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羊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東海地區與東海藝術街的都市空間發展與變遷

羊毛
·
·
藝術街在地方空間尺度實際上已脫離東海,但卻在隱形之中的保留了對東海的空間想像,這樣的想像建立在過去的歷史脈絡中,因此東海的空間現在是單方面的交集在藝術街之下,形成現在隱藏於地方認同下的虛級空間尺度。

理想國社區的前身,是1979到1980年間落成的遠東城、國際城兩個社區,總共大約包含兩千戶人家,而當時的銷售率驚人,總戶數達到一千九百五十四戶,但承購者大多為非居住於當地的投資者。由於居住者太少加上疏於管理,當時空屋率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社區內的房屋牆面剝落、品質差,甚至有些根本沒有門窗,沒蓋房子的空地變成荒煙蔓草,街道上完全沒有任何燈光。社區內的居民紛紛離開,但房屋賣不出去,也租不出去,而少數留在社區中的居民大多為退役、除役官兵或基層勞工,經濟能力較為不佳。四十年前,此地位於台中縣、市的交界,無人管轄,因此治安相當不良,許多空屋成為黑道分子躲藏的地方。

Δ藝術街口的東海藝術街看板

1986年,畢業於東海建築系、曾擔任營建國際城、遠東城的企業集團中的副總經理白錫旼,開始擔任「理想國更新計畫」的負責人,而這計畫可以說是他自己個人的理想,也是一個建立在對東海地緣認同上的理想。他認為要讓這個兩千戶的大區域活絡,必須要先從小區域開始培養,希望透過藝術家和思想家打造一條有活力的藝術街坊。1988年起,計畫的經營團隊試圖購得、租得國際街二巷舊建物一樓的所有權,但房子的所有權狀、土地登記戶謄本等文件都只會紀錄所有者的姓名與居住地址,因此當時團隊只能一戶一戶,親自拜訪散佈在全台各地的房屋產權所有者,耗費一年才完成所有聯絡,開始造街行動。計畫團隊將街道跟房屋都修整好後,去拜託業者與藝術家進駐這個街區,甚至承諾若賣不出去會全數收購,才讓業者願意進駐當時荒涼的理想國社區。隔年九月,團隊開始開放外來經營者租店面,這些認同藝術街坊理念的商家也開始集結,這個區域的地方社區意識也開始凝聚。最後在1993年四月,理想國經營團隊售出藝術街坊的所有店面,社區開始完全自主發展,居民也成立藝術街坊自治會維護社區,甚至解決了先前團隊都處理不了的垃圾隨意棄置問題。

Δ藝術街的單行車道與人行石磚道

從理想國社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藝術街與東海之間的歷史性關聯是相當緊密的,推動造街計畫的主事者在有這個理想時,就已經帶有東海的在地意識,可見東海這個地方的想像共同體在當時已經逐漸產生出,並被擴張到了被視為同一區域的新東里與東海里,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個人理想的推動,進而誤打誤撞的成功發展出具有東海意象的地方意識匯集處。藝術街成為與東海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區域,與現今東海別墅甚至被學生視為同一個區域。理想國社區及藝術街坊位於郊區且周遭都是尚未開發、不是在都市計畫範圍的區域,因為鄰近東海大學,這一帶成為當時的東海學生聚集的地方,形成一個攤販聚集的商圈,但這樣的商圈也面臨到和現在東別一樣人車混雜的問題。很難想像隔著當時已經拓寬的中港路與距離相對遙遠的情況下,藝術街還能夠成為東海學生活動的中心,筆者三十年前畢業於東海的親戚對東海附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藝術街一帶的繁華。我認為是當時藝術街的文藝氣息很適合融入大學的氛圍,熱鬧的商圈也是東海學生的共同記憶,因此被納入了學生們對東海的想像中,學生們再把這樣的想像傳遞給其他非在地人,讓這裡的文藝得以持續發展,並轉化為觀光的一個區域。

Δ柯比意廣場旁的藝術街觀光地圖看板

東海別墅在以前和藝術街一帶被視為同一個區域,但為何到了現在有如此不一樣的發展?東海學生的增加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因為東海學生外宿需求增加,當時東海別墅的社區開始讓東海學生來此租屋,讓這個區域的商圈也開始活絡,有許多商家和娛樂場所開始出現。當時許多別墅為投資客所擁有,便看準此時機脫手給其他人改建成學生公寓,甚至也吸納了靜宜、逢甲和外宿的上班族,成為現在已經不見別墅蹤影的樣貌,而目前藝術街附近的區域反而比較適合稱作東海別墅。從東別與藝術街兩者的歷史與實地觀察可以看出,這兩者在早期的處境是非常相似的,同樣受到東海學生很大的影響,也都是學生活動的區域範圍、共同記憶,但卻有很不一樣的命運,除了與東海的距離外,藝術街坊也是直接性的分別兩個地域的重要原因。藝術街坊的設立讓附近的別墅區開始有了高級的自我定位,許多教授或想定居於台中的中上階層家庭也紛紛進入到這個區域,而不論是哪一種職業或階級,這裡的居民也都有想要維持好這裡的意願與認同,讓東海藝術街成為一個全新的、獨立於東海的地方意識的共同想像。這裡的住宅區常常會看到直接將一樓改造成車庫的情況,大部分也都是休旅車居多,附近也有許多停車場,這背後就象徵著在這個地區,家庭是主要的群體性質之一。藝術街居民對東海的認同是沒有改變的,但是藝術街對東海學生的認同隨著東別的繁盛而減弱並分離,到了今日的主要活動範圍只大約到國際豆漿而已,這可能是因為距離上過於遙遠以及攤商的消逝與商圈的沒落所導致。

Δ東海學生的宵夜地點,早到晚到與國際豆漿

柯比意廣場是藝術街重要的集會場所,商圈的委員會會不定時在此舉辨各式各樣的活動或在節日舉行慶祝活動。除了春水堂以外,其他位於廣場內的商家已經處於沒落的狀態,無論是平日還是假日,廣場都是很冷清的狀態,其實這個情況也反映在整體的藝術街商圈上。雖然已經沒落,但還是能看出這個廣場是有在維護的,表示這裡的居民有把這裡整治好的共識,也是為了繼續延續這個區域的文化養分,柯比意廣場儼然成為這個地方的公共文化空間,這樣的藝術文化素養也與高級或別於他人的自豪連結,廣場便成為此空間意識的象徵。在東海別墅,也同樣能看到類似的廣場型建築,但這裡的廣場卻已經處於廢墟的狀態二十年左右,甚至在落成後也沒有真正繁榮過,廣場內部分區域在近十年被當作移工宿舍便宜出租。

Δ柯比意廣場

從兩個地方的廣場差異,可以看到東別在經歷學生大量進駐且發展商業後,地方意識沒有在此地出現,因為這裡的商業客群是以服務學生為主,當地方意識沒有形成,也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擔任推手,自然就不會有想要整治廣場或改變已經活絡的商圈型態。藝術街商圈很成功的把自身包裝成文化的聚集地,期望推廣此地的觀光,即使現今許多藝術活動相關商店早已關閉,也可以看到殘留的文化氣息還存在於社區內,整體的環境也是整齊的,這些文化所蘊含的地方意識會吸引更多認同的人前來居住,所以也可以看到近三十年藝術街外圍也陸續出現許多社區。在假日來到藝術街,可以觀察到不多的人潮和許多平價餐廳沒有營業,幾乎都是價位較高的餐廳在假日營業,這又凸顯了在這裡生活的群體有著和東別很不一樣的特性。藝術街這個由認同文化的人與人創造的空間,和以學生取向的東別逐漸分隔,在地方上的距離逐漸變得遙遠,一邊與學生越來越緊密,一邊與學生逐漸分開,東海學生淡出了藝術街這個空間的意識組成。

Δ荒廢十多年的時代大廣場

藝術街相比以前是沒落的,許多過去的商店也已經關閉,例如一些早午餐店、過去的攤販,這可能是因為學生族群在這個區域的數量及影響力下降,大部分的東海學生會選擇食宿更方便的東別或福科等地方租屋,可見學生族群對於方便程度的追求是大於寧靜、舒適的。從國際街口往藝術街的方向走,可以發現短短三百多公尺就出現了四家超市,這不僅是代表人口密集到足以營運這麼多家超市,也代表有龐大的料理食材需求,這背後也象徵著有許多家庭定居在這裡,外食需求也相對不高,這點就和主要依靠外食的東別有很大的不同。這裡之所以會聚集這麼多家庭生活,除了從東海教授與早期居民,在2002年中科設立後,這個地方的環境也吸引了中科的一些中高階層居住,所以雖然藝術街的商業已經處於沒落的狀態,但人口仍然持續成長,並透過超市來維持生活機能。藝術街到遊園北路之間,人口在三十年間不斷積累,甚至還新成立了一間東海國小,2023年更出現要將東海里分為兩個里的規劃,並計畫將大部分為農地的東海國小前規劃成自辦重劃區。

Δ喜美超市斜對面的全聯指標
Δ喜美超市
Δ國際街到藝術街的四家超市 (google map 衛星圖)

東海在周圍的地方社會所建立的尺度隨著區域而有所分別,彼此又有著重疊或疏離的關係,在經過筆者實際走訪調查後,我認為可以大致分為東海本身、藝術街、東別以及中科。東海大學本身對東海的地方空間尺度在過去包含東別跟藝術街的整個別墅區,到了今日轉變成東別與二校區旁的家樂福、澄清醫院一帶,主要受到與學校的距離、學生的租屋處及消費活動範圍影響。東別在地方尺度上與東海高度重疊,但其中也加入了中科的元素,因為除了學生外,移工也是這個空間的重要構成群體,我們也可以從移工來往、甚至在自強早市經營店鋪的現象看出中科對大肚山一帶發展的改變,會前往自強早市的原因是因為東西比較便宜、購買的數量較為客製化以及有東南亞的商品和餐廳,這些都是東別無法提供的需求。藝術街在地方空間尺度實際上已脫離東海,但卻在隱形之中的保留了對東海的空間想像,這樣的想像建立在過去的歷史脈絡中,因此東海的空間現在是單方面的交集在藝術街之下,形成現在隱藏於地方認同下的虛級空間尺度。

Δ早晨的自強早市

中科是屬於東海周圍最新的區域,除了最直接的產學合作,最直接的影響是對周圍的空間組成及地方尺度入侵並產生變化,根據觀察大致可以分為移工生活圈和本地生活圈。移工生活圈的範圍非常大,除了上下東別外,也含括了沿著遊園南路到自強市場一帶都屬於其主要活動範圍,而藝術街一帶雖然能夠在假日看到一些移工,但其對藝術街的影響還是非常薄弱的,不像自強市場已經出現移工的商店或明顯有許多移工前往。本地生活圈在中科高層以上的活動會往七期一帶延伸,而中科的中間階層主要會往福安一帶聚居,至於是否會選擇藝術街,因為在距離中科還是和福安相比較遠,比較和個人是否會被這裡的文藝與社區氛圍吸引有關。走到接近遊園路附近,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建商在這裡興建新建案,似乎就是看中這個區域的未來發展,在遊園北路附近建造主打中科客群的高樓建案,容積率及樓層看起來非常高,對於是否能融入此地已有的風氣還是自成一格有很大的疑問,這樣的建案和同里的其他地方有著些微的違和感出現。

Δ 藝術街區的全聯與全家

從東別與藝術街的歷史和現今的地方空間尺度,可以發現不同區域對東海的想像是有所差別的,東海這個地方認同是由不同性質的區域所構成的想像共同體,而不同性質的區域又互相重疊。從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到最初發展的開端是因為建商對郊區的別墅型住宅開發,之後受到投資客、學生、中科等群體的活動,影響往後不同區域的發展型態,過程中也將原本屬於東海大學本身的東海地方尺度擴張到了周圍地區,並在四十年間不斷變動。空間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下所產生的,我認為很難去界定東海現在在地方上的空間實際上的範圍,但判定的方法不會只侷限於東海師生的想法,需要以在已擴張區域的不同群體為視角去探討。所以若要思考東海這個空間的範圍,要納入從周圍地區的不同群體之間的關聯性與發展歷程,因為生活是地方認同形成最重要的因素。綜合東海的案例與對台中整體的觀察,我認為台中是一個擴張過於快速的地區,過去的都市規劃卻只著重在舊台中市的範圍,讓台中縣郊區的開發主要由建商負責,造成缺乏規劃的情況,放大了不協調所產生的問題。例如東海旁的東別就是在位於縣市交界而導致沒有經過都市規劃,又加入了中科等發展群體,產生出經濟發展中的不協調性,讓這個區域到了現在仍然處於生活品質極差的狀態卻無力改善。以地方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城鄉變遷,我認為受到建商與當地或周邊產業很大的影響,因為產業的類型和建商的建設型態會影響或改變一個地方的群體組成,而群體組成是構成地方尺度最重要的核心。當一個區域受到都市擴張的範圍入侵或成為都市擴張下的新興區域,其產生的地方認同取決於當地的群體性質,若沒有對這個地方的未來產生想像或期許,則有可能讓生活環境與品質逐漸惡化,這種惡化的現象在台灣城鄉變遷的過程中不斷上演,所以地方認同的變化是研究台灣都市發展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照片皆為筆者本人拍攝)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