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ncheWu
【觀影筆記】必須看懂背後的含義 才能理解這部表面平淡到讓人懷疑的「私電影 」其實有多精彩—《日麗》
觀看《日麗》是個有趣的體驗,從片名開始到看完之後去尋找更深層的解析,整個過程與其說是看電影,更像是參加一場解謎活動,觀眾必須在那些明擺著有其他含義的畫面當中,嘗試去理解導演所想要傳達的訊息。

【閱讀筆記】你知道自己是誰嗎?從一個太魯閣族尋根經驗看見多元文化社會最核心的問題—《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
從表面上來看,《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是一位太魯閣族原住民覺醒的歷程,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些過去在制式教育當中的框架也將受到挑戰,尤其是當尊重多元價值成為主流論述,它也有助於讓我們理解所謂「尊重多元」所必須代表的意義。

【觀影筆記】畫面真的很好看 如果沒有最後那場硬要的衝突就更好了!—《荒野機器人》
比起科技與自然之間的差異,《荒野機器人》一開始吸引我的其實是藉由動畫來呈現出充滿色彩的大自然場面,雖然已經明確知道它一定是虛構的,卻還是深深被預告裡面呈現的美麗世界震撼。

【觀影筆記】這版旺卡太普通?我們本來就不該期待在「甜茶」身上看到強尼戴普—《旺卡》
在兒童電影相對重視的想像力與趣味性方面,《旺卡》的表現其實不算太差,眾多大咖演員的彩蛋演出,更多少彌補了主角表現張力不足所帶來的落差。

【閱讀筆記】她用五個親人的故事 說明種族歧視如何持續在美國南方「收割」黑人青年的生命—《我們收割的男人》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觀影筆記】終極戰士跨足動畫!不只畫面華麗還可以跨越時空「張飛打岳飛」?—《終極戰士:時空獵襲者》
這次的《終極戰士:時空獵襲者》,直接把電影分成三個不同階段,包含維京戰士、日本武士與二戰美軍戰機飛行員等,不同時空的組合,也混搭出另一種新的風貌。

【觀影筆記】走下神壇的爛尾續作?或許它只是證明了人們對瘋狂脫序的渴望—《小丑:雙重瘋狂》
在看完《小丑:雙重瘋狂》又重新把《小丑》看了一遍,而這樣複習過後我發現這個系列似乎不只是單純的電影,而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其中現實觀眾的反饋更印證了「小丑」在劇中想要表達對社會的批判與嘲諷。

【閱讀筆記】已經習慣用悲傷來面對離別的我們 或許都該讀一讀這本「青春成長小說」—《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雖然以校園為背景,主角也有不少「中二」特質,但書中卻有不少就連成人也會被觸動的橋段,而刻意添加的手語元素,也讓其中想要呈現的生死、離別議題有了深刻的呈現。

【觀影筆記】當音樂的亮點大過於電影本身 它或許暗示了Kpop的新未來?—《Kpop 獵魔女團》
就劇情來說普通,建立在善惡對抗與自我成長的故事架構,也並沒有太多的新意,但光是音樂與舞台呈現上,承繼了Kpop風格的《Kpop 獵魔女團》,就成功地完全抓住了觀眾的目光,甚至可以說是打破了對於傳統歌舞動畫片的框架。

【追劇筆記】你可能很難喜歡這個主角 但這部反派影集絕對完勝近期大部分的英雄作品—《企鵝人》
不論在外表或性格上都迥異於他人,奧茲從基本的設定上就註定不會是個討喜的角色,但隨著包含危機的持續、往事的回顧,雙向性的劇情延展,也會讓觀眾逐漸理解他所做的各種選擇,其實並不是毫無邏輯。

【閱讀筆記】如果曾經歷過同樣的愛情 就會懂「日復一日」是多麽精確的形容詞—《彼女的日復一日》
文字依舊精巧,但描寫的卻早已不是《青檸色時代》的天真浪漫,或者《金魚夜夢》中尋常的人情世故,而是一個更加晦暗的自己與一段見不得光的關係。

【追劇筆記】感覺像是「權力遊戲+星際大戰」 帶領觀眾進入比電影更複雜的沙丘世界觀—《沙丘:預言》
相較於《沙丘》系列電影類似「王子復仇記」、把劇情主要聚焦在主角保羅身上,《沙丘:預言》更接近於《冰與火之歌》的風格,以更加多元複雜的結構關係,呈現出帝國內部的政治角力。

【閱讀筆記】寫遊記也能寫到心坎裡 用一本大學指定閱讀了解什麼是「旅行文學」—《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最多是關於中國,也有的在台灣,甚至橫跨世界各地,儘管千禧年左右的內容早已經沒有辦法反映現在的實際的情景,但反而讓書中的內容有種時光隧道的感覺,而在那個網路還不太發達、允許人們迷路的時代,更能夠讓人重新反思旅行的本質。

【追劇筆記】傲慢、自大又有PTSD 看難搞警探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偵破懸案—《懸案解碼》
儘管以偵探劇為主題,其中卻也夾雜了面對創傷、家庭關係,以及執法人員所面臨的道德矛盾,這些議題彼此的化學效應,讓《懸案解碼》將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

【踅屏東】曾經屏東市區也有一條縱貫鐵路?!塵封30年的屏東人「糖鐵」記憶(二)
從19125年通車到1997年正式停駛,曾經阿緱糖鐵的風景,現在大概只能從一些老照片,以及邱才彥老師在它行駛最後一天所拍攝的紀錄片才能夠窺見,但不論是殘存的軌道遺跡,或者現在的街道地圖,其實多少都還是可以看出它曾經存在的證據。在這個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我也將會把重點放在現有軌道的尋訪與位置分享。

【閱讀筆記】如果喜歡契訶夫 就不能錯過這趟改變他創作人生的旅程 —《薩哈林島行旅》
長度大約三個月,他來到了遠東地區、與西伯利亞隔著海相望的偏遠島嶼,見證當地的殖民與流放社會;尤其在那個紀錄保存並不容易、也不夠受到重視的年代,他隨後完成的《薩哈林島行旅》,更成為後人理解這段歷史與當地的重要參考。

【觀影筆記】正要邁向「進步」的年代 兩代台灣女性的相愛與相殺—《油麻菜籽》
片名的「油麻菜籽」,被用來描述傳統對於女性生命的想像:「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她們並不期待擁有自己的思想,更不用說是擁有以自己為重心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框架之下,「秀琴」與「文惠」這對母女,也成為了整部電影的兩位主角。

【踅屏東】曾經屏東市區也有一條縱貫鐵路?!塵封30年的屏東人「糖鐵」記憶(一)
美功鐵道市集」是許多遊客到泰國必去的行程,應該以一定時速行駛、確保路線暢通的鐵路,不只緊挨著人聲鼎沸的市場,當火車經過時小販們熟練地收拾攤位讓道的奇觀,更會讓外地人嘖嘖稱奇。但身為一個在屏東市長大的屏東囡仔,對於這樣的場景與其說是新奇,更應該說是熟悉,因為在我小時候陪大人去市場買菜的記憶當中,就曾經出…

【閱讀筆記】不只短暫也是燦爛 從一位文字工作者的人生下半場看見名為「中年」的美妙風景—《煙火中年》
就一個還不算是正式踏入中年的讀者來說,余宜芳這本《煙火中年》也很有經驗談的意思了,雖然時代上還是有一段差距,但至少能夠讓人對於「中年」這件事情,有更多想像空間。

【閱讀筆記】從執著到斷捨離 李維菁與圖文創作者合作的大人繪本—《罐頭pickle!》
以文類來說,它大概算是一本繪本,整體的字數也遠少於李維菁其他的作品,但在與繪畫的配合之下,卻也彌補了文字的空缺,甚至是以更直接、輕鬆的方式,讓讀者看見另一個「李維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