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與模式:演算法作曲的原理與實踐 — 曾奎紋

曾奎紋首先簡介了自己的工作歷程。他大約是八、九年前開始工作,都是跟聲音、音樂、工程有關係,從硬體設計、電路設計、電路生產、然後硬體、音響、耳機、Soundbar的開發,到比較抽象的軟體,或是 DSP 的架構、數學、神經網路模型,跟聲音有關的產品都有做過。無聊的時候,他也會自己設計一些小樂器。目前在一間叫做 WAVES Audio,專門做 Plugin 的公司服務。
曾奎紋提及,這場分享要來介紹演算法作曲,不包含 Diffusion 和 Suno,著重在更簡單的,幾何一點的演算法音樂。如果對 Diffusion 有興趣,建議可以直接搜尋李弘毅老師的 Youtube,可以看到更多。
首先介紹中世紀,音樂家很常用擲骰子,隨機的方式來作曲。舉例來說,莫札特就曾經寫了同個調性且風格相似幾個小節的旋律,接著擲骰子來決定這些小節的順序。變化的方式包含讓骰子有 9 面、12 面。在現代音樂裡,曾經創作無音符的《4分33秒》的音樂家 John Cage,曾經使用過易經的 64 個卦,跟音符的特性做結合。就是這些卦象有個衍生的過程,衍生出來的東西再去對應音符。
曾奎紋再繼續介紹,Iannis Xenakis 是一個希臘作曲家,他曾經有一個作品是,把樂器視為空氣的粒子,這些粒子利用數學的布朗運動(編註:微小粒子或者顆粒在流體中做的無規則運動),讓這些粒子去撞擊,撞擊後它會有一個方向,再把這些方向畫成軌跡,這軌跡就成了樂譜。
接著是「phase」相位錯技法。最經典的就是 Steve Reich。
影片中的白色點就是要拍手的地方,每隔一個小節,白色點就會跑到左邊一格。
曾奎紋告訴觀眾,請各位已經可以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如果自己有一個想法或是對數學有一個想法,其實可以開始思考,要調變的這個對象的尺度在哪。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是他會繼續用更多例子來示範,如果懂一個小技巧,要怎麼樣繼續在這個尺度上進行操作。
曾奎紋繼續介紹一個舞蹈作品,它是有兩個盤帶機,一個稍微快一點,一個稍微慢一點,隨著音樂到中段,會產生一種 Phasing 的效果。可以看看舞蹈家以 Steve Reich 的《Come Out》做的作品:
在 1960、1970 很流行一種叫做極為主義的東西,許多音樂家像是 Philip Glass、Terry Riley 、Steve Reich 都是美國極為主義時期,很有名的作曲家音樂家。Terry Riley 其中一個作品,就是他找很多樂器,都是同一份樂譜,各樂器可以決定什麼時候進來,一個小結要重複幾次,但都是同一份樂譜:
接下來,介紹一位作曲家 Brian Eno,他原本是一個搖滾樂手,後來做了環境音樂 Ambient Music,就是有一個很有名的作品叫做 Music for Airport。他希望這個音樂可以在公共環境像是機場、車站、公家單位播放。請參考外導文章中,Music for Airports 同心圓撥放器。在這個同心圓中,有個觸發點,每個聲音抵達時候就會發出聲音,原理大概是這樣。
那剛剛講了機率、講了相位作曲,那曾奎紋介紹了歐基理德的序列。他提及,可以用這個小程式來做實驗。這裡可以決定兩個參數,一個是步長,也就是一個小結幾拍,第二個參數是設定被觸發幾次。那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是有運用歐基里德的輾轉相除法,去取得餘數,再去和步長做加總。
接下來,曾奎紋給大家看一些他自己做的東西。他用 SuperCollider 加上 Max 做了一些作品。(註記:請參考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完整影片,觀看曾奎紋的創作)
接著再介紹一個演算法,也就是馬可夫鏈。他可以應用在一個音符出現後,下一個音符該出現什麼音符,用機率決定。另外,節奏也可以用馬可夫鏈決定。最後再跟大家介紹一個演算法,L system。但這次不是用在畫樹、畫葉子,而是用在生成節奏。曾奎紋分享,有時候自己玩一玩這些東西,就會一個下午過去。
最最最後,想要再介紹大家更多不可理喻的模式。不可理喻的模式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無論是一個 pattern、一個模型或是一個數學的一個公式,它其實都可以被音樂化。 覺得最有名的一個最經典的範例,就是植物。
他曾經看過一個案例,就是在葉子上裝一組感應器,偵測葉子的液壓。那這時候帶一點批判性思考的話,那意義不在於植物發出來的電壓或是那個感應器偵測出來的東西,而是怎麼去設置、組態,將隨機而雜亂的 synthesizer 變成一個東西。只是說觸發這個東西的,是一個 random。可以貼在一隻貓、一隻狗上,貼在魚缸上,都會有用。
還有什麼不可理喻的模式呢,這個影片哩,觸發的是一個八角形裡旋轉的小球,可以把它打開,這個東西是不是可以去設計?
他也想給大家一點小秘訣,就是說,你今天不要只在一個維度上做變化。譬如說不要只專注在音量、只專注在節奏、休止符的長度等等,這樣可以讓你的音樂層次豐富起來。如果想創造複雜的樂器、複雜的樂句,但是又帶有隨機性,但是它同時又是固定的,就是類似像這樣的手法可以很多。

Q&A段落
與會者 A:請問怎樣算是難聽的音樂,好聽的噪音?
曾:我不知道。我很喜歡聽流行音樂,譬如我會去找 2025 年最流行的音樂,到底在流行什麼;或者說演算法音樂,到了什麼樣的境界。但你這問題我真的沒有辦法回答。
與會者 B:我想請教一下,會不會想說曲式或和弦不和諧,會想要怎麼樣去避免?
曾:那就看,你可以在音樂被觸發的時候,寫進去說帶一個和弦,也可以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在被觸發的下一個小結再帶出這個和弦,這取決於對音樂的想像。
與會者 C:可以聊聊現在使用的軟體,不同軟體之間的利弊嗎?
曾:我作為一個工程師,常常對事情都是懷疑,看到不同的軟體都會去想說好不好用。那我現在的使用方式,是我很喜歡有個main clock,然後去產生亂數,但在某個時間點又可以把亂數收回來。我有陣子很追求這件事情。
與會者 D:請問,選某個演算法的動機是什麼?
曾:動機喔,因為今天這個講座比較像是一個回顧,看看隨機與模式。如果開始觀察身邊這些隨機的東西,譬如說最常見的就是太陽花的花瓣,它排列具有某一個模式,它是圖像的嘛,然後我每次看到我就在想,這個東西要怎麼變成跟音樂有關的東西。
譬如剛開始我學 Max 的時候,我就把 Random 接到 Psyco 去,那就產生一個波,這個波不斷在改變,其實沒有音樂的層次在裡面。音樂若是古典一點講,要有動機主題發展,可能要重複幾次,要一個終止式,或是和聲和弦。
我會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它好像有點潛力,要怎麼樣搭配一些音樂的手法 ,讓它變得好聽。那回到重點,就是我在做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會先去看所有的這些跟演算法有關的作品有什麼,我看完以後,我一個一個把它總結梳理出來,然後才會看到你們看到這些東西。
與會者 E:請問怎樣的作品是你覺得精采的作品?
曾:我覺得還是回歸到,因為我並不是藝術家,我的職業還是工程師。但這個問題,我還是會從美學看。今天為什麼是植物?每個人的觸發點與動機不同。那我會很批判是因為貼植物它沒有任何意義。它不具意義,也不是象徵,也不是反諷,它就是一個無用的東西。
結語
曾奎紋在講座中,回顧了歷史上經典的演算法案例,並且也分享一些自己的創作。他提及的在不同維度做變化,以及他分享的創作方式,先看過往的作品,再做出變化,都非常值得各領域的創作者去應用。
★ CMG #24 已於 7 月 3 日結束,下一場 CMG #25 預計於 7 月 31 日登場。報名連結:pse.is/7xkzxx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