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音樂產業不封殺 AI 歌曲,改用技術「標記管理」
IPFS

🔹AI 偵測技術,從上傳當下就介入
YouTube、Deezer 等平台已導入內部偵測系統,能在音檔上傳時辨識是否為 AI 生成,並根據內容特徵調整演算法推薦權重。像 Vermillio 開發的 TraceID 技術,甚至能拆解歌曲細節(如旋律、語氣)找出 AI 模仿片段,並標記於中繼資料中,為後續授權與分潤鋪路。
🔹從訓練資料源頭追蹤 AI 歌曲來源
Musical AI 等公司更進一步,建立能從模型訓練階段即追蹤創作素材的系統,藉此評估新曲與既有作品的「創意重疊度」,不只辨識抄襲,也讓未來授權可根據「創意貢獻度」精算。這種由內而外的基礎建設,目標不再是封鎖,而是替 AI 歌曲打造可控又可商用的流通路徑。
🔹未來關鍵:讓標記與授權自動化
隨著生成音樂數量激增,業界正朝向一套「即時偵測、自動標記、自動授權」的流程邁進。像 Vermillio 預估,透過自動化的 AI 曲目授權機制,市場將在 2025 年成長至 100 億美元規模。產業的核心不再是控訴誰抄襲誰,而是提前設計好「怎麼收費、怎麼分潤」的遊戲規則。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