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AI 藝術家同時被視為「建設者」及「破壞者」
IPFS

🔹 建構者:用 AI 共創人機新敘事
建構型藝術家視 AI 為創作夥伴,不只是操作技術,而是探索人機之間的關係。像 Sougwen Chung 就以腦波與動作控制機械臂,與自己共同繪畫,展現身體、記憶與科技交錯的創作過程。她將 AI 訓練成自己動作的延伸,透過合作展現希望與詩意,思索人性與技術的邊界。這種實驗回應了人們對未來的想像,也重構「創作者」的定義。
🔹 破壞者:揭露科技背後的權力結構
破壞型藝術家關注的不只是技術可能性,更質疑它背後的資源剝削、數據濫用與美感標準化。像 Hito Steyerl 利用 AI 想像能治癒科技成癮的植物,反諷當前的科技狂熱。她指出,科技實驗常以社會為代價,將風險轉嫁給大眾,卻將利潤私有化。藝術在此成為解構工具,揭開技術光環背後的陰影,強調批判與倫理的重要性。
🔹 拆與建並行:在矛盾中尋找創作張力
藝術創作並非只能選擇「建構」或「破壞」。許多藝術家在兩者之間游走,透過創作探索人機關係的曖昧地帶。Sougwen Chung 提出:「我們是否能同時擁有恐懼與希望?」這樣的提問成為創作動力。藝術不再是逃避現實的理想國,也非單純控訴的抗議,而是在混亂中留下一道縫隙,讓人得以反思、參與與想像。破與立,可能正是當代創作的必要並存狀態。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