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它們都該是台灣人的重要資產 卻成了國民黨能夠任意處置的私有物—《被消失的建築考》
曾經,臺灣留下了一批日產房屋,見證戰爭後的時代變遷;曾經,政黨使用的房屋充斥在你我身邊,但因過去的威權統治,使得這些地點的故事總是那麼神祕,卻又經常在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隨著轉型正義持續成為主流的共識,許多過去威權時代的惡行,也開始被揭發、檢討,甚至嘗試以補救的方式,企圖讓那些行徑所造成的傷害能夠被彌補,並且讓該負責的人能夠付出應有的代價。其中,在黨國不分的體制下衍生出的「不當黨產」,儘管經歷「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數年來的努力卻依舊難以完全追討,似乎也代表著台灣社會的轉型正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棟具有文化意義卻淪為「黨產」的建築
《被消失的建築考:從日治到民國,那些藏在檔案裡的日產建築20帖》是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策劃而成的作品,其中收錄了20個在二戰後,國民黨運用權勢與黨國一體的時局侵佔的知名建築;包含旅館、在台日本人的私有建物、公家機關等,它們原本都應該是國家能夠運用、保存的珍貴歷史,卻一棟棟落進國民黨的口袋,有的還被賤價出售,成為少數權貴圖利的工具。
就如同書名裡的「建築考」,或許是為了讓讀者了解這些建築的歷史價值,作者蘇尹崧與王惟聖花了滿多文字的篇幅,來考究這些建築的歷史,還有它們背後的故事。儘管它們有的因為過於私人,加上大部分的建物都已經改建,能夠帶給讀者的感受也相對薄弱,但那些歷史照片中不同於傳統「華國美學」的建築形式,還是能夠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台灣街頭曾經不同的風景。而關於它們如何被「劫收」的內容儘管不多,卻也足夠表達出「不當黨產」應該被處理的急迫性。
轉性正義的重要里程碑仍在進行中
就算不被「劫收」,它們還有可能存在到現今嗎?答案或許並不是那麼肯定,但這並不能作為容忍這些公有的財產,成為特定政黨資源的理由,尤其考量到這個政黨曾經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巨大傷害。不只是為了終結威權時代遺留至今的不正義,以及被清查後發現的巨大利益,這些理應被好好處理的轉型正義,如今仍受到極大反彈的現象,或許也正好證明了這些既得利益者從未好好反省,而「不當黨產」的追討又是為何該獲得台灣社會更廣泛的支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