家後,垃圾量和回收物雖然只有兩人份,但存在感卻變強了,也許是因為垃圾車的時間固定,不能像住大樓可隨時拿到集中區域放置,也不會每天追垃圾車,於是累積在小小垃圾桶中的回收物存在感難以忽視。
習慣早餐喝豆漿的我們,平均一週就會製造出一到兩個嘉鄉豆腐的豆漿罐,住到新家沒多久就發現豆漿罐的累積速度快到可怕,已經有好多拿來再利用成為盆栽容器,但還是不斷地長出來。於是開始思考,要不要自己做豆漿呢?黃豆貴嗎?會不會很難還是很複雜?
上網查了之後發現做豆漿很簡單,於是採購果汁機和黃豆,按網路上的步驟試做了幾回。第一回成果感覺不錯,但味道稀了點,第二回、第三回慢慢調整比例,慢慢感覺越來越好喝。
第一批黃豆用完,發現傳統市場有裸買的攤位,不用外包裝也比超市便宜。這次更進階,加買了黑豆一起打,也繼續搜尋各種作法的細節:要先濾渣還是先煮再濾、泡豆子的水要留嗎、豆渣能怎麼運用......豆渣真是一個問題,每次做好豆漿就會產出一堆豆渣,感覺還有營養在上面,卻又沒有簡便的利用方法,目前只有灑在盆栽施肥、給蝸牛加菜(好像滿喜歡的),還找到一個將豆渣炒成素鬆的食譜,但還沒實作。
幾次做豆漿的過程中都會想起阿嬤
阿嬤會做許多料理,甚至一般會買現成的如饅頭、碗粿、芋圓等等的也會自己DIY,豆漿也包括在內。記得自己以前是不喝早餐店豆漿的,因為太甜、太稀、太難喝。雖然自己煮的豆漿Y都說好好喝,但我總不是很滿意,好想知道以前阿嬤都是怎麼做豆漿的,想知道她的比例和順序,努力回想了卻發現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完全不知道阿嬤是怎麼進行的,只知道我早上起床就已經有一鍋熱豆漿可以喝了。
我和Y合力做豆漿,看著用盡全力擠壓豆漿袋所濾出的豆漿好像有點少,便想著阿嬤是如何自己一人大清早做出一家六口份量的豆漿呢?一次我試著自己擠壓濾袋,發現真的很費勁,擠得手好痠還覺得沒把豆漿給擠乾淨,阿嬤到底有什麼神力?她又是怎麼處理豆渣的呢?
小時候跟著阿嬤上市場,挨在她身邊看她做菜,跟她一起看料理節目,但所謂阿嬤的味道我竟然一點都想不起來。曾經媽媽嚐了我做的菜說有阿嬤的味道,但我真的不記得那是什麼味道。國小時阿嬤幫我帶的便當,我也只記得餛飩麵跟壽司,但不記得味道、不記得壽司裡究竟包著什麼料讓我吃光光,阿嬤還笑我,壽司的飯量比平常的飯量還多,壽司吃得完但前一天的飯菜卻剩回來。
曾和姊姊聊起阿嬤的便當,她想起出社會後有一小段時間老家住,在隔壁城鎮工作時阿嬤也給她做便當。我回憶高中時每天的早餐——饅頭夾蛋,吃得我好膩。記得那時蛋餅正開始流行,看著同學早餐吃蛋餅我心生羨慕,還曾一度要阿嬤別幫我準備早餐,我也要買蛋餅吃。
從小家裡就很少外食,所以外食變成好好吃的東西。不記得阿嬤的味道,卻記得當阿嬤沒空時外婆為我帶的車站前雞肉飯好好吃。姊姊提起女兒小時候見保母為她的孩子送中午便當,也要求忙碌上班的姊姊幫她做便當。人真的總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而我現在,真的好想問問阿嬤,好喝的豆漿是怎麼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