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案場到展場,轉彎不轉向 —— 胡縉祥 Chin-Hsiang Hu
高中時期的胡縉祥就開始接觸 Visual Basic 和 Flash 網頁設計。當時他滿懷信心,以高超的網頁設計技能就能立足職場。後來,大學就讀資管系,以遊戲作為畢業製作,深深著迷於 Virtuos,一度立志成為遊戲設計師。然而,一次應徵遊戲設計工作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行業的要求遠高於預期,「角色的一個跳躍,都要去做精準的計算,他的移動。」這讓胡縉祥對於遊戲產業打了退堂鼓。
研究所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期間,胡縉祥學習了openFrameworks、C++、Processing 等工具,但當時的他依然迷茫,甚至用了五到七年才找到方向。正是這段看似浪費的時光,埋下了日後藝術創作的種子。他回憶:「如果只學某一個領域,你的視野就被限制了。但學了藝術之後,到不同國家展覽,跟不同的人合作,視野就完全打開了。」
胡縉祥特別感謝兩位人生中的重要導師。其一是研究所指導教授林佩淳,她帶領他認識藝術家圈子,一起前往波蘭、莫斯科等地展覽,這些經驗深刻影響了他的創作視野。另一位是知名新媒體藝術家 Zach Lieberman。在 2008 年的工作坊中,胡縉祥親眼目睹 Zach 現場 Live Coding 改進他的互動裝置,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藝術與技術融合的魔力。「我特別記得 Zach 說,寫程式要有詩意。」
大學畢業後,胡縉祥先後進入科碼公司,從網頁設計、互動裝置到體感裝置,不斷嘗試新的創意表現。當時他甚至用 Arduino 和網路控制板自己動手寫 DMX 控制器,實驗各種創意想法。2013 年,他獲得國美館駐村機會,才領悟到「我要做的是創作」。他也同時申請上荷蘭駐村,並從中觀察到藝術創作需要系統化運作——不能只靠一個人從無到有完成,而是需要 PM、藝術總監、程式開發、視覺開發等不同角色的協力。
2013 年離開科碼後,胡縉祥創立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最初他想透過開發硬體產品來支撐藝術創作,卻發現硬體成本驚人,因此決定轉向商業案件維持生計,包括半導體展覽、各類標案等。
至於創作媒材,黑川的作品看似涵蓋雷射、投影、粒子影像、風扇等五花八門的素材,但胡縉祥後來領悟到:「我們做的其實是光的敘事。」無論用什麼技術,核心是透過空間、光和音樂講述三到五分鐘的故事。
黑川成立至今約九年,團隊經歷了多輪更迭,直到後來他才明白:「要留空間讓員工犯錯,不只看他的現在,更要看他的未來,一起陪他成長。」他也開始建立系統化的技術文檔和交接流程,確保每一次團隊更換不至於丟失知識。同時規定每個戶外展場都必須配置 Wi-Fi、監控攝影機,讓他能遠端掌握展覽狀況,並提供完整的教育訓練和使用手冊。
胡縉祥也帶領團隊前往東京和大阪訪問,也親自向真鍋大肚、石橋素等大師請益。當時被商業案壓得喘不過氣的胡縉祥,詢問對方手上有幾個商業案在進行,對方透露身上同時進行著 20 至 25 個案件,且靠著商業案來維持團隊運作,才有餘力創作。這讓胡縉祥豁然開朗:「原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胡縉祥在分享中呈現了創意工具如何隨著時代進化。從 Flash 網頁到 Virtuos 遊戲引擎,再到如今的 LED 控制器、動態捕捉、AR 技術,每一次工具的更新都代表著創意可能性的擴展。他對 openFrameworks 有著特殊的懷念——儘管如今鮮少有人使用,他仍定期檢查該開源專案的 Github,發現每月都有更新,內心感到欣慰。
面對 AI 時代的來臨,胡縉祥認為更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變化。他用李小龍的名言「Be water my friend」來呼應自己的人生哲學——轉彎不轉向。就像河流會因地勢改變方向,但最終流向大海的方向不變,創意工作者也應在變化中保持核心價值,不困於既有的工具或框架。
結語:回頭檢視一路走來的歷程,胡縉祥經歷了工具的更迭、與敬仰的前輩學習、各樣案子的累積、和做自己藝術案的綻放。他以「若水」的概念作結尾,期待與會者能與他一起學習,如何「跟著 flow 走」,轉彎不轉向,即便工具改變,仍然可以走向心之所嚮往之處。他也透露,未來團隊會更朝向國際的方向發展 —— 也許是讓團隊本身更國際化,也許是更多跨國案,都值得胡縉祥自己和與會者一起拭目以待。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