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新聞】AI 藝術家同時被視為「建設者」及「破壞者」
AI 快速進入藝術創作場域,有人視之為重建未來的工具,有人則認為它將摧毀創作的本質。但在極端對立的敘事之外,藝術家透過作品提供我們思辨與感受的空間。他們在科技的裂縫中創造新語言,不是為了解答,而是引導人們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面對恐懼與希望並存的複雜現實。

【快報】7/7 - 7/18 新聞回顧Grok 推出虛擬伴侶 威尼斯「舞蹈雙年展」登場
🔹 PicLumen AI發起《Everyday Giant》,展現創作能量🔹 英國文化協會報告:藝術家正引領科技未來🔹 IEEE AIART Gallery 展出 AI 藝術創作的未來想像🔹 威尼斯「舞蹈雙年展」登場,探索神話與未來🔹 Grok 推出 AI 虛擬伴侶,政治、18 禁皆可聊?

【新聞】AI 展覽《無限影像》:代碼與想像的生成藝術之旅
托萊多藝術博物館即將於 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1 月 30 日推出生成藝術展《Infinite Images: The Art of Algorithms》,由數位藝術策展人 Julia Kaganskiy 策劃。本展覽將展出 24 位藝術家的作品,探索從早期手繪指令到現代 AI 圖像生成的歷程,並深入呈現生成藝術如何結合系統邏輯與創意,挑戰觀者對於創作本質的理解。

從街道到身體:洪譽豪的藝術創作歷程
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系列講座第三場,進行了兩段精彩的分享,由何理互動設計共同創辦人暨藝術魏子菁與新媒體藝術家洪譽豪,以「將敘事作為方法:從創作練習到城市重構」為題,帶來工作、教育、創作現場的對談。以下節錄由洪譽豪帶來的精采分享。

避免單點式創作,如何延續作品生命 — 魏子菁
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系列講座第三場,進行了兩段精彩的分享,由何理互動設計共同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魏子菁與新媒體藝術家洪譽豪,以「將敘事作為方法:從創作練習到城市重構」為題,帶來工作、教育、創作現場的對談。以下節錄由魏子菁以及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分享。

【新聞】AI 影像《Total Pixel Space》像素空間中的寧靜不安
這部在 2025 年 AIFF 贏得大獎的 9 分鐘短片,並非依賴情節,而是以視覺與意念拆解「萬象皆可被拍下、存在」的哲思,讓觀者感受到創作與時間的重塑方式,既奇異又微妙,也讓人重新思考影像與現實的關係。

【快報】6/23 - 7/4 新聞回顧fxhash 推出藝術幣 Bright Data 打贏 Meta
🔹 fxhash 推出藝術幣,開啟新經濟系統🔹 ArtMeta 進駐巴塞爾舊城街區,打造數位藝術盛會🔹 SuperRare 新空間「Offline」登場,擴展數位藝術🔹 Bright Data 打贏 Musk 和 Meta,推出 $1 億 AI 平台🔹 AI 藝術挑戰成熱潮,《Everyday Giant》突顯創意能量

【新聞】Erik Swahn 將於七月推出光影美學新作《Inside Soma》
🔹藝術界線的消解:生成藝術與當代藝術無分界 Erik Swahn在訪談中提出震撼性觀點:「我越來越不相信生成藝術和其他當代藝術之間存在分離。」他認為電腦藝術並非始於電腦,生成藝術也不是從生成藝術概念開始,這些都是同一件事的一部分。Swahn強調,他創作的作品雖然是2025年的產物,但同樣可能屬於1925年,藝術史中並不存在真正的前進與後退,一…

透過程式編織生成藝術的新篇章 – Anna Lucia Goense 的藝術實踐
Anna Lucia Goense 的藝術實踐建立在一個令人矚目的發現之上:傳統針線工藝與現代電腦編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結構性關聯。她以其獨特的跨領域視角,揭示了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創作領域的共同本質——二進位系統的邏輯。

【新聞】麻省理工學生用 AI修復文藝復興畫作,只需短短三小時
人工修復畫作往往費時費工,僅限經典名畫才能負擔修復成本。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機械工程學生 Alex Kachkine 開發出全新 AI 技術,將受損畫作快速掃描、分析並重建,只需數小時即可完成數位與實體修復,為藝術保存帶來革命性突破。

【新聞】音樂產業不封殺 AI 歌曲,改用技術「標記管理」
面對生成式 AI 大量湧入音樂市場,傳統唱片公司與平台早已意識到「封殺」無效,轉而投入建立從源頭追蹤到分潤管理的基礎建設。這場轉向代表著產業邁入一個全新階段:不再排斥 AI,而是學習如何與之共存。

【快報】6/11 - 6/20 新聞回顧|Midjourney 捲入版權風波 穩定幣概念股狂飆
🔹 ABS 數位藝術獎揭曉,探討勞動與身分的未來🔹 Midjourney 捲入版權風波,迪士尼與環球提告侵權角色🔹 YouTube Shorts 今夏導入 Veo 3,強化 AI 影片生成功能🔹 穩定幣概念股狂飆!Coinbase、Circle受惠美國新法案🔹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實驗 AI 摘要文字,引發爭議

Art, Design & Code:從工程師到創意技術人,那些我從沒想過會做的事 — 陳秋皓 Harry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第二場講座,分別由侯憲瑋 Patrick 和陳秋皓 Harry 帶來兩段精彩的分享。Patrick 是 Luxmin 的技術總監,同時也是工作室共同創辦人;Harry 則是軟體工程師背景出身的新媒體藝術家。以下節錄第二場的下半場,由 Harry 和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對談。

AI 技術在互動創作中的多重角色 — Patrick 侯憲瑋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第二場講座,分別由侯憲瑋 Patrick 和陳秋皓 Harry 帶來兩段精彩的分享。Patrick 是 Luxmin 的技術總監,同時也是工作室共同創辦人;Harry 則是軟體工程師背景出身的新媒體藝術家。以下節錄由 Patrick 以及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對談。

【新聞】修圖到失真?Gretchen Andrew揭開社群審美迷思
美國藝術家 Gretchen Andrew 正在紐約展出最新系列《Facetune Portraits: Universal Beauty》,她以 AI 技術重構選美皇后的肖像,揭露社群媒體上那些看似「完美」實則扭曲的美感標準。透過畫布上的潦草筆觸與扭曲輪廓,Andrew 挑戰人們對「美」的想像,也讓我們重新省思數位修圖背後,那些不被看見的心理痕跡。

【快報】5/26 - 6/6 新聞回顧ChatGPT 接軌雲端與 Dropbox 日本探測器登月
🔹 NFC Summit 重返里斯本,聚焦文化與真實連結🔹 澳洲通信博物館與 AI 共創未來通信裝置🔹 Yuga Labs 出售 Moonbirds IP,專注發展核心項目🔹 ChatGPT 接軌雲端,企業用戶突破 300 萬🔹 日本 ispace 探測器今晨登月,有望創下民企紀錄

【新聞】Art Blocks × OpenSea 藝術駐村再啟,Manuel Lariño 展開沙漠創作之旅
Art Blocks 與 OpenSea 宣布生成藝術家 Manuel Lariño 為本屆駐村計畫第二位藝術家。6 月起,他將於德州 Marfa 駐留四週,沉浸於當地藝術氛圍中,開展一項全新生成藝術計畫,並於駐村結束後向社群發表創作成果。

生物設計好好玩 — 黃宜品
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系列講座第二場,進行了三段精彩的分享,分別由 AIGC 領域探索者暨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 高捷、和同樣來自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專任講師 — 黃宜品、以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 — 江振維,三位以「人工智慧巨浪掀起的新新石器時代」為題,帶來第一手教學與研究分…

人工智慧巨浪掀起的新新石器時代 — 江振維
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系列講座第二場,進行了三段精彩的分享,分別由 AIGC 領域探索者暨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 高捷、和同樣來自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專任講師 — 黃宜品、以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 — 江振維,三位以「人工智慧巨浪掀起的新新石器時代」為題,帶來第一手教學與研究分…

【新聞】人工智慧與藝術創作:重新定義 21 世紀的作者身份
在過去十年間,人工智慧已從實驗室走向創作現場,成為藝術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圖像生成模型如 DALL·E、Midjourney,到音樂 AI AIVA、語言模型 ChatGPT,AI 不僅模仿人類創作,更逐漸成為創意的合作者。這場技術革命引發了關於創造力本質與作者身份的深刻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