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單點式創作,如何延續作品生命 — 魏子菁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IPFS
·
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系列講座第三場,進行了兩段精彩的分享,由何理互動設計共同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魏子菁與新媒體藝術家洪譽豪,以「將敘事作為方法:從創作練習到城市重構」為題,帶來工作、教育、創作現場的對談。以下節錄由魏子菁以及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分享。
魏子菁於科技藝術教育協會講座分享。(圖片來源:二三設計)

魏:今天我想要分享的,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談談如何把抽象主旨的作品,賣給商業客戶。第二個主題想要分享,如何延續作品的生命。

我們是何理互動,是三個人合夥,現在是 13 個人的團隊。我們賣的東西相對來說抽象,但發揮的空間比較大。

我們曾經在累積了一定作品後,梳理了我們的脈絡。「未來、自然、共生」是我們討論出我們關注的主題。那我們通常有個需求來敲門後,我們會先去與客戶對焦。通常是他們有個空間沒有辦法被滿足,但又不適合放家具,因此找上我們。

扉花。(圖片來源:何理互動)

介紹今天要提的第一個作品,「扉花」。2018 年時候,客戶在台東蓋了一座綠建築,他們說明,希望這房子是一個室內通風,不用開冷氣,又可以永久居住的地方。我們從這個概念去發想,這房子能不能夠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生命體?我們提煉出了「永恆」的概念,也去尋找東西方,代表永恆概念的圖騰,他們是如何規律重複講述永恆的概念,最後設計出扉花這個作品。

作品影片連結:vimeo.com/368204274

我們給予了花朵四季的規律,他們會照著特定的順序開花與關閉。花朵的設計也有參考南胡大安的杜鵑。這個作品設計前前後後也花了兩年的時間。

風盛。(圖片來源:何理互動)

另外一個作品是「風盛」。它是一個創客(makers)大樓的裝置藝術作品。客戶老闆本身非常地熱愛金屬,我們與他討論之後定義出這個作品要呈現出「共創與循環」的概念。我們順著這些關鍵字去發散,做出了螺旋型的形體往上延伸。每一個小裝置是一個六角形的花,這花的細部設計包含兩面是不同的紋路,那時候花了很多氣力去討論,最後是用列印的呈現。

我們為了符合創客的精神,還留了一些空間給客戶,讓他們可以編寫程式控制這個機制,讓客戶未來可以辦一些比賽給創客們。

海境。(圖片來源:何理互動)

我們做了許多的作品,但是後來會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首單即終單。這些作品很難被延續,常常作品與作品之間也沒有關聯。我們除了找出我們的核心精神之外,也嘗試讓作品延續。

扉花的作法,是除了有讓一些來詢問的設計師單獨買花朵裝置之外,這幾年我們也做了縮小的版本,但是依舊維持住「永恆」的概念。改版的作品也有受到幾位藏家的收藏。

另一個案例是「海境」。最早我們是放置在基隆海邊的一裝置藝術,他會有燈的變化,並且蒐集風力的資訊。後來作品我們透過文字的梳理去報獎,就有得到瑞士和義大利的獎項。威尼斯的建築雙年展認為,我們的主題很符合他們想要談的風力城市主題,因此邀請作品去放在歷史建築中展出,目前規劃展半年。

我們也不想停在這裡。那因為作品在不同地方展出,也蒐集了不同地方實地的風力資訊。在因 緣際會下認識一個聲音團隊,他們很擅長利用實地資訊做作品。跟他們討論後也激發我們的不同想法,因此寫了一個計畫投文化部,希望可以做成一個展覽,讓觀眾走進作品後,可以運算出預測未來風場,讓整體體驗感更加完整。

這些都是我們近年轉換想法,希望讓作品生命延續,所延伸出的可能性。

結語:魏子菁與團隊在十多年的創作歷程中,經過不同階段的想法轉變,最早偏向單點的創作,後來經過梳理找出團隊的核心主軸。也透過報獎、作品改版、移展、延伸等方式,讓作品可以拉長生命。

延伸閱讀:www.whyixd.com/chann...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