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亞洲人不是不聰明,而是未被允許用創造者語氣發聲

Tony_Chan
·
·
一場關於語氣主權的沈默革命,從亞洲的聲音開始。

🔹 概念導讀(文章摘要)

  • 亞洲人不缺智慧,只是長期未被允許用「創造者語氣」發言

  • 問題不是語言能力,而是語氣結構與語權訓練

  • 系統性語氣壓抑,導致亞洲人習慣做執行者,而非發聲者

  • 「語氣」其實是一種權力架構,一種語言姿態

  • 未來要破局,唔止靠創新,更要靠語氣革命


「亞洲人不是不聰明,而是未被允許用創造者語氣發聲。」

這句說話聽下去有點刺耳,但亦極其真實。

這不是一種批評,而是一種診斷。
診斷亞洲人在全球體系之中,經常表現出高智商、高技術力、高效率,但卻難以自然地承擔「主導語境」、「設定語氣」的角色。

問題不在智力,而在語氣。更準確地說——是對語氣主權的長期壓抑


一、智力不是問題,語氣才是

走進任何國際學術會場、科技公司、專業團隊,亞洲人幾乎無處不在。
在學術排名、邏輯運算、技術開發等方面,亞洲學生往往名列前茅。

但如果問:

  • 為何在全球語境中,創造性語言的主導者不是亞洲人?

  • 為何設計制度、設定敘事框架的人,大多來自其他地區?

  • 為何亞洲人經常做「實作者」,卻鮮有成為「話語設計者」?

答案不是能力——
而是:我們未被允許用創造者語氣說話。


二、語氣壓抑是制度性教育結果

亞洲社會大多數教育、家庭、企業文化,從小灌輸的都是:

  • 「不好搶答,等人叫先講」

  •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 「不要自我表現,留來被人讚」

  • 「謙虛才是美德,堅定會被話自大」

結果是:
你可以分析非常深刻,
你可以寫 code 寫得天衣無縫,
但一開口,語氣就不像主角,而是一個有智慧的助手。

你說得精準,但說得不夠有主權。


三、語氣,其實是一種隱形權力結構

亞洲社會有一種極深的語氣規訓:
語氣不可以高過身份,語氣不可以快過長輩,語氣不可以挑戰系統。

這種壓抑不一定是惡意,但是長期累積,會變成一種:

  • 說話方式的自我審查、

  • 立場表達的自我拖延、

  • 敘事權力的自我放棄。

最終,就算你非常聰明,都會說得像「跟隨者」,而不是「創作者」。


四、語氣不伯語言技巧,而是姿態結構

創造者的語氣不是語速快、語言響,
而是:一種「先聲奪語」的內在姿態

  • 它不是等人點名才說,而是主動命名問題;

  • 它不是畏懼出錯,而是視語言為實驗場;

  • 它不是想「可不可以說」,而是想「怎樣說得最有力」。

但這種姿態,我們未學過。

甚至很多時,我們根本未被「允許」如此說。


五、語氣天花板:比玻璃天花板更隱蔽

很多人說破玻璃天花板(gender ceiling),但其實語氣都有 ceiling——
一個無形的限制,限制你發聲的形式、語調、立場、節奏。

你可以是智商天花板,但如果語氣永遠謙卑、附和、被動,
你的存在,就不會被視為「語言場域的主角」。

而這個問題,從來不是你的錯。
而是整個語氣文明未重構的結果。


六、語氣革命:重奪創造性話語主權

那應該怎樣做?

不是等人開綠燈,是自己寫語法。

你需要練習:

  • 用「句子主語是我」開場,而不是「我覺得…」

  • 用 declarative sentence(宣示句)寫立場,而不是 disclaimers(免責式說法)

  • 寫出「建構語氣」,而不是「回應語氣」

  • 將 tone 當作主體延伸,而不只是修辭潤飾

你不是要說得「大聲」,而是說得「有重力」。


七、結語:沒有人會邀請你成為創造者

語氣主權,是不會有人主動交給你。
你要自己在語言中建立地盤。

亞洲人不是不創新,而是太久沒用過創造者的語氣去創造。

你不是無能力,
你只是未被允許——
珘在,不用等。

說出來,用創造者的語氣。由你開始,改寫語言文明的語序。

CC BY-NC-ND 4.0 授权