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作貼近本能與靈感:TouchDesigner 在藝術與設計中的視角 — 蔡秉樺 Kidd

這次的簡報,蔡秉樺首先介紹程式創作的工具,再介紹 TouchDesigner,他怎麼從文字的程式轉到節點式的程式,最後是怎麼應用它,還有教育的部分。
首先蔡秉樺認為,互動藝術其實不用真的說特別漂亮,它其實在玩的就是人怎麼跟作品來做呼應。像是,他很喜歡 Golden Lavine 跟 Zach Lieberman 做的作品,很簡單,會讓人會心一笑。
最早,他是用 Processing 創作與教學,後來是加入 p5.js 教學,接觸 TouchDesigner 後從創作到教學都應用。蔡秉樺認為,TouchDesigner 有許多的強項,像是一個大集合,可以將許多軟體的強項結合。它也和那種文字式的程式不一樣,它一個元件就是一個功能,又可以及時渲染,不需要做一個執行檔,就可以及時預覽。
此外,TouchDesigner 也有高彈性的資料輸入與輸出,以及保有程式編寫的特性,它支援 Python 的腳本支援,所以要做延伸的擴充功能。
總歸來說,這式軟體迭代的一個特性,它們都會進化然後越來越好用。接下來蔡秉樺介紹兩個團隊,一個是 404.zero,一個是 WHITEvoid,都是很擅長使用 TouchDesigner。
接著,蔡秉樺分享為什麼從文字式轉到節點式,約莫五年前的在同個場合的講題,是鼓勵成為一個 coder 使用 code,現在他要來打臉自己。
回顧過往作品,《虫聚》是使用程式去模擬生物的動態。《重光陣列》也是 Processing 做的。
蔡秉樺認為,安裝一個 sensor 去輸入觀眾的行為,或是現場的環境,或是在網路上撈一些資料,最重要是它要做什麼事情。它還是需要有一個演算法,把這個演算法變成好玩的東西,它才會形成這個程式的創作。
所以誰可以更有效,更有詩意地處理這個數據,他就會視為它就是最有潛力,最友善的創作夥伴。這就是為什麼要選擇 TouchDesigner 的原因。
蔡秉樺提及,要 shout out to 黃新,因為黃新之前有提及,創作者的程式是帶不走的。換句話說,程式語言都是一樣的,可以移動到不同的平台上。
若今天想要當一個新媒體藝術家的 Top,當然不可能只用 TouchDesigner 提供的工具。一定要自己寫出一些厲害的東西,才可以有辦法成為 Top。所以真正厲害的就會去玩 GLSL 這種高階著色語言。像是 Vincen Houzet,他其實就做了這件事情,他現在在 YouTube也有在教怎麼寫這個 GLSL。這是在 TouchDesigner 裡做不到的。
觀看作品《Lost》:www.dadunfae.taichun...
《風之形》、《Lost》,都是蔡秉樺用 TouchDesigner 做的。他認為,現在的人真的非常幸福,如果要做這樣的內容,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去串這些內容。這件事情應該才是新媒體衛藝術家要做的,不要花太多時間去做技術的串接。
最後是教育的部分,一開始蔡秉樺在咖啡廳做教學,後來發現很多人碰到程式就卡關了,創意就會被範例程式給限制。但是蔡秉樺認為創作應該要忠於自我,且盡可能的自由奔放。他開始教 TouchDesigner 之後,學生族群變得廣泛了,產業設計、動畫、表演、舞台、科技、燈光、建築,通通都有。

最後再次呼應 Harry 上次帶的圖,其實蔡秉樺是從黃新那取得。關於這個產業的分布,蔡秉樺教的這些人,其實他們就來自於這些產業,也都需要一些新的科技。只是早期他們不知道要用什麼去做創作,現在看起來 TouchDesigner 的確是有幫助到這些人。
最後蔡秉樺也分享一個教學資訊,之後 BLND 會開五天的工作坊,讓人感受 TouchDesigner 的美好。蔡秉樺也跟大家分享,他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有天在 TouchDesigner 使用 Prompt。雖然是夢到的,但是有可能以後是會發生的。

結語
Kidd 自己擁有程式的編寫基礎,遇上 TouchDesigner 工具之後,創作變得更加靈活。他也大力做教育推廣,讓更多人也可以使用這個工具。如他認為的,未來也有可能這個工具會有 prompt 的功能,為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
★ CMG #24 已於 7 月 3 日結束,下一場 CMG #25 預計於 7 月 31 日登場。報名連結:pse.is/7xkzxx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