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時間不可逆、焦慮難免 但「中年」正是重整腳步的大好時機!—《中年哲學》
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結果即成為了本書:《中年哲學》,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

對於「中年危機」,大概每個人的感受與解釋都會不太相同,尤其對於還未準備好進入「中年」的人來說,它或許是個還很遙遠的人生關卡。然而,相較於特定的年齡範圍,「中」所代表的或許其實只是「我們已經經歷了一些什麼、卻還沒有到結尾」的階段;從這層意義上延伸,學習面對「中年危機」,或許也將會任何年齡層的成年人都可能會面對的課題。
中年沒有明確年齡定義 給所有正走在「半路」的人們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是由MIT哲學教授Kieran Setiya所寫、關於「中年危機」的作品,藉由剖析中年常見的挫敗感、相對剝奪感、對過去的懊悔、對於存在意義的質疑,以及未來迷惘等負面情緒,希望以哲學的角度帶領讀者看見背後可能的運作心理機制、破解它們可能存在的盲點,並且找到面對「中年危機」的解方。介於哲學探討、工具書與心靈成長的交界,這本作品結合了抽象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性的指南,儘管哲學這項元素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卻也因此將帶給讀者不同的人生觀察角度。
當把重點放在對於人生的迷惘,而不是實際年齡後,以32歲的年紀來閱讀這本《中年哲學》,其實也可能是個再合適不過的時間點;但如果要說這本作品有什麼「療效」,或許從「哲學」兩個字就可以看出來,與其說是解決這個危機,它更像是藉由各種不同的思考機制,來學會與這些想法共處的方法。
從不同的思考邏輯 來突破中年帶來的焦慮
作為一個沒事就經常在思考人生的讀者,《中年哲學》的前半部分不算有太多啟發,包含「在懊悔時回想自己現在擁有的」、「不過度美化錯過的選項」,還有對於未來和死亡的不安等,其實都不是太讓人眼睛一亮的觀念。但在第六章〈活在當下〉這個名稱看似有點老套的部分,關於「終點性活動」與「無終點性活動」的探討,卻精確地擊中我最近幾年,明明就有很多事情在進行,卻總是會感到焦躁、焦慮與空虛的狀態。
儘管經歷過青年的莽撞、開始承擔責任,在感受到未來迷惘的同時,還是會忍不住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物產生傷感;就各種意義上來看,「中年」確實是個相對容易引發焦慮的階段,也因此或許更需要應對的哲學,讓我們能夠面對人生的下半場。但追根究底,「中年危機」本身其實沒有明確的年齡層定義,甚至是在社群軟體深入現代人的生活,各種比較與焦慮更容易出現的現代,過去被認為容易在「中年」出現的危機感,或許也已經滲入到各個年齡層當中,也因此《中年哲學》其實就像是副標所說的,適合所有正在「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