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三天
來上海快三個月,我住公司宿舍,單人房,窗外是一條直直的梧桐路。房裡簡單:衣架、摺疊桌、兩個插座剛好夠用。早上刷牙會聽到樓下早餐店的油鍋聲,跟重慶不一樣,這裡的油炸味比較乾淨,像有人把邊邊角角擦過一次。住久了,我會做事,但不把心放下來。宿舍對我像暫存檔,最安全的用法,就是不要把重要檔案存進來。
昨晚我把「看情況」拆成三條:時間要夠、地點要安全、要能自然中斷。今天醒來,腦袋反而輕一點。以前我以為自己在保留彈性,實際上是讓自己亂飄。把條件寫清楚,行動就會變直。
中午前,我去公司附近的商場中庭踩點。玻璃屋頂下面有幾張木長椅,兩個出口、視野開、走道寬。
我站在陰影邊,估了一下從長椅走到地鐵口,大概一百五十步;到最近的電扶梯九十幾步。人潮有,但不擠。長椅和長椅中間隔一格,不會逼視。我拍了其中一張空椅子的照片,存在手機裡,命名「中庭長椅」。沒有傳給他,這只是我自己的預備方案。命名的重點是:不要靠情緒找路。
「中庭長椅」的意思,不是邀請,是保險。在心裡對齊它的用意:
空間:公共、明亮、出口清楚,隨時能走,不會留下誤會。
心理:給彼此一個可以停一下的台階,避免把話越拉越長。
故事:讓以後若還有的短見面,有個開始的落點。
下午他傳了一句:「今天的風把藍色吹得更輕。」他的語氣一向這樣,輕輕的,不把話說死。
我回:「收到。」白天只做確認,不延伸,也不開新話題。
傍晚在地鐵月台,兩班對向列車同時進站,風先撞到臉,大家自然退半步。我也退半步,讓自己站在既不靠近也不後退的點上。手機震了一下,他傳:「如果路線順,今天傍晚有沒有一個可以停一下的地方?」
我低頭看了行程,晚間臨時多了一個內部小會,即使抽空也會被擠得很緊;勉強見,時間壓力大。
我回:「可以,但今天時間不夠。改明天傍晚,書店附近的商場中庭那張長椅,六點如何?」
他回:「收到。明天傍晚六點,商場中庭長椅。」
晚上回宿舍,我把長椅照片加上日期和「明晚」。
備忘錄補一行:「規則1.1啟用:看情況=時間夠+地點安全+能自然中斷。見面改到明天,讓退場不尷尬。」
洗澡時,熱水把白天的邊緣沖平一點。吹頭髮我把風量調中,小小一陣,像把心裡那把散開的梧桐葉收回枝上。窗外風過去,葉面互相擦一下,聲音很薄,像有人用手指掠過頁角。我把窗簾留一指縫,讓夜裡的風自己找路進來,又自己出去。
燈關掉,房間安靜下來,樓下梧桐的影子被路燈輕輕推動,像低頭走路時衣角的擺動。今天做的事就到這裡,不往後拉,也不往前借。睡前我只把一句話放在心裡:明天六點,中庭長椅。放下手機,窗外梧桐葉刷過,像有人在說:夠了,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